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2022-03-15 15:36:05)
标签:

燕翼围

广州战友

江西赣州

龙南

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3月5日

    来到龙南也第三天了,在龙南南武当镇赏桃花、油菜花,爬南武当山。也知道龙南是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听了《山村客家围》这首歌曲,就想去围屋看看。于是战友就安排2022年3月5日下午到杨村镇燕翼围。
   我们从江西省龙南市南武当镇“永顺酒店”出发,约半小时到达龙南县杨村镇杨村燕翼围。
   歌曲《山村客家围》作词:塘志坊,作曲:廖有忠,演唱:利肖肖。歌词:山连着山那是九连山,水连着水那是戆江水,水的源头座落着古老美丽的山村客家围,客家围有多美,为何来山村走一回,你看那石雕的狮子四方的围,引来了山鹰高高的飞,彩雕的门楼宽敞的围,古色古香惹人醉。
  客家围有多美,为何来山村走一走,你看那油炸的米果香喷喷,珍珠米粉更诱人,客家妹捧出浓香的酒,敬请宾客干一杯,
   客家围有多美,为何不来山村走一回,你看那山下的板栗沉甸甸,山上的脐橙闪金辉,客家人汗水结硕果,村里乡亲笑的美,东方的古堡客家围,凝聚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
  山连着山那是九连山,水连着水那是戆江水,水的源头座落着古老美丽的山村客家围。
    歌曲《山村客家围》唱出了客家围屋的厚重与沧桑。这歌里唱的就是龙南的围屋,龙南有大大小小376座围屋,有“客家围屋之乡”的美誉。龙南围屋是隐藏在历史深处,又从历史的风烟中走来,围屋堪称是龙南建筑的文化遗产,也是龙南与客家人的骄傲。
    在杨村燕翼围牌坊进10几米就是停车场,下车后经过一座小桥,就看见离燕翼围几米的路边有赖上拔介绍碑和塑像。赖上拔,燕翼围的开山鼻祖。
   赖上拔介绍碑记载:赖上拔,字福之(1631一1701),太平保赖氏第九世,邑庠生,燕翼围开基祖,清顺治七年,为抵贼匪掠劫,建燕翼围,康熙十六年竣工,历经27年。取燕翼二字为围名,自《诗经》“妥先荣县,燕贻课中”取“深谋远志、荣昌子孙”之意。
   福之自幼聪慧好学,足智多谋,一生崇文尚武,积德行善,后裔效仿,清康熙年间重修杨村桥。甲戍、丁丑大饥荒设厂施粥,赈济灾民。雍正丙年,次子德林及孙子竚达、期壁、期选、期章各捐大米300石赈灾,受到官府嘉奖。雍正七年至乾隆十八年,其孙赖标,捐白银2650两,大米3000石开通赣粤边境横岗至连平的石阶路及至和平石阶路。清乾隆己丑春荒,其曾孙振扬、逵扬、士彬捐大米赈灾,乾隆丁末、乙卯、嘉庆乙丑饥荒,其玄孙世桂、世权、世樟各捐大米2000石赈济灾民。
  福之崇文尚武,在围内创办文武学馆,传授文武之道、以至赖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第八世孙赖永福任建威将军(从一品)。曾孙赖宗扬在乾隆二十年任三江协左营守备(正五品),六世孙赖汝翼在清乾隆年间任内阁中书文渊阁国史馆校对,儒林郎内阁中书加二级。
  燕翼围开基祖赖上拔塑像。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大门对出的墙上悬挂“杨村镇手绘地图”。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一口古井,沉淀了多少故去的光阴;残缺的井栏,藏着几多历史的故事。井,已古老;水,依旧清澈。岁月悠悠,物是人非。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门外这一口古井,井口四周是麻石围起来的。一位老人家熟练地用水桶打水。小时候,也曾打过水井里的水,先要用一个小桶反扣着下水,然后左右晃动一下,让它装满水,再往上提起,这样一小桶一小桶地打,直到把两个水桶装满。这活儿,也要有技巧,刚开始时,我总是装不满小桶的水,慢慢学习,才学会的。当然,也要有点力气,否则,手不够力,小水桶提不起,就会滑到井里去。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龙南的客家人建筑的围屋。主要以圆型、方型、半圆型、椭圆型为主。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也渗透着南方建筑的文化特色,属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围龙屋建筑,围屋是龙南的文化遗产,围屋也是龙南先民留给后世子孙的稀世珍宝。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只有一扇围门,朝西北方向开。门头饰有门罩,上额匾刻"燕翼围”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据悉,这是清代道光年间殿试钦点探花周玉衡所书。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距今历史已有320多年,燕翼围始建于1650年(清顺治七年),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竣工,由龙南县杨村先辈赖上拔始建。燕翼围这一名字是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的"燕翼”二字,有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意思。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来到围屋的门前。这座围只有这么一个门进进出出,是小门。围门面上是由二层材料构成的,外层是铁门,内里是杉木,这是为了防御的,是为了躲避战乱。这样的门,连子弹都打不进来。一脚跨入门内,便能感受到围屋所特有的那种封闭与安全感。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围屋内中间的部分,往上看,是一个大大的天井,抬头就是一片天,仰望天空,一朵白云飘过,天空依旧蔚蓝如洗。往下看,一楼是厨房,柴房,猪圈,牛圈,鸡窝,厕所等一用具全。完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我站在一楼往上看,像站在了一个桶形的峡谷底,感觉进入了一个时空完全凝固的独立王国,安全而闭塞。燕翼围楼高四层,层层环通,每攀上一层楼,便有不同的围内围外风景。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走进大门,围屋的高雄峻拔令人眼前一亮。燕翼围的内部结构,很直白地点出了这种居住方式的精髓,那就是一个“群”字。四层高的楼房,每层都被长方形的巨型回廊串联起来,在楼群中央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天井。天井很宽阔,它把天空、白云、阳光收纳进来。但是大天井随意搭建的土坯矮屋却与厚重雄伟的大围屋极不协调。据说土坯矮屋是建国后由于围屋人口太多,不够地方住而搭建的。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围内的遗老遗少们则相传,祟帧年间,赖上拔因做生意家道殷实,附近的土匪意欲打劫,上拔闻讯后便躲避在黄塘村亲戚廖子敬的围子里,不料廖也见财忘义,图谋派人刺杀他。赖上拔觉察后,便与贴身长工"孝牯仔”互换衣服,结果廖误杀长工,赖则得以逃脱。经此事故,上拔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使萌生了回村建围的构想。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规模宏大的燕翼围,一共分为四层。每层的高度大约为15米,且每层都固定有32个房间。为了居住在围屋内的客家居民保持团结性和协作性,围屋的每层除了房间之外,还穿插建有过道、回廊、楼梯等建筑结构。每层均筑有相通的"走马廊”,且层与层之间也能相互连通。围屋共4层,每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围屋的第一层是膳食处,专门负责屋内人吃饭以及动物饲养等;第二层和第三层是居住区,围屋内的男女老少都在这里居住;第四层则是战楼。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坐落于龙南县杨村镇圩镇中心鲤鱼寨下。围屋大门向东,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围屋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占地面积1367.58平方米,内空面积334.17平方米。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建筑面积3741.12平方米。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一层为膳食处,二、 三层为人居住,四层为战楼,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二口暗井,一为水井,一为粮库井,平时以土埋之。四面高墙是封闭建筑,只留底层一扇大门出入,该围屋因高大易守而有“高守围”别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整个围屋的设计十分巧妙,围门就是其中的一处。围门共有三重,第一重是包铁皮的厚重板门,门顶上留有一个防火攻的漏水眼;第二重则是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闸门;第三重才是平时使用的生活便门。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对外是不设窗户的,偌大一座围屋,只有一个入口,只有一个木板楼梯可供上下,并且只能到三楼。因为四楼是军事据点,如果敌人冲进围屋,可将通向四楼的爬梯口守住,这样就可以延长战时以待援兵。为防止久围长困,在围屋的四角还构建了排污通道,可从此排泄粪便污水。由此可见,燕翼围的建造设计十分精巧周密。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之所以具有这么强的防御性,除了它的建筑结构固若金汤之外,里面还有一处可以用来食用的内墙。这堵内墙是由制成砖块状的红薯粉砌成的,宽约0.3米,与围屋最高处的外墙融为一体,从外形上看与其它墙体并没有分别。一旦围屋因被困时间长而缺粮时,即可将这些特殊储备的粮食取来应急。这种特殊方式储藏的粮食可供围内人食用半年以上。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固若金汤,像座古堡。燕翼围就坐落在杨村的中心,被周围大大小小的围子簇拥着,有一种俯瞰群围、鹤立鸡群的感觉。这座外墙用花岗岩砌成,内里由砖木结构组成的方形围屋,窗户都是雕花的。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那些古朴的灰墙木门,踩在咚咚作响的木板楼梯上,一层高过一层,我看到了墙上挂着的斗笠、蓑衣、鱼蒌,鱼网等物,感觉我回到那个三百年前,看到坐在围屋的靠墙的一扇窗户里,守着围屋里的一盏清灯,在窗下纳鞋底,想心事的女人,时而又感觉到有一个清末的女子,关在东厢房的一个屋子里,守着孩子,弹奏着一曲古筝,悠扬的琴声如而激越,时而婉转,大嘈小嘈情切切幽思,琴声越飘越远,这个清末的女子,思念起远方的人,是那个独守空房的孤寂女人,夜夜守望着远行的夫君归家的客家女子,感受到岁月如歌般飞逝的沧桑。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摸着铜墙铁壁样的燕翼围,我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那些围屋里的女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围屋里,休养生息,相夫教子,下田劳作,好在她们并不缠足。这很适合于劳作。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当我穿过长长的小巷,看到小巷的一栋房子的老墙是冲沙墙,冲沙就是用沙石、石灰,泥浆,还有糯米等搅拌而成的外墙,约一米五高,看到这堵墙,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我想起了我粤北大瑶山家乡的老宅子,那是一栋清朝年间建造的房子,全是这样的墙基,它可以抵御风霜雨雪的吹打,炮火轰炸的侵袭(1944年日本人用枪跑打过)都还好,摸着那灰色的斑剥凹陷的外墙,我思绪万千,感慨万千,记得七十年代我家翻盖房子,把冲沙墙折了,泥工们用铁锤,泥刀、斧头、榔头等物都没把墙推倒,后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折除掉。我以为一旁的燕翼围,也是冲沙墙,仔细辩论,却发现是花岗岩砌成的外墙。燕翼围的外墙是花岗岩砌成的,高约九米,宽约0.8至1米。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以其高大、厚重给人以一种固若金汤的安全、可靠的森严感,充满了一种雄风和英武之气。 一孔望世界。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其实很适合离群索居的我。燕翼围隐匿在村庄深处,也隐匿在村庄的历史深处,行走在旅行途中,漫步于古镇乡村,感受都市繁华背后的村庄里的人事苍桑,心里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燕翼围里现在还住着几户人家,经济条件好的都另建新居搬了出去。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曾庇护一个家族数代的围屋,随着时代的变迁,完成了其抵御匪盗的主要历史使命,又从历史的风烟中走来。不知这种古堡式的围屋,古村落还能流传多久? 但龙南县政府领导看到了这些,把它们当成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来加以修葺,修护,并重新擦亮,把围屋当成龙南新的历史机遇和文化名片,并向游人开放,这也是围屋之幸啊。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除了只有一个正门入口,而木板楼梯也才一架,我们踏木楼梯而上,穿行在空寂的长廊上,从不同的角度探触这座古宅,平视、俯视、仰视,凑近某一细部察看,从半敞的窗棂眺看全景,目光越过鱼鳞般的屋脊,细看那层层叠叠间潜伏的无数褶皱。偶有几个穿着民国年代旗袍、拿着锈花圆扇的女子,在摄影师的面前羞涩地摆拍,微笑地接受游客们的夸赞。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从简易小木梯抵达四楼,又与二三楼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不是内走马廊,而是外走马廊。作为军事据点,四楼是完全融合贯通的。如果敌人冲进围屋,可将通向四楼的爬梯口守住,这样就可以延长战时等待援兵。厚重的墙体上开着一个个瞭望口和枪眼,既用于防御又可以通风、采光,我不得不再一次赞叹客家人的智慧。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原来的大天井里面还隐藏有两口井,一口是水井,另一口是旱井。旱井储藏万斤木炭和粮食,战时状态才会开启这两口备用井,这正如明初朱升给朱元璋平定天下战略方针中的“高筑墙,广积粮”神似。或者说是客家人“居安思危”的生存之道吧。也或是当时“土客冲突”过于激烈,客家人为生存被逼无奈采用的对策。其实天下人,有几个没有祈求安身立命的夙愿呢?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燕翼围建于清顺治年间,建造工期共耗时27年,竣工至今已经339年历史。
二是固若金汤。底层外墙厚度就达1.5米!高14.3米,是赣南最高和墙体最厚的围屋。它历练风雨洗刷,地震及台风袭击,仍然安然无恙。
三是国宝文物。燕翼围早在于2001年6月就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是合族聚居。燕翼围共四层、每层34个房间,一共136间房。布局合理,在房间安排上论资排辈、尊长安居、男女有别。
五是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有“崇武尚教”的传统,燕翼围赖氏出过武进士1人、武举人9人,武秀才50多人。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了另外两个特别之处:
其一是“通讯工具”——传声孔。由于墙体厚,里面的人听不到外面人的声音,一个不起眼的小石洞就是内外联络的“电话”——可以用来喊话的传声孔。
其二是这座围屋“围不住,困不住,攻不破”。楼上有米仓,院内有储藏粮食的暗井,还有用红薯粉砌成的假墙,万一被困,里面储存的粮食和这些“墙”可供围内人食用半年以上。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防御得当,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一部生动的客家变迁史,表达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安土南迁的客家人来说,早把异乡当故乡,如果多几座高大坚固的燕翼围,漂泊的客家人的生活会多一些安稳,今天客家民系也会更加强大。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小巷幽深,走过多少人马;院墙高大,躲过几场战乱?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土砖依土,青瓦依青,木栏依木,人去楼空,留下满目的思念与追忆。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瞧吧,光滑的石路通向远古的年月。黑暗的深处,走来无数未知的东西。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苔痕石阶绿,古风清堂藏。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沿着一条窄窄的巷子走去,不一会儿拐个小弯,到了村口,看见了一口塘,上面立了一大石头,上面写着“太平堡””非特质文化”之类的字眼,据说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在此赛龙舟。看着这小小的鱼塘,我相当惊讶:这也能赛龙舟?我们看到的龙舟赛都是在大江大河里举行的,无论宽度还是长度,都是这的好几倍。其实,后来从网上的资料中得知,这个微型的龙舟赛,要的就是一种仪式,故有“非物质文化”之称。见过江河里赛龙舟,没见过在池塘里划龙船。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这次我有幸看到了大气磅礴的龙南客家围屋,我走进龙南的第一座客家围屋,就是龙南杨村的燕翼围。 
  龙南,看不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沧桑围屋,听不厌的客家山歌,喝不够的客家米酒,采不够那甜甜酸酸的脐橙,短短的四天,龙南的人,龙南的事,龙南人的热情好客,一路温暖着我这个漂泊的行者。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燕翼围--广州战友江西赣州龙南杨村镇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