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2021-12-16 13:20:26)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11月21日

    我们广州战友--迷彩自主部落战友,在江西的大余县游玩了两天,第三天2021年11月21日早餐后就直奔梅关。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于上午9点到达江西的大余县梅关古道“城楼”售票处(梅关古道景区大门),因我们都是部队的,所有我们免票进景区(门票20元),非常感谢景区工作人员。我们出示健康卡后就前往景区,几分钟我们就到了梅关古道,来到这里天不作美,天空阴云密布,天气预报说有中到大雨,既来之,则安之吧。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分为两个景区,南边的广东南雄市的梅关古道景区。北边的是江西大余县的梅关古道景区,大余梅关风景区上去,过梅关就是广东南雄的梅关风景区,或从广东南雄的梅关风景区过大余梅关风景区都不用再买票。一票通两省。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驿道牌坊:位于梅岭景区的入口处,驿道从中门下通过。1991年兴建。坊系中式门牌楼,四柱三门洞,高6.8米,整体呈灰白色,歇山式屋顶状,黄色琉璃瓦覆盖,翘角。门楣上书邑人黄萍少将题写的“古驿道”3字。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从江西省大余县起,至广东省南雄市止。梅关古道一路穿越大庾岭,全长17公里,现存驿道可徒步长度约4公里,预计所需时间为2小时。在这段为古长度四分之一的驿道上,能见识梅关古道最为称道的景象。
   梅关古驿道景区简介牌。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驿道景点修建碑记。
牌坊前右侧立有“梅关古驿道景区修建碑记”石碑1座、古驿道简介1块,门后右侧立有“赣州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碑1座、左侧立有“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1座、首届梅关古驿道赏梅节时,交付使用。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雾气蒙蒙,寒雨霏霏,踏上青石铺设的古道,蜿蜒而上,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这段古道称梅岭,亦称“大庾岭”,古代名列南方五岭之首,海拔最高处746米。相传汉武帝时期庾胜将军为征战南越而在此建寨得名。但古驿道的修筑应归功于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这位韶关人当年官居相位,建议皇上打通大庾岭,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通道,有利辖制百越之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唐玄宗便令张九龄为筑路总指挥,修筑一条宽5米,可让大型马车奔驰的高等级官道。张九龄呕心沥血,鏖战数年,始成大业。至今岭上留有“两江亭”和“夫人庙”。前者歌颂驿道沟通两江的功绩,后者纪念张九龄爱妾为筑路而泣血献身的精神。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左边就是云封禅寺(因时间关系就没进去参观,想返回时自己加快步伐再来参观,没想到到了关楼后往南雄那边下山。只有下次有机会再来了)。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院所处位置古木参天,环境格外幽静。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 寺门深掩岭头云。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因此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灵岩寺。挂角寺有联日:
  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始建于唐,南岭一带信众为纪念六祖过大庾岭的艰苦历程,在卓锡泉,衣钵石处建梅花院,立六祖塔,宋天中祥符三年,奉诣改梅花院为云封禅寺,因其终年云飘雾绕,故得此名。云封禅寺座落在古驿道旁,历来为官家、名流、信众顶礼膜拜之佛教胜地,历代高僧名流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佳构,且看寺门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梅岭因古寺景壮,古寺与梅岭长存。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驿站在古时是官员、驿使传递情报、军令途中休息、食宿或更换马匹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苏东坡流放岭南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庚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句,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另一传说岭南荔枝飞传长安是从乳源到湖南郴州的西京古道)。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驿馆,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官员、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古代驿站主要起着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驿,又称大庾驿。县志载:水城南20公里,峻岭盘蹬,上山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梅花国”。明、清时馆驿移于城内驿使门。称水马驿。“陆睡有车马、水路有红船”。驿馆内还有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今重建的梅岭驿馆,是199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兴建的。位于接岭桥东,梅岭脚下,旧址传说是古代的下马坪。坐东朝西,仿古建筑,为客家转屋式设计,分两部分,前部为曲折走廊,后部为数根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房屋。走廊与房屋间,形成半圆形院落。大门为歇山式顶,黄色琉璃覆盖,红色漆粉柱,楹联云:剪取南安半江水,即是梅城一岭花。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千年古枫: 这株古枫就是江西十大“树王”中的“枫香树王”,它位于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梅关景区古驿道旁,树龄1400多年枫香树王,树高32米,胸围5.15米,地径1.9米,冠幅东西31米,南北31米,参天耸立,栉风沐雨。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枫是梅岭一大景观。一般的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到了秋天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甚是好看。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相传张九龄凿修梅岭古驿道时,经常在这棵枫树下乘凉休息。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加强南北贸易,张九龄决心在此凿山开路,上奏唐玄宗获准。当时开凿工程十分艰巨,张九龄采用北方“火攻堰取” 的开山方法,使原本三年才能开通的山路,二年便已完工。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施工期间,张九龄及随从监工时常在这棵枫树下乘凉休息。相传是凿修驿道时栽种的哟。而树脚下插着好些早已燃烧过的香梗,也许当地人把它当作“神树”来朝拜吧。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秋发庾岭》诗中也说:“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把个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往上走十几米有块诗碑,刻的是《登大庚岭》诗,这是陈毅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1935年夏天,国民党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上下的愤慨,陈毅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怒火顿起,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当时的气愤心情,同时也表了他的爱国之情。千年枫树旁有块诗碑,陈毅同志诗碑。当年红军长征后,陈毅被留下打游击,曾被困梅岭,历经生死,写下《梅岭三章》。《登大庾岭》诗,这是陈毅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大庾岭因地理位置重要,也成了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宋嘉佑年间,南安知军蔡挺筑关楼于其上,勒石“梅关”。所以又称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中国南部山脉,“五岭”之一,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之一。海拔746米,地势险要,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珠江水系的浈水与赣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岭。大庾岭原古道经庾岭之山脊筑有一雄关,今谓之大梅关。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大梅关现尚存有石板古驿道,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驻军于此,因名大庾岭,又曰庾岭。唐张九龄监督开凿新路,道旁多植梅树,亦称“梅岭”,五代间驿路荒废。宋元佑间重修,蔡挺复命夹道植松,在岭上立关,名梅关。为著名的风景区。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岭南岭北气候迥异,造就了世界称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吸引了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王阳明等许多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咏梅诗篇。后开通的粤赣公路,经过庾岭之地,谓之小梅关,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这是一条“形胜、路奇、梅香、地灵”的唐宋古驿道,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相融。这里曾经是沟通中原与岭南最为繁华的古驿道,每一个亭台楼阁、每一块青石碑文,它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就是梅关古驿道,岁月给它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历史记忆。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这里是三叉路口,右到“梅岭三章”碑,往左下江西出口,后上到关楼,在到广东。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憩云亭,位于梅岭北侧一个向北延伸的山脊前端,古骚道弯道顶端。一个弯道处,便是憩云亭。查找到有关资料如下: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以前这个亭还有个称谓叫“介梅亭”,是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的,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不满,因而“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拔款而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走了那么长一段路程,我们刚好可以在此亭休息一下,进亭子的门有一门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而在亭子里,右边抬头可以与观梅阁遥望,看得观梅阁就好象悬挂于空中般;左边可以看见不远处有一几乎垂直往上的台阶路。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苏轼与梅岭介绍牌。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重来梅国:我们沿着古驿道一步一步地走着,并不觉得困,更没有一丝丝郁闷,因为路两旁都是烟雾缭绕仙气飘飘,雾是千变万化的,它每时每刻都有在变化着,一会儿分散,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徐徐上上升,一会儿滚滚向前。一路上我们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此地,唯有身在此山中才觉最享受……不一会,我们就看到了一块石碑之前,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而“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重来梅国”这块碑长2.7米,宽0.6米,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这也是我们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朝咸丰八年即1858年,太平天国因上层领导之间的相互猜疑引起大分裂,著名战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脱离南京回到广东。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1863年石达开为了向江西转战,派贤王李士贤率军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因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败。当时守城的清军领头是刘胜祥,得知太平军不攻自退、自鸣得意。第二年,太平军又转战大余,但因守城清军强大,亦未能攻破,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宋将刘胜祥阻击太平军得胜,于是连夜向朝廷邀攻请赏,朝廷也因他阻击太平军有功,而提他做清军总兵,执掌兵权。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刘胜祥进京做官几年后,一次巡视来到大余,故地重游,他来到梅岭看梅花,心情很高兴,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重来梅国”四个字。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大余的梅国之称是来自南安新太守赵孟适,那是在公元1268年,南守咸淳年间,新来的太守赵孟适早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即到梅岭观赏梅花,时值腊月正下鹅毛大雪,梅花绽放,山上山下茫茫一遍,白雪覆盖的梅岭,分外妖娆,看到这幅景象,赵太宋当即叫人拿来纸笔,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把大余简称为”梅国。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张九龄与梅关古驿道介绍牌。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徒步梅关古道。徒步梅关古道是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一路跋山涉水,在翻越大庾岭时不由发出“人苦峻极”的感叹。那时的山路还是五百年前秦始皇南征百越时砍出的便道,仅可通人,车马货物均被拒之山外。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于是张九龄上表玄宗请开大庾岭路,主持修建了这条全长数十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南北交通自此大为改观。大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被贬荆州,从此远离庙堂,谪居江湖。这位岭南出身的开元名相回归岭南,与20年前自己一手主持修建的梅关古道比邻而居。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景区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的梅岭山麓,是一处融合了“古、红、绿”三色的旅游资源。当时的大余,是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通衢,是连通中原与岭南、连通长江水系的章江和珠江水系的浈江的交通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那时,北方的漕粮、铁器、瓷器等物资通过水运,由长江运到赣江,溯章江而上运往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进入广东省南雄市,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同样,广东的山货及广州一带的海货,则通过商贩贾旅跨越梅岭古驿道,再由此上船抵达赣州、南昌等外埠。那时的古驿道,商铺云集、生意兴隆,各地商家设会馆在这里,迎来了它的繁荣。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公元前213年,秦朝在梅岭开山道筑关口,设立横浦关后,就有“通南越道”连通岭南。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从此,梅岭古道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刻入在中国版图上。那时的古道只是人们出城的一条通道。随后,经过数次变迁,逐渐成为中原与岭南连通的交通大动脉。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庾将军祠:古道右边有一牌箭头指向山边--庾将军祠,本想进去,但怕时间不够,想返回时再进去看。沿着古道上去约20米,就有庾将军祠的介绍牌,沿着庾将军祠介绍牌前的小路走约30米就到了庾将军祠。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这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大将军庾胜而建立的,座南朝北,前方有一旗台,是西汉士兵用来镇军杨威,表达守军“一心向着国家,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臣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意在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庾胜就是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英勇骁战,直至消灭南越国,为汉朝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在这修建兵营,日夜把关(所以这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营旧址),并热心传播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造福了这里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1957年,改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这儿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这建祠纪念他,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标志着此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国家的一种形式。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纵观梅岭古驿道(又名大庾岭驿路)的成长史,三个重大事件推动了古驿道的发展与繁荣。公元716年,古驿道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黄金期。唐玄宗李隆基颁旨内供奉(官职)张九龄开凿修通梅岭。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张九龄督率赣粤两省近万民工,在“千里连峰匝,迂回出万寻”的梅岭披荆斩棘、跨河架桥、挖山凿石。经过三年多时间施工,一条长百里、宽5米多,两旁有茶亭、酒馆、货栈、驿站的驿道终于成功修通。它的修通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衢,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景。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宋嘉裕八年(1063年),古驿道又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黄金期。北宋南安知军蔡挺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决定全面重修梅岭古驿道,组织大量的民工在梅岭隘口建筑关楼,把青石及鹅卵石铺砌在古驿道上,修复损坏的桥梁,种植了松树梅树在驿道两旁,供行人休息。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南粤雄关”关楼名曰“梅关”,它雄跨赣粤两省,界分江西广东,关楼为两层建筑,上层为楼阁,下层为驿路通道。因此,这里就有了“唐凿路、宋立关”之说。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古驿道再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黄金期。南安府知府张弼采取“以工代赈”办法,招募修路劳力,实施梅岭古驿道全面整修工程。他采取“集父老,率工师”办法,亲临现场督导,经过一年零二个月,终于再次把古驿道修缮一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又名大庾岭,海拔746米,地势险要,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岭南岭北气候迥同,造就了世界称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历代名人如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王阳明等留下了无数咏梅的诗篇。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位于江西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梅岭的另一说法是梅树众多,故称“梅岭”。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如果早春二月来这里,梅花盛开的季节,站在梅岭之巅,展现眼前的是雄关漫道,花团锦簇,漫山遍野的梅花将“南粤雄关”装点得更加壮丽。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碎石小道静静延伸,梅关古道在冬天冻雨的尽头,湿漉漉的鹅卵石在雨后阳光中发亮。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道宽不过两米,石板缝中长了青苔,老梅树护道,密密匝匝的枝叶把驿道遮了个严实。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之一——梅关古道,通往南粤第一雄关。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望梅阁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梅楼:可走到梅关关楼前仍觉气喘吁吁,心跳变快,真是难以想象古人是用怎么样的艰难才谛造了驿道上曾经那么辉煌的历史。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眼前古朴雄壮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厚重的砖石饱浸着历史的沧桑。当年民族大英雄文天祥就是在此于槛中誓忠节: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梅关,古道,有着太多太多的往事不堪回首。俱往矣,俱往矣,世事还看今朝!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道两边是高高的石壁,远处看到这象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就是“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再往前走,关外就是广东了。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因是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因此,这里就有“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梅关驿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体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直至宋、元、明、清,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人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千余年不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鸦片战争之时,清政府被迫签定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到达关楼,这是广东省和江西省交界处。这座古老的关楼叫梅关,地处梅岭之巅。关楼所处的位置正是江西与广东的交会点,它的一侧是岭北,而另一侧就是岭南。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步跨两省的有趣现象,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梅关两侧分别留影,这边拍照是在江西,而另一边拍照就到广东了。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现存的残关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关楼分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现在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说明关门也重叠数层,城门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未注落款。城门两侧有对联:“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是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北面城门上石碑刊刻的是“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东侧是登关楼的惟一蹬道。西侧3米,竖立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现存关楼为万历26年(1598年)修建,且仅剩下层城门,不见上层瓦房。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可见御敌是关楼的一主要功能。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城门两侧有对联:“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是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城门两侧有对联:“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是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是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在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印花税。由于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这里很重要一点就是跨过关楼就一步从广东跨到江西,哈哈哈,必须要走走,感受感受。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后与红一军团汇合,组织厂著名的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登大庾岭》 、 《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印花税。是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据史载,清嘉庆年间,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1200两税收多两倍。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印花税。是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据史载,清嘉庆年间,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1200两税收多两倍。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是人们的寻古觅胜之地,近年到梅关参观访问过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有陈丕显、毛致用、张震和社会知名人士李葆华、于光远、赵忠祥等。影视界并以梅岭、梅关为外景拍摄过《梅岭星火》 、 《从奴隶到将军》 、 《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闻记录片,梅岭、梅关因此更是名扬海内外。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史载:“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碑。陈从善梅岭失浑家。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东坡的树在古驿到旁,这棵参天大树,下立一碑,上书东坡树,猜想,一定是苏东坡过梅观关亲手所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惠州,过梅关,在那里住了3年,62岁时,又被贬到海洲,3年后,到了1100年,才奉诏内迁廉洲,苏东坡在北归途中,又一次走古道,登梅岭,心潮难平。在岭头的一个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答:是苏尚书。老翁即前去,向苏东坡施礼,并说苏东坡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作知己,分别时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诗,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东坡为自己晚年他乡逢知己,且又是那样的同情和友善而深感欣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另一传说:古代帝王贬官往往钟情于岭南,这片群山以南的国土是历代不得志官员的客居地。被贬岭南的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同样经过了大庾岭。一株据说有240余岁的女贞树矗立在离关口不远处,于古道高地傲视南北。这株女贞被追认为东坡手栽,苏子1000多年前真正亲手栽下的那棵已不可考,或许早已零落成泥,躺在驿道旁,默默沉视着古往今来出入的失意文人、壮志学子、绵长商队、漫漫旅者。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如今,这棵“东坡树”,千年树龄,苍老遒劲,树下立有诗碑,题铭:北宋绍圣元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岭南,七年后,徽宗即位,东坡于建中靖国元年(1100年)获赦北归。东坡两次经过梅岭,均于此树下赋有诗作,为表纪念,后人称之“东坡树”。据说碑文明显有误。“乌台诗案”乃特指苏公45岁那年因言获罪,被关押汴京乌台130天,险遭不测,而后被贬黄州一事。至于被贬岭南,则15年后,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全面报复所致。应改作“因朝廷新旧党之争等原因”为宜。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两江亭碑。
两江亭这个路口是去梅关古道的两江亭,两江亭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交通要道,由长江亭和珠江亭组成。两江亭座落在梅关古道两省交界海拔522.5米的山顶上,为两层建筑,底层为八角,二层为四角,取四面八方之意。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喂马的饮马槽:梅关古道主要是鹅卵石铺砌的道路,两侧是茂密葱郁的灌木丛,在古道上还可以看到当时喂马的“饮马槽”,据说建于北宋年间,当时的梅关古道南来北往的官员、商人、平民众多,其中不乏有人骑马经过,为了方便补给而修建了饮马槽。
   咯噔、咯噔”,1300年前,驮着关外奇货的成队骡马如此走在碎石路面,穿越云雾,翻过横亘广东南雄与江西大余的台岭,使中原士民一睹异域色彩。行商翻山越岭走到梅关古道时早已饥渴难忍,领的一众马匹更是驻步不前;好在路旁设有饮马槽,可供四蹄驮兽解渴。如今饮马槽已在岭南连年湿热的气候下生出累累青苔,但当年的规整古朴仍然清晰可见。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涂相的诗  梅关古道上有一通明嘉靖年间的题刻。
岁晚风霜逐雁云,山回横浦带馀曛。粤城路自凌江入,天X界从梅岭分。廿载时忧仍未济,半生吾道愧无闻。寇公已试归来路,总把闲情付酒尊。——明 进士X夫 广东按察司 整饬岭西兵备佥事 南昌东潭 涂相 题。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道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道指示牌。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李昂英先世祖序
在这碑对面?平台??宋朝探花李昴英题云封寺?诗,时人?书法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道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状元树:这棵大树有一段历史故事,清乾四十三年(1778年),戴卫亨成为一甲一名的欽科状元,并受翰林院修撰。朝廷派人到他家乡查看祖坟风水,结果没有发现祖上阴德,子孙能出状元。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在朝廷再三追问之下,其母说出在她年轻的时候,路过梅关遇到一位喜欢的客商,在这颗大树下风流一场。这颗不知名的树也随之成名,成为当地的风水宝地,求功名、求子孙的村民络绎不绝。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早在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时,碎石道旁就种上了枫树,以供来往行人遮荫乘凉。北宋年间,蔡挺蔡抗两兄弟各自代表江西和广东,在前人基础上完善驿道沿途设施,种上更多松树和梅树,也开启了后人在驿道种植梅花的传统。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这古道边有一口古井。古井边有一块碑“送子泉”。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六祖寺,寺院所在地对面曾有一眼泉水--卓锡泉。传说六祖慧能获五祖衣钵,为避加害北上。过梅关古道天气闷热,饥渴难耐,用锡杖敲地出泉。神秀的弟子追上来,六祖慧能置钵于岩石上令其自取。这位弟子竟然拿不起来,顿悟这是佛祖庇佑,放六祖北去,并对后来追赶的人说未见六祖打此过。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六祖庙大门两边的对联:六祖问善恶不思是什靣目,惠明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衣钵南来众僧追足,惠明求道此地分灯。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六祖慧能是达摩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圆寂前秘密将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并嘱咐慧能马上离开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一日逃到大余,投宿于东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岭,正值暑热天气,上到山顶时已精疲力倦,欲找点水喝,于是慧能把锡杖往地上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正要起程赶路,忽见慧明已追上山来,自知不是慧明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去。慧明用尽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慧明有所感悟,自知不合取这些法物,慧能才从梅关脱险。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险遇,后人便在此兴建六祖庙。现在六祖庙有点残旧,禁止入内,寺内僧人亦在筹集善款修缮。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道边的许愿墙。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亭里面的衣钵石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亭与衣钵石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古六祖寺?大门两边对联:黄梅衣钵传奇处,庾领风光更慕人。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三间烂房子是古六祖寺?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元帅岭景点。南雄梅关古道景区红色旅游景观——元帅岭。
  据了解,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陈毅、项英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赣粤边红色根据地,坚持在南雄北山、油山和梅岭等地艰苦卓绝地开展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诗篇。
  水口战役期间,时任红军连指导员的张震将军也曾率部在梅关狙击国民党大余方面的援军。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曾经三次经过梅岭进入江西作战。由陈毅元帅次子陈丹淮题字的“北伐军出师处”的石碑就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立。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的红色文化,是一道永不熄灭的光芒,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开始,南雄市在原红军战壕旧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元帅岭。目前,这一弘扬优良革命传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之地,建设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八一”期间可正式对外开放。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接岭桥介绍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接岭桥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它是古驿道上颇为重要的桥梁,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半山亭。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陈毅诗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夫人庙在南雄梅岭山脚下,有座小小的庙宇,叫“夫人庙”。庙内供奉三尊神像:一位夫人、两个丫环。而庙中大门两侧有一副嵌字对联:“夫布慈云天上佛,人施法雨海中仙。”上下联第一个字连起来即为“夫人”,暗指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这便是梅关古道上的“夫人庙”。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北伐遗址:广东境内的梅关驿道上,除了距今久远的古树,还有辛亥革命后北伐军出关北伐的遗址和红军游击战的战斗场。徒步古道,一路能看到曾据于此的陈毅元帅雕像、红军战壕、碉堡、指挥所等更加近代的造物。在元帅亭小憩,回味沿途陡峭山路,便能体会红军的艰苦。
   北伐军出师处。1924年9月17日,北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北伐军一部分经梅关古道挥师江西。1926年7月9日,第三次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分三路出师,其中第二路以共产党员李富春为政治领导和第二军取道南雄梅关进入江西。纪念碑上的“北伐军出师处”几个大字为陈毅元帅的儿子陈丹淮将军所题。
  历史上的梅关还不止于此:抗元名将文天祥有“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抗倭英雄戚继光有“五岭山头月半湾,照人今古去来还”;罗马教士利玛窦有中国札记写北上江西途径古道的见闻。到清朝闭关锁国仅余广州对外开放时,梅关古道更是肩负起更为深远的沟通责任。直到现代运输普遍全国后,梅关古道方才成为历史的回忆。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元宝石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汤显祖《秋发庾岭》碑
   如今尚有张九龄后人住在村里。九龄后人人手一本族谱,亦能对世代如数家珍。在赣粤两地,可追溯的世代是认亲的重要依据,村里的张氏后人已是第150余代。两省还有更多村落里建有张九龄祠堂,是纪念这位盛唐名相,更是纪念他为故土做出这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流芳万载”重修岭路记石碑。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来雁亭:
 在梅关古道南雄入口处有个避雨亭。古时,北雁南飞过梅岭,时至黄昏,成群结队的北雁投宿该亭对面的企崖石上。人见雁多,遂将“避雨亭”称为“来雁亭”。
  来雁亭,在南雄市梅岭风景区梅关古道南侧。传说来雁亭旁,有一块石头叫按肚石。北雁南飞越梅岭,都会成群结队暂时栖息于此石上(该石今已毁),人们在石旁建亭,故叫“来雁亭”。
  历代迁人墨客、过往行人路过这里,都进亭憩息,借景抒情,以来雁亭为题赋诗。宋工部尚书余靖(韶关人)在亭上赋诗云:南方旧说无鸿雁,岁序严凝亦暂来。天外每随寒雨过,春前先逐暖风回。人稀弋射曾休避,俗厌鱼餐网莫猜。况是兄弟封境接,登临因此几徘徊。清代光绪年间状元王仁堪也为“来雁亭”题写了一副绝妙佳联:一笑相逢,且留取雪中鸿爪;几生修到,能管得岭上梅花。
  这里又有一个当年“梁天来告御状”侥幸脱险的传说故事。清雍正年间,南雄城中的梁家因“七尸八命”案件,全家遭害,只有梁天来一人逃生,上京告状。其表兄凌桂兴依仗财势,勾结官府,下令通缉梁天来。梁天来有幸得到南雄商人的帮助,将他藏在茶叶箱内,来到来雁亭,官兵要挑夫把一百担箱茶叶一一开箱检查,共检查了99担,正要检查最后一担时,忽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吓得官兵抱头逃窜,方使梁天来侥幸脱险,得以到京城去告状,揭露了凌桂兴的罪恶,使仇人受到严惩,报了血海深仇。后人将此事写成了剧本《梁天来告御状》,而许多场景就发生在梅关古道的来雁亭。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来雁亭的正门有一副110个字的长联。上联曰:梅香百里花迎左迁客表拒佛骨屈隆天庭驿马驻蓝关韩退之赋云横雪拥喜得湘子仙韵帆抵潮汕椽笔挽文风逾千载稚童尚读驱鳄文;下联曰:关锁千崖风吹失路人火烧石屋冤沉海底孤身卧雁亭梁天来泣官贪吏暗幸仗农夫铁肩状呈京都铜铡涤宦场至今日老翁犹讲九命案。
 千百年来,来雁亭于风雨飘摇中历经沧桑,曾毁于清末民初。后来,南雄市政府拨专款重建来雁亭。新建的来雁亭高5.6米,宽5.5米,四周设置水磨石凳,供上下古驿道的游客荫憩。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南粤雄关与古道说明”碑。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梅关古道--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游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