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头古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10月31日
2021年10月31日,早上我坐第一趟地铁到达广州南站,在南站的西站公交车站坐广佛公交(广州南站--顺德容桂汽车客运站线)到广珠路碧江站下车,在碧江古村游后。又回到广珠路碧江站上车,在林头西站下车,准备在林头古村游。(在广州南站可坐广佛公交线:广州南站--顺德容桂汽车客运站到广珠路碧江站或林头西站下车。广佛公交线早上第一班车6点30分开,晚班车21点。)
在林头西站下车后,往回走几米,过人行天桥后沿G105国道往北走(因我想环村游时按顺序走最短的线路把景点走完),大约走一公里后,右转沿林头大道走约200米就到了扭另桥东街与河东大道交汇处的新建的桥。
下车后过天桥拍的G105国道。

林头村,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因为它不是旅游景点,即使上网查,也查不到更多关于它的资料。
下车后过天桥拍的G105国道。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更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经过近几年的活化升级,内涵越来越丰富的佛山古村已逐渐成为市民休闲游的选择之一,成为展现佛山深厚岭南文脉的一张闪亮名片。顺德北滘林头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林头大道走约200米就到了扭另桥东街与河东大道交汇处的新建的桥。

顺德北滘林头河涌环绕,古桥流水,随处可见,是典型的水乡村居。造型各异的石桥,有着自身故事,如流水流传至今。
林头大道走约200米就到了扭另桥东街与河东大道交汇处的新建的桥。新桥与古树。

林头古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东部,东临谭州水道,距北滘镇中心1.5公里。明朝年间,顺德建县后,林头曾隶属于桂林堡,地处桂林堡八乡之首,故有“桂林首步”的说法,得名“林头”。

林头古村,隋唐时期开始已有高、林、岑、龚、陈姓人渔耕居住,宋朝形成村庄。宋朝时期,林头村人已开始兴修水利,叠土成基,并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农业。

南宋徽宗三年,梁郑二族的祖先南下珠玑巷,后迁林头,两大家族人丁兴旺,成为村中大姓,宗祠林立,随后,郭、卢、罗、刘、冯、李、傅、黎、钟、曾等姓氏陆续迁入。

沿着林头涌南下,走约150米就到了通济桥。通济桥原为三孔石梁桥,现存两孔,桥梁东西走向,横跨林头河。桥墩由红砂岩和麻石砌筑而成。桥墩上阴刻“通濟橋”三个大字。桥面由四块麻石平铺而成。
明朝景泰三年(1452)顺德建县后,建制为都、堡、图、村四级,林头隶属西淋都桂林堡,桂林堡辖桂林、北滘、槎涌、黄涌、乾滘、简岸、独洲,因为地处当时桂林堡八乡之首,故有“桂林首步”的说法,得名林头。明朝有了果树种植、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清末民初,林头刺绣已远销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
清朝中期,林头村的商品贸易趋向活跃,开辟墟市,到民国初,经济贸易已经一片兴旺。清代有林头八景:大通烟雨、雁落平沙、渔舟晚唱、浅渚归牛、珠光夜月、松门返照、灵潭聚秀、君子古松。曾为林头八景,享誉乡里,而如今的“大通烟雨”尚存一桥。
通济桥桥头就是关帝古庙。上涌关帝庙始建于清朝中叶,位于通济桥东,传说庙旁的庄稼每晚都被畜牲吃过,有村民夜间守候,看见一匹马在吃庄稼,得知是关羽的坐骑(赤兔马)于是村民用大钉把马的脚钉上固定在庙内,之后庄稼再没被破坏。原庙被拆,后重建为现在的关帝庙。
关帝古庙

关帝古庙

又沿着林头涌北上(沿河东大道、扭另桥东街),在扭另桥东街有扭另桥。扭另桥为三孔石梁桥,通体由麻石砌筑。桥面由四块麻石平铺砌成。此桥是顺德目前仅见的形制呈八字形的桥梁,非常独特。

扭另桥最为突出的扭另(拧)桥,其八字形的样式在顺德绝无仅有。

在顺德区北滘镇林头社区内漫步,水乡小桥依旧,处处古宅焕新。

在历史悠久的古村内,大小直流河涌延伸到家门口。行人走在桥上,在河边古榕和樟树映衬下,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

那一座座静卧河面的古桥,陪伴着一代代林头人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朝朝暮暮,印刻着林头的历史荣光,也载满了水乡人家的情谊与牵挂。

现在林头居委会改造了约5公里一河两岸及周边景观,保留通济桥、关帝庙、乐俭郑公祠、扭拧桥、跃龙桥、三丈古庙、百年龙眼、郑氏宗祠、济美社学、医灵庙、大通桥、梁氏二世祖祠、守分梁公祠、桂江梁公祠、郭家祠、丛兴桥、村心古庙、见龙桥、冯氏贞节牌坊、聚龙桥等古迹。

村内拥有众多古石桥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氏贞节牌坊,是佛山市的古村落。

林头人热心慈善公益,古有“抖尘寺知通和尚助赈”佳话,今有梁尚、梁昇、梁李素杏、梁妙祺、梁耀波、郑灼明、郑翰等热心人士。中国龙舟教练郑家润是林头人。





前面就是跃龙桥。

跃龙桥为单孔石梁桥,桥梁通体由麻石砌筑而成。东端桥墩上阳刻“躍龍橋”。此桥体量较大,形制规整,体态端庄稳重,是顺德梁式石桥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小桥流水,林头湖景也是一绝,如镜子般的湖面,在色彩丰富的鲜花和绿草点缀下,如仙境一般,让人心旷神怡。
百年古树。

百年古树。
北极殿之后是没有路走了,返回后经过跃龙桥,沿桂华门街走200多米就来到了新建的桥,新桥旁边就是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原名郑氏五世祖祠,堂名树德堂,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2015年重修一进及偏间。三路五间四进,总面阔38.61米,总进深62.3米,面积2405平方米,含门口占地3500平方米,是顺德第二大宗祠,2006年10月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大门的对联:莆田世胄,桂水家声。

郑氏大宗祠在不远处静候。郑氏大宗祠是典型的三进五开间规模,后座比前座略高,呈青云直上之势。现存清代风格建筑,为纪念林头郑姓的始祖郑释孙而建,堂名
树德堂。

2006年10月,该建筑被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疫情防控期间,很多的祠庙和祠堂都不开门)走进其内,可看到中堂悬挂的多块进士、举人牌匾,彰显着郑氏一族在明清两代的人才辈出。中堂左侧展区中展示着“还金食报”、“花萼相辉”两个故事,讲述了郑氏三世祖汉章公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及汉章公两个儿子弃文从武,报效国家的功绩。
还金食报:相传在某年端午节,郑氏三世祖(汉章公)在路上拾金200余两,千辛万苦等回失主,却拒绝失主提出的100金报酬。故事流传到明朝时,万历皇帝得知此事,牌匾“還金食報”以作表彰。
花萼相辉:原意比喻兄弟友爱、手足情深。这里指的是郑氏三世祖(汉章公)的儿子医祐(字承长)、佛祐(字承伦)两兄弟在南宋年间弃文从武,抗击蒙古南侵。后人为表其两兄弟的功绩,于是立“花萼相辉”牌匾在宗祠内。
郑氏宗祠右边斜对面就是新桥,承德桥。
林头村北面游玩后返回沿粮站路又到了通济桥和关帝古庙处,再沿(河东大道)林头涌南下。

河东大道16号的乐俭郑公祠。

乐俭郑公祠里面还住着人。





莘集桥



林头村商业大道桥。
见龙桥,称为三孔石梁桥,是昔日林头通往北滘的重要通道。长24.3米,矿1.87米。桥梁麻石砌筑,夹杂红砂岩石,桥面由五块麻石并排砌成。10级台阶上两端桥面。见龙桥全由石块建造,四平八稳。
从另一个角度近距离观察石桥,最赞的是桥面,由五条石方并排组成。
迎龙巷前的高大的木棉树。
牌坊正中上方有“圣旨”二字。
牌坊街前的冯氏贞节牌坊,这座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牌坊,是为桂林梁林建妻子冯氏而立。相传当年冯氏在丈夫死后,克勤克俭把儿子梁延佐抚养成人,延佐十年苦读不负众望,成为朝廷重臣。为了表彰梁夫人对丈夫的坚贞不渝,朝廷在林头建立了这个牌坊。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林头出了一位进士梁廷佑,其父亲死后,由母亲冯氏将其一手带大,并对老人尽孝道。梁廷佑寒窗苦读而不负众望,“一举成名天下知”,入朝为官。朝廷为表彰冯氏的功德,从而建立了这座牌坊。
如今冯氏贞节牌坊一带修建为小公园,供村民休闲、活动。有一个“听风廊”。
西康巷
维修中的龙船。
聚龙桥
穿过了一片传统中式民居,在一片绿树间又遇见一座古桥——聚龙桥。与丛兴桥形制类似的它,始建于明末,为单孔木桥,两边桥墩用红砂岩砌筑。最大的特点是桥身用木平铺砌成,因木板被大钉固定,因而也被称为“大钉桥”。
这座桥是“聚龙桥”,桥墩用朱砂石打造,桥面翻新过,用木板包裹住,加了围栏,外观漂亮了很多。
生态良好,景色美丽,漂亮的倒影。
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下,泡上一壶香茶,读读报、看看书、发发呆,都是一种享受。
沿着林头涌边的村巷道,过拓林路,再沿着林头涌边的村巷道继续走几百米,就来到了丛兴桥。
桥墩上“叢興橋”三字清晰可见,落款处有“道光乙巳年重修”字样。丛兴桥俗称新桥头,又叫分妻桥,按照风俗,举行婚礼的新人不能从上面过,村里嫁娶迎亲时新人另路走。如今,这个风俗已经消失,现在结婚都开车接新人,谁还从桥上过,再说汽车也过不去。
丛兴桥长17米,宽1.9米,通体麻石砌筑,五块麻石平排铺成桥面,两端11级麻石台阶上桥面。桥身阳刻“叢興橋”落款“道光乙巳年(1845)重修”。
孖祠堂
走过丛兴桥,你会看到两座并排而立的建筑,那就是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孖祠堂。孖祠堂,即梁氏九世祖桂江梁公祠和梁氏十世祖守分梁公祠,目前九世祖祠已活化成为林头村史馆。
在馆内,可以发现林头的得名是源于明朝“桂林首步”的说法,而林头的望族梁、郑二姓的崇文尚教、人才辈出,赋予了林头书香桥韵的文化基因。
涌边古树
烟雨桥。

烟雨桥,一座新桥。桥的一端是梁氏二世祖祠。

梁氏二世祖祠
走过大通桥后,不远处便是位于桂林路上的梁氏二世祖祠。它面河涌而建,现存建筑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由头门和后堂两进组成。
梁氏二世祖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坐东北向西南,由头门和后堂组成。头门为两柱单牌坊,石柱前后为抱鼓石,五脊庑殿顶,灰塑龙船脊。
石柱前后的抱鼓石、灰塑龙船脊皆属精品,除了古朴的韵味,如今的梁氏二世祖祠还洋溢着时代的墨香。作为林头祠堂活化的代表,梁氏二世祖祠已成为林头社区诗书画学会活动场所。每到暑假都会开办免费书法培训班,帮助社区里的孩子们学习书法,让书香墨韵得以延续下去。
这些是村民的房子,靠近河涌,有自己的小埠头。
小艇是水乡最常见的运输工具。
大通桥的一端,河涌边开了一间‘’野猪林‘’餐馆。
林头涌边的铜雕“叫买”。悠悠珠江水与南海潮夕孕育出北滘肥沃的土地,北滘物产丰富,从明代开始就已经济繁盛,民众富足,商贸发达,到清代已成为当时著名的商埠,不少人经商贩货,更有人往来南洋,经营贸易。
医灵街,
大通桥
大通桥为单孔石拱桥,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桥面由七块麻石并排砌筑而成,无桥栏。桥拱由麻石横联式砌筑,桥身两侧石条以铅块相接。桥身上存石匾,阴刻“大通桥”。桥身留有抗日战争时珠江纵队的一支小分队与日军相遇并激战的子弹坑,成为抗战历史的见证。
大通桥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头村桂林路39号前。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越村中小涌,连接拱桥直街。
桥长23米,宽4米。麻石横联式砌筑桥拱,麻石桥身上存石匾,阴刻“大通桥”楷书大字,落款为“嘉庆庚辰岁重修”。桥身两侧石条间以铅块相接,可窥见其建筑工艺的讲究。桥面由七块麻石并排砌筑而成,无桥栏。两端引桥各砌21级麻石台阶。桥旁的麻石埠头仍存。
大通桥总体形制和规模保存均相当完整,保留鲜明的清代桥梁建筑风格,是反映顺德水乡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上的价值。它曾是古时林头八景之一“大通烟雨”的所在地。
许愿树。
大通桥旁“打酱油”塑像。
以前打酱油(顺德俗称买豉油)是零买零卖(散装)的,自己要拿瓶子去铺头(供销社、杂货粮油店)要多少就给多少,通常用油吊勺(不但是豉油,白醋、乌醋、米酒、枧水亦然)而家里一般吩咐小孩做跑腿,多出的作为零花钱,是对小孩的一种学习购物计算的实践训练。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旧铺头依然保留此习惯,而大多数是连瓶带油买。
双溪梁公祠。大门的对联:双溪历史根基厚,一族精英裔脉荣。
在七座古桥和几座新桥的交替陪伴下,我沿着环绕的林头河涌,寻访古代学霸们崇文尚礼的家风传承,完成了本次的林头打卡之旅。
在林头漫步,沿途美景每一帧都如诗般美丽,趁这周末好时光,快与好友约起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