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2021-05-09 20:37:54)
标签:

广州市

番禺区

化龙镇

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5月4日

  新造地铁站B1出口的公交总站可直接坐车去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桥和天后宫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万岗路二横巷11号。俗话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在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就有这样一座“龙门桥”,是化龙历史最长也是唯一一座单孔石拱桥。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桥保存较好,结构稳定,如今仍然正常使用。据说,修建它的人曾在江西白鹿洞书院读过书,官至刺史,至于古桥修建年代,已无确凿资料来印证。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这座古典敦实的古桥,不仅是水门村的地标建筑,还是村民每年端午观“扒龙船”的最佳位置,凝结了浓浓的乡情。这座石拱古桥成为水门村地标建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桥为东南走向的红砂岩单拱石桥,横跨于水门涌上,桥长21.84米,宽3.73米,是每年龙舟比赛的必经之路。桥身正面石匾刻楷书“龙门”两字,背面石匾题刻“鹿洞真源”。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这座单孔石拱桥桥身为红砂岩砌筑,桥身主体为暗红色,中间有一道白色石拱,镶嵌于桥拱腰间。桥头边,大树茂盛,遮出一片阴凉,桥下河涌水静静流淌,有村民在附近布网捕鱼。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这座古桥 上没有护栏,以花岗岩条石铺砌台阶,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桥面宽阔平整。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桥是水门村的地标建筑,也是水门村最具人气地方。浓荫遮盖下的龙门桥头和凉亭内是乡民们歇息纳凉的好去处。现在是下午3点多,这里好多村民在这里歇息纳凉。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古桥到底多大岁数,至今无人知晓。据说,龙门桥为一名李氏族人出资所建,他曾在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读过书,后来官至刺史,为了纪念这段求学经历,题字"白鹿真源",桥上四个字就来源于此。不过亦有村民认为李氏一族是由鹿洞迁徒而来,因此得名。

  至于龙门桥到底有多大岁数,至今仍是个谜,大家只知道它在民国六年(1917年)和1995年,都曾重修过桥面。有村民认为龙门桥建于南宋,有700多年历史,但这已经无法考证。原桥的兴修与重修都有碑记,放置于桥边的天后宫内。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该庙遭损毁,碑亦散失。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有专家认为,从建筑风格上看,该桥始建于清代。该桥保留了原有的修建风格,此桥对研究番禺清代桥梁建筑历史和该村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历史实物。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桥附近有一座天后宫、文武庙,龙门桥旁边还建有一座名为“思乡亭”的小亭子,上有对联:“思祖溯源归鹿洞,乡情温暖跃龙门”。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正对着天后宫。这座天后宫的历史与龙门桥一样,历史记载它建于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60年代,天后宫被毁,后来子孙后代们又筹钱重建回来,天后宫重现世人面前直至如今.....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天后宫大门的对联是:系出莆田坤仪称母,恩流渮泽水德配天。大门上面都是山水画。瑶池赴宴,竹、鸟语花香、梅等画,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妈祖庙,又称天妃庙、天后宫。妈祖是从中国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闽台海洋文化及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她同样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海外华人祭祀妈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所以海外的华人同样建庙祭祀。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妈祖作为一个古代汉族民间的神祗,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内外、世界上这么多人认可、赞扬和崇敬呢?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妈祖身上聚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妈祖她作为一个汉族民间的渔家女,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解救危难,造福民众,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种种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才会深受百姓的崇敬。妈祖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善事义举,因此受到了海内外很多百姓的尊敬和膜拜。
  莆田是对外移民的原乡。在潮汕民居门楼额匾仍可见到“莆田旧家”、“莆阳世系”等莆田印记。海南可考的入琼始祖有九十多个,数量为来自莆田为最。而莆田崇尚美德、坚守家乡传统的文化氛围,熏陶影响了这些迁移者,加上浓重的恋乡情结,来自家乡的妈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随着这些迁移者来到了全国、海外各地。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
  明清海禁,福建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在海外传播。

  文武庙大门上面都是山水画。文武庙,文庙设“学宫”,武庙设“武宫”,是祭祀孔子和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以及办官学的地方。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的文庙起源于唐朝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那年(公元739年)。“旧时祭祀孔子的庙”,(《现代汉语词典》)即文宣王庙简称文庙。中国的武庙也起源于唐朝,“武庙同文庙相对”。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辞海》)“旧时供奉关羽的庙,也指关羽、岳飞合祀的庙”(《现代汉语词典》)。“关羽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染,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辞海》)文庙设“学宫”,武庙设“武宫”,是祭祀孔子和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以及办官学的地方。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文武庙旁边是夏氏宗祠,“夏氏宗祠”落款是光绪三年季冬吉旦,天府府尹梁肇煌书。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龙门古桥和天后宫--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