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古巷--广东省南雄市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11月19日
我们广州战友--迷彩自主部落战友,在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帽子峰赏杏叶游玩了两天后,第三天2021年11月19日早餐后就直奔南雄珠玑古巷。在南雄珠玑古巷附近的酒店吃中午饭,饭后于下午2点30分到景区买票。约下午3点才进入景区,因不知道景区有多大,于是我加快脚步游览古巷。
大雄禅寺的山门,因时间关系就没有进去。网上:大雄禅寺初名沙水院,后称沙水寺,只能相当于精舍性质的小寺;始建于宋德祐元年(1275年)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是岭南广东古代名刹之一,古寺做东朝西,建筑物由南向北横卧,为砖木结构。大殿堂前南北两侧建置钟楼、鼓楼各一座,接着是第二座殿,两旁为藏经阁,方丈室和众僧寝室,后面就是厨房和斋堂。整座寺院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清代前沙水古寺在南雄百余间寺、庵、观、庙、坛中颇有盛名。
南雄,自古以来就有久负盛名的“南雄四古”,即: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千年三影塔、恐龙古生物化石以及钟古岩、苍石寨、帽子峰林场等许多文物古迹;是珠玑文化与佛教文化共辉映的交汇处。它不仅成为历代中原人民南迁岭南或再度南迁的落脚点和中转站,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千百万广东人和海外华人的祖宗之地,桑梓之乡。
珠玑巷距离南雄市东北约10公里,得名始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朝廷闻世居敬宗巷的张昌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之。旋因避敬宗讳,敬宗巷遂改名为“珠玑巷”。因大量官仕商贾、文人学士来往,处在交通要道上的珠玑巷逐渐发展成繁荣的集镇,中原文化也通过珠玑巷逐渐在岭南传播开来。南宋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珠玑巷曾盛极一时。
珠玑古巷售票大楼和游客中心。
梅关古驿道自张九龄奉诏开通以后,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在珠玑巷经过或驻足休憩,有的干脆在此落户安家。随着缙绅流寓的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唐、宋时期也就成了珠玑巷的鼎盛期。
至明、清两代,南来北往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人经过古巷,已是一个“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距履,冬无寒士”的繁华商业重镇,巷内五户一楼,十户一阁,两旁的茶楼酒肆、店家客栈鳞次栉比。
因战乱或自然灾害,中原汉族曾数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为客家人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因此成为珠三角主要族姓的祖居。《广东通志》记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据中山黄慈博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记载,根据家谱族谱,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共有76姓、166族。珠玑巷祠堂密布,每年有大量客家人来此寻祖问根。
在广场珠玑古巷景区入口边的“梅关古道导游图”。
珠玑古巷景区入口(我是免票的,谢谢景区工作人员)。
珠玑古巷景区入口的右侧“开辟烟瘴万代彰”浮雕。“开辟烟瘴万代彰”的雕像描绘了珠玑巷人竹筏南迁的场景:一艘排筏,男子掌桨,女子抱孩,老者携着包袱,他们眼神带着坚定和憧憬,正向南方,逐浪前行。
面对珠玑古巷牌坊前左侧的“南疆拓荒扬四海”浮雕
珠玑古巷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位于距离南雄市区东北方向十公里远的珠玑镇。珠玑镇为张九龄开挖梅岭古道时的重要驿站,到北宋时期成为沙水镇。珠玑巷是中原人为避战祸而移居岭南的重要聚居地,适应了岭南地区的气候和生活习惯,重新创业。
部分人继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再由珠三角散迁至东南亚一带。上千年来的迁进迁出,远至海外落叶生根,形成了如今的根系一脉、叶茂全球的景象。东南亚一带华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居民,当年就是经由珠玑巷,而迁居到现在的地方。
在岭南深处的这条巷陌里,《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很多都可在这里找到。小小的珠玑巷是中华姓氏展览的大舞台。随便走进一间幽静的祖屋,有奉祀的姓氏祖公牌位,厚而发黄的姓氏族谱记载了先人悲惨的迁徙史。
清乾隆年间,珠玑巷内南、北、中段分别修建了南门楼、北门楼和中门楼;近年当地对三座门楼又进行了维修。从北到南,这三座楼分别称为“珠玑街”、“珠玑楼”和“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南门楼。现在,徜徉珠玑古巷,由南向北,会依次看到古巷迄今保存完整的三大门楼:南门楼、中门楼和北门楼。千百年来,它们屹立于巷道,见证了珠玑古巷的沧桑岁月和历史风云。
南门楼:登楼眺望烽烟远。
在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有古巷的第一座门楼,称为“南门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此楼砖石结构,为三间三楼式,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通高9.5米,面宽7.7米,门宽3.25米,进深3.26米;中有拱门,高4.85米,宽3.2米;拱门正上方雕有“珠玑古巷”碑刻一块,右上方镶有民国十六年题为“祖宗故居”的碑刻一块。1983年,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现此楼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此楼上南望,犹见当年烽火狼烟。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到达南雄,在沙水(今珠玑镇)一带与清兵交战,太平军就在南门楼上设立了瞭望所。

后太平军撤走,清兵逼乡勇焚毁门楼顶部。清末,巷民对此楼进行了维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人重新修葺南门楼。现在看到门楼上方的“珠玑古巷”“祖宗故居”,就是这时嵌镶上去的。

在现今珠三角,不少姓氏族谱上记载的先辈均来自于这里,这就是为什么珠玑巷是珠三角和东南亚的珠玑巷后裔认祖寻宗的地方,他们把珠玑巷奉为自己的宗族发祥地。
沿着珠玑巷走,两边都有卖腊味的小店,腊味是南雄有名的土特产。

珠玑巷频繁且大规模的移民主要出现在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时期。期间,不时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远的粤北却有幸成了他们逃难的避风港。

珠玑巷繁荣的商贸、沙水镇周围可开垦的荒地,像绿洲一样吸纳着奔逃至此的难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使珠玑巷的人数达到了高峰。

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使得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为避风港的珠玑巷也被推向了战争的旋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又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
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
珠玑巷确实不愧为珠江三角洲人民以及广大华侨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乡。随着珠玑古巷知名度的提高和世界旅游寻根热的增温,每年来此旅游和问祖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多。

黄氏祖居门前的老人和小狗,多温馨的画面。

从珠玑古巷牌坊南门楼”开始,后面是长1.5公里的石头铺垫的蜿蜒的驿道。

谢氏祖堂。

后人怀念胡妃,在其自尽的井上筑塔纪念。元至正十年(1350),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建胡妃塔,塔高3.5米,七层八角,是广东有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古塔。我们在东海堂拜完先祖后天已大黑,没能一睹胡妃塔芳容。

流连于古道上,驻足胡妃塔前,仰望莲花型千年古塔,胡妃舍身救乡亲的悲壮故事荡气回肠。脑海里不觉涌出大兵压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凄凄惨惨戚戚、悲壮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此时此刻,激愤、感动、叹息交织在一起。胡妃去了,但她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珠玑人们的心里。

活着的珠玑人们忍着悲痛,一边在胡妃投井的古道上修建胡妃塔,在古桥头河边修建胡妃塑像,以寄托对她的哀思和敬重;一边继续生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如今,伫立在古道边的胡妃塑像,吸引了来来往往的游客争着抢着与她合影。在人们的心里,胡妃已成了珠玑人们守护神。每一个听过胡妃故事的人,无不对她油然而生敬意。

古时灾祸仍然纠缠着广府人,珠玑古巷也不是最终的家园。而今,珠玑古巷里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妃塔,就日夜不息地讲述着南宋年间那一次悲壮的大规模再度南迁。那是宫中美善聪慧的胡妃被陷害流落江湖,富商黄贮万将其带回珠玑,朝廷遂诏令血洗珠玑,捉拿胡妃,胡妃投井自尽。

珠玑人罗贵只得召集族人,再一次迎向天风海雨,迎向更南的南荒,迎向未知的命运。(编者注:研究者认为,历史上并无“胡妃之祸”,它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反映了社会动乱给百姓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道蜿蜒向前,古道两边,古老的泥砖青灰瓦房沿着古道排列,姓氏祠堂民宅店铺比邻而立,门前时不时坐着位安静慈祥的老人,还有那古楼古塔古井古榕古桥和一切与古巷有关的人和事,这就是“广东第一巷”——珠玑古巷,珠三角人的桑梓乡。
胡妃的故事。
胡妃的故事。

胡妃的故事。

胡妃的故事。

胡妃的故事。

小公园。

小公园。
看到有座纪念南岭一带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胡妃”的雕像。胡妃事件在不同资料中不太一致,但因妃子逃难而牵连其他人从珠玑巷南逃之事,在珠三角一带的族谱中均有记载。一般认为是南宋度宗皇帝时,胡妃因遭贾似道陷害,逃至钱塘江时跳江自杀。商人黄贮万救起胡妃,并将她带回老家珠玑巷,并喜结良缘。不久黄家家丁向官府告密,贾似道谎称南雄有人谋反,派兵进剿珠玑巷。于是珠玑巷一带70多个姓氏南逃避难,迁至珠三角一带。胡妃为了不连累乡亲,自己留在了珠玑巷,追兵到来时毅然投井自尽。
胡妃解说碑。

倒映沙水的双龙桥。
桥下,是一大片美丽清澈的湖水,湖边杨柳依依,榕树茂盛。湖面水平如镜,缓缓而行的小船,搅碎了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房屋、树影,还有天上的飞鸟和云彩,迷离闪烁,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炫目的花纹。

小船小心地从圆拱穿过,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湖里的船,坐在船上的游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里都是动人的景象。有诗云:我在桥上看风景,我便也成了风景。一年四季,这里风景如画,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眼前都像一幅水墨画,游人都似在画中游。

我就想,根是苦的,果实是甜的。广府人,无论你走多远,其实都走不出珠玑古巷,就像黄昏时分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因为根是心甘情愿的束缚,是柔情万种的依托。
倒映沙水的双龙桥。

李氏家训石碑。

珠玑古巷。
祖居纪念牌坊。

祖居纪念牌坊往左转第一徐氏大宗祠。

黎氏宗祠。

广府人家训馆。





祖居纪念牌坊。“古巷悠悠风采秀,榕风竹韵慰萦思”。为着寻梦,为着慰萦思,珠玑后裔们先后建立了许多家祠和祖居牌坊。远远望去,一溜金碧辉煌、巍峨雄伟的仿“祖宗故居”——姓氏大祠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红砖碧瓦,气派非凡。走进祠堂,绕过朱颜屏风,祠堂内,开阔明亮如殿堂,游廊壁扇,少不了功德碑,密密麻麻都是本姓子孙反哺之情。香案处,焚香袅袅,虔诚而又热烈,无不饱含着珠玑各姓子孙们寻根问祖、祭祖归宗的殷殷深情。
祖居纪念牌坊右转进来。沿途依然是紧挨的宗祠。





我是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罗家渡杨毡李氏家族李灶生,第36代“文”字辈。
我们杨毡李氏,族谱记载吾祖火德公,但我在翻阅族谱时,发现我们不是。我们杨毡李氏:
始祖昌裔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地名石塘,以唐进士出身,官南海尹升韶阳太守仕谢,卜居乐昌城南之沙井越。十四世祖复公迁居罗渡李家巷即今汛地之侧,至十七世祖谦公生四子:思恭、思宽、思信、思敏。
杨毡李氏族谱字辈排行:
贤良配世德,昌洪盛祚长,文章华美泰,经济振家邦。现已到“泰”字辈40代了。
字辈说明排行,乃玖字辈祖时之所订者,康熙年间吾宗小梅伯等入川时伯山更易数字今“泽”字亦更“德”字,他日四川梁山大足合州等处之“泽”字辈即今之“德”字辈也,一旧谱排行内宗字行嫌与九世祖广公相同,今易以定字亦尊祖意也。
外迁:
一、第八世:元的儿子 泰星(生员卜居留村)
二、第十二世:(兰生三子)道旺、道碧(往四川)、道玉(往四川)
三、上埔村(上田头):
1、
第二十六世:(先右 生四子)迁桂林
2、
第二十七世:
(1) 林全
生一子)枝觞(往桂东羊岭)
(2) (林星
生二子) 祥奴(无)、发祥(往临武)
(3)(林松 生二子)枝杞
字聚六(往四川)、枝栩,字华朝(往桂阳)
(4)(林朋
生二子)廷赞(往四川)
......后面XXXX都很多外迁的,有知道是我们一脉的请联系电话:13539830551
我们杨毡李氏祖谱记载我们是李火德的裔孙,但我从祖谱中查出,我们不是李火德的裔孙。李火德生于宋太祖七年,即乾德四年丙寅岁(966年),也有(1124)、(1206年)、(1242年)。但不管李火德出生那裔年,我们都不是李火德的裔孙。因为杨毡李氏第一世始祖昌裔公比李火德出生早306年。
现想知道我们是那一枝李姓传下来的?
杨毡李氏第一世始祖昌裔公,字绍文,出生唐开元八年庚申( 公元720年)。
第二世:讳钦公,字公仰,出生唐天宝九年庚寅岁(公元750年)。
第三世:青甫 字伯宰
,出生唐太历元年丙午岁(公元766年)。
第四世:天陪,字昂霄,号仁可。出生唐贞元二年乙丑岁(786年)。
第五世:必仁
字冠善,号师保。生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岁(公元804年)。
......
第十八世:韶谦长子:思恭
无嗣
韶谦次子:思宽 字得众
迁居上田头基祖
韶谦三子:思信
郎思进此公杨毡基祖 生三子
韶谦四子:思敏 无传
......
第二十二世:宗广长子:学公 字梅溪 生二子
宗广次子:本公
生六子
宗广三子:相公
生二子

杨毡李氏家族:吾祖火德公,祥发闽越派衍灵长枝分江右及粤东者不一其地,星罗棋布,晰而又晰世远年湮,无从联络惟。
(上田头李氏族谱:吾始祖系闽中火德公传至昌裔祖以江西籍,由进士任韶州守仕,谢居乐邑城南沙井,自香远公卜居罗渡李家巷,越十八世祖思宽、思信二房分派:一居杨毡,一居田头。)】这两段写的对吗?有待考证,此文后面有解释。
始祖昌裔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地名石塘,以唐进士出身,官南海尹升韶阳太守仕谢,卜居乐昌城南之沙井越。十四世祖复公迁居罗渡李家巷即今汛地之侧,至十七世祖谦公生四子:思恭、思宽、思信、思敏。
杨毡李氏族谱字辈排行:
贤良配世德,昌洪盛祚长,文章华美泰,经济振家邦。
现已到“泰”字辈40代了。

此世次排行,乃玖字辈祖时之所订者,康熙年间吾宗小梅伯等入川时伯山更易数字今“泽”字亦更“德”字,他日四川梁山大足合州等处之“泽”字辈即今之“德”字辈也,一旧谱排行内宗字行嫌与九世祖广公相同,今易以定字亦尊祖意也。
一、第八世:元的儿子
泰星(生员卜居留村)
二、第十二世:(兰生三子)道旺、道碧(往四川)、道玉(往四川)
三、上埔村(上田头):
1、 第二十六世:(先右
生四子)迁桂林
2、 第二十七世:
(1) 林全
生一子)枝觞(往桂东羊岭)
(2)
(林星 生二子) 祥奴(无)、发祥(往临武)
(3)(林松 生二子)枝杞
字聚六(往四川)、枝栩,字华朝(往桂阳)
(4)(林朋
生二子)廷赞(往四川)

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罗家渡杨毡李氏家族是李火德后裔吗?!
李火德,原名炳凤,字闽海,号伯庄
一、生于宋太祖七年,即乾德四年丙寅岁(966年),卒于宋仁宗壬寅岁,享寿九十七,见五华锡坑印谱,淳笃公派抄谱。
二、生于宋孝宗淳煦十七年甲辰岁(1124年),见淳笃公派抄谱。尾批不详载自何处之谱。(时间不符)
三、生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年),至宝庆帝(即理宗)二年丙戌,由宁化石壁迁居上杭,卒于元顺帝至元壬辰岁,享年八十七岁。见江西、上杭谱。
四、生于宋理宗宝庆十八年丙寅岁(1242年),卒年八十七岁,见新丰抄谱。
柏存谨案总上各谱所载,生年不同,卒年亦异。查五华印谱及淳笃公抄谱,均载火德公生于宋太祖七年,即乾德四年丙寅岁。然二谱又载纲公为火德公上六代之祖。纲公为宋丞相,忠义昭闻,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辛酉1141),五十八岁,宋史可考。

不管李火德出生于以上的那一种。我们杨毡李氏家族都不是李火德后裔,因杨毡李氏第一世始祖昌裔公,字绍文,出生唐开元八年庚申(
公元720年),殁于贞元十年甲戌岁(公元794年)。而如上面(一)所说的是:李火德生于宋太祖七年,即乾德四年丙寅岁(966年)。那么,杨毡李氏第一世始祖昌裔公比李火德出生早306年。
再者,杨毡李氏第二世:讳钦公,字公仰,生一子:青甫
出生唐天宝九年庚寅岁(公元750年),殁于长庆三年癸卯岁(公元823年)
第三世:青甫
字伯宰
出生唐太历元年丙午岁(公元766年),殁于曾昌二年壬戌岁
生二子:天陪 天填
第四世:天陪,字昂霄,号仁可。生二子:必仁、必智
出生唐贞元二年乙丑岁(唐贞元元年乙丑公元785年,唐贞元二年丙寅公元786年) 殁于太中三年乙已岁
天填 无嗣
第五世:必仁 字冠善,号师保。
生二子:科选、科联
出生唐贞元二十年甲申岁(公元804年),殁于咸通六年乙酉岁(公元865年)
必智 字赵善
无嗣
第六世:科选
字举贤,号大初。生三子:乾公、元公、亨公
出生唐长庆二年壬寅岁(公元822年),殁于景福癸丑岁(昭宗景福癸丑岁公元893年)
科联
字克贤,无嗣
第七世:1、乾公
字坤生,无嗣
2、元公
字贞生,
生一子
出生唐太中十一年癸丑岁(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丁丑年),殁于天成二年丁亥岁(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927年))
3、亨公
字通生,号如庄 生二子
出生唐咸通元年庚辰岁(唐懿宗李凗 大中十四年、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庚辰年),殁于天福六年辛巳岁(
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
第八世:1、元公之子
泰星,字德隆
卜居留村
2、亨公生二子:长子
泰日 字德辉 卜居南湾
次子 泰月 字德耀
任江西峡江县尹有功升临江府知府 生一子
出生唐中和三年癸卯岁(公元883年),殁于天运二年乙巳岁。
第九世:泰月之子 开祥
字兆瑞 生二子
出生唐天福二年丁丑岁(公元902年),殁于宋天禧元年丁巳岁(公元1017年)
第十世:开祥之子 锦春
字绣乾、号仁夏(可) 生二子
出生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岁( 公元 981年),殁于至和二年乙未岁(北宋辽、西夏
公元1055年)
第十一世:1、锦春之子:兰公
字畹堂、号师保 生三子
出生宋天圣五年丁卯岁(公元1027年),殁于崇宁二年癸未岁(北宋辽、西夏 公元1103年)
2、锦春次子:桂公 字品堂
往广西柳州府。
出生宋天圣八年已巳岁(公元1030年)九月初四日午时。

第十二世:1、兰公之子:道旺 字可兴、号大初
生二子
出生宋禧宁四年辛亥岁(北宋辽、西夏 公元1071年 辛亥
熙宁四年),殁于绍兴十八年戊辰岁(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
2、兰公次子:道碧 字可成
道碧往四川永川县地名牛尾阵
3、兰公三子:道玉 字可清
道玉往四川永川县地名牛尾阵
第十三世:1、道旺长子:大文
字永魁
无嗣
2、道旺次子:大章 字秀魁、号如庄
生一子
出生宋宣和五年癸卯岁(公元1123年),殁于嘉泰三年癸亥岁( 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
第十四世:大章之子:复公
字香远
生一子 此公罗渡基祖
出生宋乾道七年辛卯岁(公元1171年),殁于嘉熙元丁酉岁(公元1237年,理宗嘉熙元年)。
第十五世:复公之子:正坤
字鼎元
生三子
出生宋加定十已年戊寅岁(南宋金 公元1218年 戊寅
嘉定十一年),殁于元世宗十五年甲午岁(元世宗十年(1278年))。
第十六世:1、正坤长子:自初
字本善
生一子 发仔往外
出生宋咸淳五年已巳岁( 南宋金 公元1269年 己巳 咸淳五年), 殁于元至正九年已丑岁,(公元1349年 己丑
至正九年)
2、正坤次子:慎初 字美善
生一子
出生宋咸淳七年辛未岁(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殁于武宗四年辛亥岁
3、正坤三子:绍廉 字美善
往新田县
第十七世:1、自初之子:发仔往外。
2、慎初之子:韶谦 字尽熙
生四子
出生殁于失考
第十八世:韶谦长子:思恭
无嗣
韶谦次子:思宽 字得众
迁居上田头基祖
韶谦三子:思信
郎思进此公杨毡基祖 生三子
韶谦四子:思敏 无传
第十九世:思信长子:昌实 生三子
思信次子:秀实 生一子
思信三子:严实 生二子

第二十世:昌实长子:浩溶
有弟浩淳俱失考。
昌实次子:浩沂
生一子
昌实三子:沂公
随祖入营征西有军功补羽林卫后殁阵以其子,讳山袭职今甘肃之庄浪卫李姓是其裔也。
秀实之子:浩渲 生一子
严实长子:浩深 生一子
严实次子:浩潜 生一子
第二十一世:浩沂之子:山公
随父职往甘肃之庄浪卫。
浩渲之子:宗广 生三子
浩深之子:宗厚 生一子 (无嗣)
浩潜之子:宗泰 失考

第二十二世:宗广长子:学公
字梅溪 生二子
宗广次子:本公
生六子
宗广三子:相公
生二子

杨毡始祖昌裔公,字绍文
唐朝天宝十年辛卯(751年)进士官莅广东南海尹后升韶阳太守。(要寻找我们杨毡始祖昌裔公,字绍文是那的?要去江西寻找了。1300多年了,等于大海捞针。)如有杨毡始祖昌裔公,字绍文的后裔看到(我们外迁的族人全国很多。可与我联系:13539830551)
第三座门楼--珠玑街。
在珠玑古巷北面端口,有珠玑街门楼,又称“北门楼”。此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麻石砌基,火砖砌墙,朱红柱,绿瓦。现楼为歇山顶,通高8.6米,拱门宽3.23米,门高4.1米,门进深3.05米。整座门楼古朴雅致,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与沙水河上的凤凰桥遥遥相望。
在清代,经过珠玑巷的商旅大多会登上北门楼,近看沙水河畔的凤凰桥景色,远眺南雄古六景之一的“官道虬松”。过去,在梅关至南雄城的官道两旁植有无数古松、古榕,盘根错节,奇形怪状,绿树成荫的长长官道,像一条苍龙,跃跃欲飞,生气勃勃,蔚为壮观。这些古松、古榕不但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而且荫蔽面积大,既可避风挡雨,又可歇脚小憩。尤其是在炎炎夏日,绿荫盖地,穿行其间,行走数里而不为烈日蒸晒,成为往来南北的商旅小憩的理想之所。历代文人骚客途经此路,触景生情,赋诗多多。如明成化初年,时任广州儒学提举陈进作《官道虬松》一诗:轩腾浑似角雌雄,势卷嵒峦几万重。焦尾曾经雷电掣,修鳞多历雪霜封。枝头挂月珠光射,叶底流云翠沫浓。我有丹心怀补报,功名何日梦相逢。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任直隶南雄州知州的戴锡纶作《官道》一诗:种松夹道尽龙鳞,凿险为夷走贡珍。梓里也开百半利,如公何止冠词人。

“官道虬松”历经几百年沧桑,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通韶余公路(韶关至江西大余县),梅关古道沿途被截,古松不复存在,仅存少量的古榕,“官道虬松”美景也随之消失。1983年,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北门楼。拱门南北两面镶嵌红砂石匾刻“珠玑街”三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会长、著名书法家秦咢生在重修门楼时所题。北门楼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纪念馆内的颍川堂。




相传这棵古榕与珠玑巷同龄,已有千年的高龄。当年珠玑巷人的祖先看中了珠玑这块风水宝地,立志在此开创基业,便在舍边、道旁栽种榕树,榕树因人盛而繁茂,甚至珠玑巷的人丁也因为榕树的庇护而兴旺。饱经沧桑的古榕,长年与狂风暴雨抗挣,造就了龙一样的身躯,枝干曲屈盘旋,这就是珠玑巷悠久历史的见证!

据记载,在2010年5月9日晚,见证珠玑古巷沧桑历史、繁荣昌盛的千年古榕,因受连日持续的强降雨影响,被暴风雨掀翻在沙水湖畔。千年古榕掀翻后,牵动着广大珠玑巷后裔的心。当时黎子流会长当即急拨30万元专项经费予以抢救,经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千年古榕往东北方向旁移9米,重新傲然挺立在沙水湖畔。为铭记广大珠玑巷后裔对故乡的关心和支持,还特立此碑,以示纪念。
一群人在古巷的古榕下留影。古榕默立在沙水湖边,满树垂挂如帘的胡须仿佛要植入泥土,抓住根,抓住祖先与故乡。

登上古道上最美丽的三圆拱古石桥,桥头边上,一株千年古榕屹立于天地间,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吸引了不知多少南来北往的文人达官、富商贵贾和游人骚客驻足研究、吟诗作对。

古老的石桥与古老的榕树相依相傍,不知是古榕护佑着古桥,还是古桥看护着古榕?亦或是桥下清灵灵的湖水造就了古榕的千年苍翠?

珠玑古巷,处处是奇迹,处处是诗,处处是情!她就像一本深厚蕴藉的古书,读不完读不透的绵远悠长,古韵长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