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己改名
自己改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340
  • 关注人气: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2021-05-11 12:41:04)
标签:

广州市番禺区

石碁镇

官涌村

华帝古庙

长生庙金花庙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5月5日

  去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在广州地铁4号线石碁村站A出口,乘公交车几站路几分钟就到达官涌村,华帝古庙在官涌村的东面。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官涌古庙群的牌坊在   牌坊的对联是:入庙三参心底自应无恶念,牌坊一望眼前尽是有缘人。牌坊顶上:官涌古庙。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牌坊右边诗句:古庙神灵庇八方,赐福消灾保善良,善信众生处参拜,人寿平丰永安祥。落款:麦广张草题。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牌坊左边写到:庙建于远古香火鼎盛,曾一度荒废,辖等有见及此与乐善之仕发起捐资重修完成,众神归位重庇八方,今添建牌坊以志之。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背面是:“从善最乐”。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牌坊进去是很大的广场。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广场尽头就是石碁镇官涌村古庙群,华帝古庙在中间,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这里是由华帝古庙、金花庙、长生庙三座庙宇连续并排组成。这种建筑结构在庙宇中是比较少见的。在番禺区还有沙湾镇三善村的鳌山古建筑是由几座庙宇并排而成。官涌古庙群的金花庙和长生庙。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据资料记载是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从别处迁建到此地的,至于这样修建的原因何在,是跟信仰习俗有关,还是为了方便就近祭祀?还是仅出于用地分配的原因?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实际上这里连在一块的3庙是:华帝庙居中,奉祀华光帝、关帝、文昌帝等。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大门横樑上是:“华帝古庙”四字,落款:光绪元年仲冬谷旦,另一边是光绪年“沐恩弟子姚文校敬送”。
  华帝古庙大门的对联是:光显三台權司火德,福延七约运啓文明。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大门左右两边是石虾樑和石狮子。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官涌古庙群中的华帝古庙,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官涌古庙群供奉的神灵,这三座庙宇都有主祀之神,但庙内都不是只奉一神。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的主神是华光大帝,还配祀关帝和文昌帝;金花庙主祀金花娘娘,又配祀太岁、车公等神;长生庙又称医灵庙,主祀医灵大帝而配祀华佗、洪圣大王等神。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多神信仰在岭南地区是普遍的民俗现象,比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信众刚拜完如来(佛教),又去拜北帝(道教);又如道教的宫观里又有祀奉观音菩萨的殿堂,也一点不奇怪。在城市化趋势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民间信仰在城市中可说是越来越少见了,但在这些乡村地区则仍保存着较淳朴的宗教信仰风俗,因此更显得难得与珍贵。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墙上都是山水画。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的主神是华光大帝,还配祀关帝和文昌帝。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柱上挂的对联是:华剑神枪杀尽妖魔邪恶,光明富贵赐给德善仁慈。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柱上挂的对联是:文丞武尉维护国家强富,昌盛繁荣确保世界和平。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左边是长生庙又称医灵庙,长生庙大门两边长石条上阴刻蓝色的对联是:保护群生登寿宁,调和六气赖恩波。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长生庙又称医灵庙。大门顶上长石条上阳刻蓝色的是:“长生庙”三个字。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也可从华帝古庙厅里的侧门进入长生庙。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长生庙又称医灵庙,主祀医灵大帝而配祀华佗、洪圣大王等神。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古庙重光得人和政顺,道堂源远喜福天地枢。医帝術精能续寿,灵丹妙药保长生。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神灯永耀法宇同沾,古庙重光中锋再振。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右边是金花庙,金花庙大门两边长石条上阴刻蓝色的对联是:多男本自经灵降,丕富从来有主司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大门顶上长石条上阳刻蓝色的是:“金花庙”三个字。是光绪年“沐恩弟子姚文校敬送”。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也可从华帝古庙厅里的侧门进入金花庙。重修金花庙捐款芳名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奉祀金花娘娘、妈祖林默娘等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金花庙主祀金花娘娘,又配祀太岁、车公等神;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金花庙内供奉的多位神祇。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金童乖巧神灵庇佑,花女伶利佛法扶持。太岁神威维盛世,星君普照慰人间。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在金花庙旁边是一块官涌合乡衿老公启碑。碑文:我乡凡有婚(昏)娶丧祭吉凶等事,有鼓乐者,赏给花子钱六十文,军犯钱四十文,徒犯钱四十文,瞽目钱四十文,疯疾钱四十文。无鼓乐者,赏给花子三十文,军犯钱二十文,疯疾钱二十文。丧殡者,三十岁已上,方有赏给,三十岁已下,不赏给。已上毋得赏米,永不派酒饭。其余一切喜庆小事,毋得藉端讨赏滋扰,许地保更练立即扭赴大庙(即华帝古庙),联名送官究治。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公元1844年),阖乡衿老公启。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清末禺南地区乡村的限乞规约评析:
一、清末广东社会的强乞现象
 清中叶以后的广东社会,天地会复兴、海盗和土匪、以及介于盗和匪之间的“强丐”、“烂崽”团伙的普遍出现。倪根金、陈志国在分析多块关于清代广东乡村乞丐的碑刻后认为:清中叶以来,广东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乞丐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外来恶丐的强乞、  勒索、吓诈、盗窃等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农业生产。对此,清代广东地方政府与乡民甚至联合起来颁布了有关管理乞丐的告示或乡规。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其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乞丐行为的管治;二对基层组织的督促;三对当地人的约束。其中,乡村保甲、乡约是管理乞丐的主要力量,地方士绅是推动乡村乞丐管理的重要力量。 有学者在分析清代嘉庆年间,天地会组织在广东迅速发展,除了从人口压力、土地兼并严重中寻找原因外,还发现了天地会组织出现的地区与粮食供应不足有密切的相关性。还有学者认为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应该从清嘉道以后由于环境变迁引起的灾害的频繁性去寻找。

  二、清末禺南地区乡村的两份限乞规约关于清代番禺县的乞讨问题,早在乾隆十六年(1571)在禺北地区的一些“庄小丁稀”的村落就曾经出现强行乞讨的现象,从而出现关于限制强行乞讨的乡规民约:“日则三五成群,夜则聚庙歇息,窥伺行窃,告累种种滋害,难以枚举……在该乡庙内聚集多人,并纠引残疾烂徒填门强乞,抢劫扰害”到清末,面对从清代中叶延续下来日渐严重的社会乞讨问题,更多的村落先后制定了限制强行乞讨的规约。以下,以番禺县茭塘司员岗乡、沙湾司官涌乡的两份限乞规约为例进行评析。首先是一份被收录在清末编撰的《博陵崔氏族谱》中的限乞规约: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一婚娶有鼓乐者,赏铜钱壹百文,无鼓乐,赏铜钱五拾文。其实贫寒家毋庸赏给,其任从主人酌赏,毋得授心赏足,五拾之数为例;一礼聘设酒席之家,赏钱陆拾文,不设酒席之家毋庸赏给,即赏给礼饼,听从主人,无许多讨;一丧家有鼓乐者,赏铜钱捌拾文,无鼓乐者,赏钱四拾文,其实贫苦之家毋庸赏给;一酬神宴会款客等事,只许老幼废弱花子求乞,食余有无给听主人量为赏给,毋许必得而后已。并不许招引外乡强壮花子盈门扰讨;一外戚支移柩到本处安葬,其用鼓乐者,必搭盖大所蓬藔,许乞利是,银壹大员,无鼓乐及盖小藔蓬者许乞利是壹中员,仍候客人情愿分赏,毋得招群阻葬到坟滋扰。至于上柩地头及藉花子(名)目阻拦路途,一概无庸赏给,其更练花(红)打赏,毋得;一清明祭墓在本乡人无庸赏给,遇有祭友来本境省墓者,花子求乞利是,每人赏铜钱四五文之间,毋许多索,手执丐具者,则赏,无则不赏;一阖乡庙宇理宜洁净以迓神庥,无论本乡、外乡花子,一概不准在庙内煮饭歇息,许地保更练……”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另外一份是道光二十四年撰刻在沙湾司官涌乡原乡公所侧的《阖乡衿老公启》碑:

  “我乡凡有婚娶丧祭吉凶等事,有鼓乐者,赏给花子钱六十文,军犯钱四十文,徒犯钱四十文,瞽目钱四十文,疯疾钱四十文。无鼓乐者,赏给花子三十文,军犯钱二十文,疯疾钱二十文。丧殡者,三十岁已上,方有赏给,三十岁已下,不赏给。已上毋得赏米,永不派酒饭。其余一切喜庆小事,毋得藉端讨赏滋扰,许地保更练立即扭赴大庙(即华帝古庙),联名送官究治。道光二十四年九月,阖乡衿老公启”。

  两份限乞规约共同的地方,显然都是应对日渐严重的强乞现象而制订的,都包括了限制和禁止两个部分。其中,《花子利是炤例赏给》的限制部分包括“无鼓乐者”、“贫寒家”、“不设酒席之家”、针对施舍的对象(花子)劳动力的付出,如“无鼓乐者”、不“执丐具者”,年龄,施舍者的经济水平(贫苦之家)、操办的事务性质,包括婚娶、礼聘设酒席、不设酒席、丧家、酬神宴会款客、安葬、清明祭墓等,对赏银的数量了限制规定,如对于向扫墓者乞讨的花子求乞,作了“每人赏铜钱四五文之间”的限制。禁止部分包括“多讨”、禁止强壮花子求乞、“招引外乡强壮花子盈门扰讨”,招群阻葬到坟滋扰”、“藉花子(名)目阻拦路途”、“在庙内煮饭歇息”等内容;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道光二十四年的《阖乡衿老公启》碑限制部分包括“无鼓乐者”,赏银减半,与《花子利是炤例赏给》碑针对施舍的对象,劳动力的付出,施舍者的经济水平(贫苦之家)、对赏银的数量作了限制规定不同,该碑主要对花子的类别如“军犯”、“徒犯”、“瞽目”、“疯疾”作了不同的区分。而禁止部分包括:丧殡者“三十岁以下”乞讨,“赏米”、“派酒饭”、“藉端讨赏滋扰”。与《奉宪严禁强丐示》比较,除了制订的时间不同之外,禺南员岗与官涌两乡的两份限乞规约均的情况,但是由于两村乡族势力比较强大,还有正常运作、赖以自治的乡村保安系统,所以强行乞讨的情况也不会像禺北的障岗那么严重,要请示官府出面进行立碑示谕,只是采取乡村规约的形式进行限制性的约束。
华帝古庙长生庙金花庙--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

  除了上述提到的华光、文昌、太岁这些比较著名的或是神话故事中的神祇,在石碁镇的乡间还广泛流行着一种信仰,信奉的对象是由本来的历史人物逐渐被神化演变而成的。该信仰在岭南地区十分普遍,鼎盛时各地都遍布其庙宇,文木君要说的就是康公信仰。康公庙又称康王庙、康帅府、康真君庙,今石碁镇仍有多座康帅府,是村民们平日祭祀的重要场所。

关于康公的身份,民间有多种说法,认为康公是宋代的将军康保裔。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康公事迹和信仰随着人口迁移被带到南方,随着时间推移,供奉康公反而成为岭南地区民间普遍传承的风俗。如今在广州市区还有一条主干道叫康王路,就是因旧时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康王庙而得名。石碁地区在1949年以前流行着有关康公的“主帅公出会”的民俗活动,又称 “十乡会”,是当地众多的神诞赛会中较有名气的一个。诞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村民们将康公主帅的“行宫”神像骑在马上,由专人在两边扶持,每到空阔处则纵马疾驰。从小龙村出发,经过大龙、沙涌、东村、茶园、下塱、潭边、蔗山、文边、金山、桥山等村,再回到小龙,每年巡游结束后,主帅的行宫轮流在各村供奉。出会时场面盛大热闹,并有大批村民到庙内烧香祭拜,是当地一个非常有乡土气息的习俗。

  这些民间信仰与迷信不同,它们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加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积极的作用。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普查,正是需要挖掘这些传统的乡村文化,使更多人认识了解的同时,让优秀的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延续。

  自然村落是由人类聚居而自然生成,积淀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广东省自然村落保存的人文印记是岭南文化基本的组成元素,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自然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自然村落中保存的建筑、民俗等历史人文印记也在逐渐消逝。因此,加强对自然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抢救显得十分迫切。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涉及的内容则更多,涵盖了该自然村落信息的方方面面,如各村落的名称、地理环境、建村历史及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祠堂庙宇等传统建筑、文物遗址、家谱族谱、族规家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掌故传说、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华人华侨与港澳台同胞等。

对自然村落里古建筑及不可移动文物的了解,又被称为“扫村”,意即像“扫荡”一样对每一处文物点都不能遗漏,并将其遗存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对于涉及历史演变、宗族源流等方面的信息,在走遍大大小小自然村落,收集到很多素材,除了基本的村落环境、文物遗址、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等资料,也正是这些众多的素材,共同为我们还原了最本真的村落历史人文风貌。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主要涉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面上看,它们是两种表现形式不同、载体也不同的文化遗存,这两者是可以相互结合,共同帮助人们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以石碁镇为例,当地不少村落都有传统民间宗教信仰,这种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对神祇的祭祀、供奉,而与流行了数百年的祭祀传统相生相伴的,则是那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庙。此外,大至祠堂,小至乡间石刻,其背后都往往反映了当地相关的人文风情、民俗习惯等。
 
   对于村中的许多老人来说,这是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他们了解这里的家族历史、地方掌故,也热衷于向人们讲述这些人文往事;而值得我们思考也值得社会反思的是,地方上对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仍缺乏重视和珍惜的意识,这还需要很漫长的努力,才能使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当今时代,精神文明的建设已越来越重要,让更多人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土壤,一个传统村落的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青石街巷、一座座传统民居,还有这块土地所孕育的文化活化石。我们每走一村一寨,都是一次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的努力。正如一位驴友说:“保护并不难,失去才可怕,不能让故乡变成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