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金鸡岭后山观音寺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19年8月
常曰:“凡天涯海陬,必有寺殿;天下名山,必有僧人。”据历史考证,金鸡后山“观音寺”、“地藏殿”、“天王殿”始建于(公元268年)司马炎时期。分上、下两处:上面为观音音菩萨座莲佛象,她冰清玉洁,慈善祥和;下面为天王爷坐殿,他威严肃穆、神采飞扬。两处均是灰墙绿瓦,斗拱飞檐,造势恢宏,雄奇灵秀。左右有禅房五间,寺殿总面积约为两千余平方米。回忆当时情景,令人兴叹。
直至明末,香火极盛。无论酷暑严冬,均有乡人伸仕、贾商旺族,或骑马坐轿,或乘船步踄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梁武帝时期,更为鼎盛。从湘、赣、闽、浙、桂前来的香客接踵而至,鱼贯而入。
当时有文人墨客题有“寺殿碧松常歇鹤,紫烟袅娜上青霄”的诗句。宋时有南海道人白玉蟾到访过。明(崇祯四年),有榜眼(状元第二名)吴伟业道人晚年在此坐禅。清(道光二甲进士)罗惇衍至此仿先人书写“观音寺”匾额。
明末李自成率军在寺殿周围安营扎寨,现寺后壁仍留有无数石凿方孔。清时洪宣娇以此为寨,其艳妆寝室就设在与寺平行二丈处。操练女兵常在寺后山顶,校场及石锁、石坊、石堆、石井仍可觅见。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前辈朱德与谷子元等曾由皈塘步行至此。“粤汉铁路”开建时,当时居住(现实验中学)的宋子文也曾到访过,随后有薛岳、陈诚、赖光汉、余汉谋、肖文铎等也到此浏览过。1945年日本失败退却时一把火将寺殿焚为灰烬。回想过去,终成往事。
改革开放后,世道翻新,人间易貌。经济腾飞,国运昌隆,人民安居乐业。施政者,广识卓见,顺达民意,行恢复历史景观之盛举,布德泽和谐于四方。于是,有地方贤良,方正人士邱嘉雄、陈柏旺、童权兴、陈柏华、陈柏清、颜贵明、陈俊仁等30多人通明大义、心怀慈善,不分寒暑,不计报酬,为重建寺殿披荆斩刺,承蒙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童汝开先生为观音寺题词及社会各界人士、佛道精英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以致“观音寺”“天王殿”的顺利落成。寺殿依原地原形而建,改土木为刚混。青瓷红墙,琉璃飞檐。神像栩栩如生,寺殿金碧辉煌。真可谓:旧貌换新颜。有赞曰:翘首似彩云仙境,俯瞰如同锦绣天堂。
寺殿重建于二〇一五年夏,于二〇一八年秋竣工。
\
上到山中看到门口出有个大石头,石头上刻着一个很大的白底红字“缘”。大石后面就是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中间是弥勒佛像,两边对联: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读: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只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天王殿后面是韦驮菩萨像,两边对联: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读: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咐嘱; 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天王殿进去右边上阶梯就是观音寺,观音寺大门的对联是:来兹善信须無妄,入此禅门即有缘。
观音寺神像对联是:观音吉地日日旺,音传祥光重重福。横批:佛光普照。
观音寺右边是地藏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