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与二妃庙及镇湘塔--广西桂林全州湘源文化公园游记

标签:
舜帝与二妃庙镇湘塔广西桂林全州湘源文化公园游记 |
一、舜帝南巡感化三苗的史实
舜帝南巡的原因是为了用仁德感化三苗,即教化和收服反叛失败后逃亡到南方地区的三苗部落,以实现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相关史料记载,在舜帝时期,三苗不服王道,于南蛮之地作乱。《韩非子·五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淮南子·齐俗训》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竹书纪年》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
以上是说舜让位给禹而做了摄政帝,那时南方以有苗氏为首的三苗部落不服其管辖,禹请求率兵征伐,舜不许,说:“在上的德行不厚而靠武力去征服,不是治国之道。”于是舜帝南巡,亲自前往“三苗”居住地,怀柔德服,以音乐感召之,以德行恩泽之,以大义诚服之。最后舜帝以德感化了三苗,“舜却三苗,更易其俗。”以致“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舜帝可谓是融聚民族情感的表率,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方面功不可没。
二、舜帝南巡崩葬九疑山的史实
对舜帝南巡有记载的史料颇多,而最早、最有权威的正史、正经是《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史记》,除此之处还有西晋的《帝王世纪》。
1、《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先秦史籍。它成书于上古时期,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它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最多,是所有记载舜帝的经、史书中离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山海经》中有三篇定论舜葬苍梧九疑山。卷十《海内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卷十五《大荒南经》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卷十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2、《尚书》是先秦至秦代时期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官方史籍。它是根据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文献档卷整编出来的官方文件的汇编,记录了从尧、舜至秦的连续历史。孔子是编订《尚书》的人,他曾指出舜帝的葬所。他在回答宰我的提问时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据《古文尚书》载:“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今文尚书》载:“舜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古、今文尚书皆言舜三十岁时被尧召用,为帝尧效劳三十年,或者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南巡视察时离世,葬于苍梧之野。
3、《竹书纪年》是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299年。据《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是说舜帝登临帝位三十二年的时候,命令夏禹做摄政帝,自己就升道到南方巡狩。
4、《史记》是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最具权威的历史著作。它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云: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司马迁熟读经史,严谨治学,并亲临九疑山实地考察,然后郑重地作出结论: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在《史记》中既肯定了舜帝南巡,又肯定了舜帝葬在九疑山。清代的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5、西晋的史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舜时“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皇甫谧亦肯定了舜帝南巡和舜葬于九疑山。
以上正史都肯定了舜帝南巡,驾崩葬于九疑山的史实。除时间最早,权威最高的正史、正经《山海经》《尚书》《竹书》《史记》之外,还有《墨子》《礼记》《淮南子》《离骚·朱子注》《檀弓》《通考》《十三经·古注》《汉书》《汉纪》《风俗通》《皇览》《世纪》《與地考》《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国语》等史籍,亦称舜葬苍梧九疑而无异议。
《全州志》记载:“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又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
那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焉”的全州,在先秦正史、正经中又是如何记载全州这个“苍梧之野”的呢?
镇湘塔
镇湘塔水托山烘,上连万仞云天,下镇千顷碧涛,沉如磐石,稳如泰山。临江挺拔,碧波如罗似带,水曲而媚;岭下青松,翠柏遍布,黛峰如列如拱,山青而水秀。

有一年,村民再也找不出敬献的美女,便把一个蒙着纱巾的丑女送去,结果被四太子发现,他于是翻江倒海,龙山被洪水淹没三天,百姓死伤无数,于是新坟如垒,冤魂四游。为惩治四太子,拯救黎民百姓,玉帝派李天王用计将。
每层八个小拱门,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刻、游记、题记等碑刻30块。尤其是刻有佛学经书一卷,令人神思。
镇湘塔水托山烘,上连万仞云天,下镇千顷碧涛,沉如磐石,稳如泰山,临江挺拔,碧波如罗似带,水曲而媚;岭上青松遍布,黛峰如列如拱,山青而水秀。
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挥泪为竹斑者,在此也。复东南望九疑山,才可百数里,州岸佛寺,傍有妃庙,因讽妃事,作七言十九句诗一章,刻石留于妃庙中。”其中“虞嫔”指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柳开在《讽虞嫔诗并序》中肯定地说:湘水流到全州城下,穿全州城向北而去,这里很独特地生长着斑竹。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溺亡于沅湘,并在此“挥泪为竹斑”,这个舜帝二妃溺亡的“沅湘”就是今天的全州。古人还在这里建有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二妃庙。柳开还立碑刻石,将《讽虞嫔诗并序》刻于全州沅湘二妃庙中。
柳开所说的“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并在全州沅湘“挥泪为竹斑”,有关史料也进行了记载。后来,有关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沅湘殉情的传说,还被演变成湘水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
据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有虞二妃》中记载:“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指巡视四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湘君。”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张衡传》引西汉刘向《列女传》:“舜升天子,死于苍梧,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湘)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代韩愈亦云:“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湘之间。”宋太常博士、敷文阁学士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王)逸以湘君为湘水神,而谓留湘君于中洲者,二女也。”
“允于万年,期保伊祜。”全州民间非常敬崇二妃,为“恢宣淑灵”,于汉初平元年就在二妃殉夫的“沅湘”即今全州三江口北渚立庙祭祀舜帝及二妃,香火绵绵1755年未绝,直到1945年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自此,沅湘二妃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沅湘示教,灵德永敷”,重建沅湘二妃庙,对于唤醒人们对沅湘二妃庙的历史记忆,挖掘和弘扬全州的历史文化,提升全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进一步提振全州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丰富和发展全州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前一篇:湘山寺--广西桂林全州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