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龙祠--广东乐昌坪石镇罗家渡杨毡

标签:
兴龙祠广东乐昌坪石镇罗家渡杨毡 |

去兴龙祠的的小路,前面有房子和大树那里就是兴龙祠。

兴龙祠对面那山叫中古仙。

兴龙祠。

兴龙祠墙上贴了张用红纸黑子写个大大的“神”字。


兴龙祠广场边两颗百年的柏杨树。

在进兴龙祠左边的墙上贴了一张告示。

兴龙祠外全貌。

兴龙祠外全貌。

兴龙祠大门。


大门上是:“兴龙祠”。


是给信徒们烧香和烧钱纸,有一个箱炉和一个烧纸槽。

管理兴龙祠的李长发在亭子里烧香。




南海观音神像。



李长发在兴龙祠给我讲兴龙祠的历史。


送子娘娘神像。



兴龙祠主殿。





红单:

红单。


兴龙祠原名重龙庙,始建失考,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末岁)日寇争华年间把圣庙神像焚燃一空,在当时没有经济能力修复和新塑神像,直到1941年(民国三十年)改为“皈上乡国民小学”。

兴龙祠庙办学三十余年,到1973年才并到罗家渡学校(本人一、二年级是在这皈上乡国民小学(后为祠堂小学)读书,三年级开始才到罗家渡学校读书到初中毕业)。

兴龙祠建在杨毡大洞口,三位专神历来神威浩大,有呼风唤雨,有求必应之灵气,为消灾祈福、为报答神明之恩德,为恢复文物胜迹,四处善男信女,逐起建庙文念,在2000年冬新苗竣工,大神以开光安位,命名兴龙祠。

兴龙祠神像在1986年、1987年筹资雕刻塑像,供有:国公朝王、韩公夫子、玉封将军、送子娘娘、观世音菩萨、大同法师、李金一郎、李兰英、李珠树法师。当时安置在杨毡山田村学堂,1988年有人举报搞迷信活动,被罗家渡公社拉走放在公社仓库十年,后经1998年宗教文化得以好转,民心所向,才拉回来安放。

在2006年7月,一场超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把整个神像和庙(社)都冲得惨状难视,在远近乡坊、仁人善士,踊跃捐资、慷慨解囊下,不到二年时间,为信士、仁人祈福的神祠、庙貌一新。

国公朝王周公姬旦,周文王第四子,周初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特别是当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治国基础以后,周公几乎成为完美无缺的圣人典范。


韩昌黎,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自称祖籍在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对我国创作诗句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愈提倡写文章时要文声载道,摒弃华而无实的骈文风格,推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的散文风格。这就是他发起古文运动的根本目的。宋代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却勇夺三军之帅。”
古文之兴,盛于唐宋,唐宋八大家,又以昌黎先生开千古文风之滥觞,故后人推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凡学习古文者,必须要研读韩文,精通了韩文也就通晓了古文,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千古文章。可见,韩愈的文学造诣之高,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著有《韩昌黎文集》。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