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大宗祠--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莘汀村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1年5月4日
我从思贤村出来,就去寻找屈氏大宗祠,沿着正在修建的南大干线东北行,因屈氏大宗祠在莘汀村的,走了约1.5公里,就看到左面莘环西三路的莘汀村村委会,就以为莘汀村屈氏大宗祠就在里面,过莘汀村村委会,经广州市番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化龙分公司的牲猪定点屠宰场、牛场鱼塘、冲口村和细围村,沿着莘环西三路继续前行,在三叉路口往右的莘环北路走几百米就到了细围村,从莘汀村村委会到细围村都是围绕莘汀公园外围走了半圈。
在细围村问村民屈氏大宗祠怎么走,开始问了2个人都不知道,第三个村民才说:我走过了,告诉我怎么走。然后我安村名指的线路走,在细围村的莘汀公园东南门,过正在修建的南大干线,然后沿公路西行,莘环东三路继续往前行,走约几百米,在南大干线边的兴美街偶遇“南昌祖祠”。
在“南昌祖祠”出来,又沿着正在修建的南大干线西行几十米,在正在修建的南大干线人行天桥下左转入德仁街。德仁街12号的正阳家塾。
如在思贤村走路到莘汀屈氏大宗祠沿着正在修建的南大干线东北行走几分钟就到了德仁街。
在4号地铁新造站B1出口,走十几米到公交站坐公交车番51、番53、番60到达莘汀村站,下车后,就可以看到“莘汀村”的村牌坊。在“莘汀村”的村牌坊走进约500米就是莘汀屈氏大宗祠。
为什么叫莘汀村?莘汀村(莘:众多;汀:水边平地)。
莘汀屈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莘汀村德仁街2号。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爱国诗人屈大均的祖祠。始建年代尚未可考,不过从存留牌匾题款可知,该祠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
屈氏大宗祠的祠堂大门非常豪迈,特别是大门下方又有一个小门,这是为什么呢?
祠堂大门之所以这么设计,那是因为旧社会时期,日常情况下,祠堂的上门并不开启,只开低矮的下门,供人弯身出入,以显示宗祠的威严与庄重。
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三进,中间为正祠,两侧是青云巷和庑及衬祠。总面阔34.51米,总进深54.5米,建筑面积1880.8平方米。中路建筑三间三进,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墙楣上有彩绘。
头门前两次间为花岗岩须弥座台基,前檐有四根花岗岩石檐柱,上有花岗岩虾公梁、异形石驼峰,梁底有鳌鱼形石雕雀替,檐柱挑头人物石雕。
前为水磨青砖墙,墙上开砖雕花窗,两侧山墙有砖雕墀头。
大门前立一对抱鼓石,门上木门匾刻“屈氏大宗祠”。
中堂明间原挂“光裕堂”横匾,落款“嘉庆癸酉孟夏抚粤使者韩封题书”。
中堂前有月台,两侧各建一庑,月台用花岗岩石栏板围砌。月台前为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为庑,两庑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次间有石雕栏板。
后堂前廊梁架木雕精致,红砂岩石八角形檐柱,中有圆木金柱,红砂岩石柱础。后次间两侧砌有墙,并开圆拱门。
正中为红砂岩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后堂前有天井带两廊,天井铺砌花岗岩石条。
祠堂两侧建有青云巷,左巷石额阳刻“遵道”,右巷石额阳刻“徂庭”。东西两路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基础。


屈氏大宗祠正门两侧的山墙位置上,分别并排建有一个亭子模样的建筑,外观看有点像紫禁城钟鼓楼,是一个“敞开式的鼓楼”结构,非常有特色,这种结构的祠堂在番禺能常见到,其他地方可能就没有了。


整个屈氏大宗祠是三进两天井式的祠堂,祠堂是内部是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青砖砌成的墙壁、硬山顶和人字封火山墙、众多圆木做成的廊柱、地板和墙角用巨大的条状石柱砌成的……这些让整间祠堂显现出古色古香的特质。而从整洁的地面和布置看,这里肯定是有人经常维护的。
而在整个屈氏大宗祠,体现最多的,是关于屈大均生平展示,很明显这里已是屈大均的纪念馆,除了有屈大均的塑像外,还通过许多图片展示了屈大均的生平,还摆放和介绍了屈大均的传世著作。
从前对屈大均的了解是在景区参观景点时所听到,也只限于名字和《广东新语》,而这次参观,对这位从乡野小村里走出“岭南名士”的故事了解得更深。
为什么我选择到这个交通不太方便的“乡野小村”莘汀村游玩,是因为喜欢历史文化旅游的我,曾经在广东、广州的许多历史旅游景点游玩时(花都、南沙、从化、南海、丹灶、西樵、高明、市区和这番禺等地加起来有几百个古村落了),常常听到“一个名字”和“一本书”:屈大均和《广东新语》。
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他所著的《广东新语》,内容广博庞杂,与一般的地方志不同,整书记述翔实,内容丰富,对广东民俗文化作系统记述,记述了那时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人物、风俗等方面的资料。
作为旅行者参观历史景点时,从屈大均的记录中,能感受到景点在古代时的鲜活场景,这是非常珍贵的。而莘汀村,因为“屈大均”而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屈大均在小时候曾在村里的书舍内读书,后来到越秀山跟名儒陈邦彦读书,再之后走遍岭南及全国各地,将岭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现在村内最著名的建筑“屈氏大宗祠”是纪念屈大均。
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沙亭乡(今番禺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庚午年(公元1630)。其父是个自学成才的乡间医生。屈大均年幼时,因家境艰难,寄食于南海西场(今广州西场)邵氏家。
他受父亲督促影响,自幼对渎书用功,善诗文。15岁时,就学于广州越秀山讲学的陈邦彦,与陈邦彦之子陈恭尹切磋学问,深受陈邦彦操行气节的影响。
清顺治元年(1644年),屈大均得补明南海生员。次年12月,清军南下攻陷广州,其父举家迂回番禺故里定居,告诫屈大均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此番教诲,深深铭刻在屈大均心中,成为他一生之座右铭。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陈邦彦举旗抗清,屈大均投奔陈邦彦,独领一队,打仗勇敢不怕死。各路义军围攻广州不克,终于兵败,陈邦彦率师死战,被俘殉国,暴尸旷野。屈大均痛失良师,冒险到战场上收拾其遗骸,收藏其发齿,并为之作传,收入《皇明四朝成仁录》。
翌年底,清兵大致平定广东全境,屈大均削发为僧,又取永历铜钱一枚佩在身上,誓不臣服清廷,百折不改其操守。他以僧人身份为掩护,四出活动,企图伺机而起。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出游庐山后,归住广州海幢寺。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清初文坛盟主朱彝尊南游广东,结识了屈大均,返回江南时,把屈大均等一些岭南诗人的作品介绍绐江南诗界,屈大均的声名从此远播海内,“未出梅关名已香”。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屈大均赴肇庆行在谒见永历帝,被授以中秘书之职,因父亲病危,辞归故里,是冬父卒。
为了避免留辫之辱,屈大均始终保持光头,如今思贤乡八泉亭中,还留有他的一幅…不毛之首”的像碑。在广州西郊草堂,他曾约陈恭尹等人共商再次举义之事,因形势日见严竣,避难人粤西,于康熙四年(]665年)再度出岭北游.到了陕西。康熙七年(1668年)归番禺故里。
此后,他曾到湖南投奔过起事反清的吴三桂。又曾为避狱祸携妻儿入江西,只身赴南京,直至风声渐平,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回到番禺。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产,从此不复远游。两年后,在广州城南建三闾书院,供奉屈原画像,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此和诗说易。
翌年,诗坛盟主王土祯奉旨南来广州祭南海神,广交文友,以特殊的身份斡旋于遗民和当政者之间,希望人才为清廷所用。王士祯及两广总督吴兴祚与屈大均在饮酒唱酬之间,提出欲疏荐大均。时大局已定,朱彝尊等人也已应科举出仕,屈大均仍坚守气节,毫不动摇,借口“家有0”及“著书未竟”婉辞荐举,终其一生不仕于清。
屈大均致力于广东的文献、方物、掌故的搜罗编纂,以表达其爱国爱乡之心。他参与了《岭南诗记》、《岭南倡和集》、《东莞诗集》等诗文集的,并为之作序。
他花了几年时间,编成40卷的《广东文选》,继而增至8册为《广东文集》,收人汉至明代粤籍学者文集。可惜《广东文集》已佚。他在《广东文集》的《自序》中写道:“嗟呼,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吾所以为父母之邦尽心者,惟此一书。”屈大均在广州城南的珠江义学西楼上编纂《广东文选》,里人出于对他的尊敬,将楼称作“文选楼”。
屈大均居然不顾时讳,将明崇祯及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四朝抗清殉难人物死节事件记录成书,撰出《皇明四朝成仁录》,在清代,此书属于-,却能流传广泛,以至有多种不同的手抄本。
屈大均晚年重要著作是《广东新语》,成书应在康熙朝中期,,他通过实地考察,博采见闻,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证以历史文献,始成一部融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的28卷本方物专著。挚友潘耒为《广东新语》作序,谓“游览者可以观土风,仕宦者可以知民隐,作史者可以征故实,擒词者可以资华润”。
屈大均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论家,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曾在广州创立西园诗社,他总结了岭南诗歌发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扬。他的诗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自云:“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托词人”。
他还高度重视“辞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的粤地民歌,写出了《广州竹枝词》等一批极具强烈的地方色彩、生动的生活气息的仿民歌歌谣。他写的这首《广州竹枝词》,就是最早的关于十三行的文字记录,起了“以诗证史”的作用: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65岁的屈大均自营生圹于番禺,给儿子留下遗嘱:“吾死后,以幅巾、深衣、大带、方舄成殓,大带书碣‘明之遗民’。墓亭书:‘孝子仁人求我友,罗威唐颂是我师”。罗威、唐颂是番禺先贤,一为孝子、一为贤宦。可见屈大均精神上所追求和崇仰。1年后,屈大均辞世,终年67岁。墓在番禺新造镇思贤村北面宝珠岗,1929年冬重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