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化大墩古村游记
李灶生
2019年2月10日
坐地铁14号线到东风地铁站下,在D出口出来,沿X935(镇北路)南走,公路两边不时有满载土石的“中铁十五局”大型装载车“隆隆”而过。尘土散尽,显露出被碾压得支离破碎的水泥路“尸体”。沿X935(镇北路)就像是城市和农村的一道“分割线”——从高楼林立的宽阔马路到狭窄破烂的村道只隔着一条马路。
离向阳村一公里远的大墩古村落,就是南庆祖祠的所在地。从化邝氏的远祖是南宋的宣城侯、二世祖方淳。他的女儿被选为宋孝宗的妃子,封食邑于安微宣城,并赐“邝”姓。大约一百多年后,六世祖康福公带着7岁的长子南庆从南海大策村迁到从化。3年后南庆丧父,他后来成为大墩村的开基祖。
地铁14号线到东风地铁站到大墩古村口大约1公里多,可以坐出租的摩托车,车费6-8元,也可走路大约走10多分中。
在大墩古村口,并排有五棵木棉树。中间最老的一棵有一面的树干像整个剖开了膛,另一面开裂无数道口子。树影斜七竖八的投射在旁边高大的锅耳墙上。大墩村建于八百年前的南宋,因村中有个大土墩而得名。
古村落布局是龙船型——上首的祠堂是“龙头”,一排只有门没有窗的青砖屋是“龙身”,下首两座高起的青砖屋是“龙尾”。祠堂正门出奇的不见了门匾,却依稀可见“向阳小学”四个字。从门缝望去,院落布满鸡的三趾印。
大墩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话说南宋年间,邝氏先祖南兴公南迁此地,在流溪河右岸滩地建村落户,当年所在地两边各有一个大土墩,所以取名“大墩”作为村落名称。长河过往,斗转星移,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邝氏族人开枝散叶,除了大墩村现有2000人外。还有的就是南兴公十一世孙应盛祖,在明朝初期从大墩村迁到流溪河对岸的大江埔,后来邝姓族人再从大江埔迁出从化各地,计有鹊塱村、水底村、新明村樟背岭、罗滩村、郭塘村、鸡龙岗三八围、店头村等,总共有上万人。多人现在它被列为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它就是向阳大墩村。
大墩村邝氏宗祠位于村落北面,为三进大祠堂,青砖到顶,门联曰“宣城郡族源流远,邝氏宗支世泽长”,记载邝氏族人在从化八百多年历史。宗祠南面大墩古村,九条笔直的巷道贯穿着整个村落,每条巷子长达数十米,巷子两旁是并排齐列的瓦面泥砖老屋,两间房子之间留出半米空间,形成了一条条窄窄的横巷。
大墩初建村时以“船”形为建造模式,现在村民还把祠堂称为“船厅”。祠堂左侧是两列与祠堂垂直的房舍,老人们称之为“左船舷”,祠堂的另一侧对应的两列房舍称为“右船舷”,中间除了祠堂外,还有五列布局整齐形式统一的民房,被誉为“船”的“中间甲板”,正中房舍前墙的墙角采用大块长方体红砂岩。
邝氏宗祠墙上嵌有石板刻字的《祖训》:和衷共济,切莫争斗。工农商学,图强奋发。从戎卫国,护法保家。为官清廉,奉公守法。为国为民,尽职尽责。不阿不谄,正直为人。为人处世,善恶分明。公道人间,万代传扬。
这充分体现大墩村“祖德流芳”传承,邝氏族人的祖德宗风体现在每年的祭冬,人们到祠堂里吃饭都不需要交钱。古代是由村里的大户人家或者有钱人捐款,现在则由祠堂的经费中支出,还有村民自发捐款。
还有每年正月初七新年喜庆和清明时节,大墩村都会在祠堂举行祭祖,免费请吃饭,还有精彩的舞狮子。就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祭祖,一齐舞狮子或者看舞狮子,一起吃饭,传承着祖先十分看重的孝悌之道。每年清明节和端午节则会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以纪念祖德祖功,勉励后人发扬祖德宗风,忠孝礼义,善于创业,勇于进取,开拓进取。
大墩村、大江埔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清代有咸丰壬子科乡试第五十五名举人邝天桂,清同治十年武进士邝瑞龙。最为荣耀的是从化邝氏受赠有清代状元林召棠的题字。状元林召棠长子林诒燕(戊子优贡),于道光至咸丰年间任从化训导(地方官员,掌管县里的文化礼教,相当现在的县文教局长)。据《林召棠先生年谱》记载,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夏天,65岁的林召棠,从吴川来到广州,再乘船溯流溪河北上从化县城,探望其长子林诒燕。林召棠为从化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所陶醉流连,他高兴地写记:“辛亥夏初,客从化,逡巡未归,徐子深解。”
林诒燕在从化任职期间,认识了从化大江埔的学子邝天桂,日久相熟,结为师生之谊。林兆棠来从化期间,林诒燕为邝天桂引见。林兆棠鼓励邝天桂勤奋攻读,获取功名,荣耀梓里。邝天桂连连叩谢,并恳求林公为大江埔题字。当时林召棠为邝天桂的书室树菑堂题字“修竹踈梅之馆”,以资勉励。并承诺邝天桂来年中举,即授大江埔墨宝。
第二年咸丰壬子(1852年),邝天桂果然不负所望,一试中举。林召棠在吴川得知喜讯后,即题写了“大江埔”三字,每个字尺斗见方,笔画饱满,笔锋劲遒,洒脱有力,并有上款为“咸丰癸丑仲秋日”(1853年),落款为“林召棠书”。此墨宝由林诒燕转交邝天桂。
林召棠题写“大江埔”三字,后来为江埔村民镌刻在一块大麻石上,该石块长1.5米,宽45厘米、厚20厘米,镶嵌在大江埔古村门楼牌坊上。文革动乱年间,幸好大江埔村民将其取下偷偷藏起来,这块石刻躲过了大破四旧的厄运,在改革开放年代重见天日,竞放光彩。而邝天桂的中举事绩的旗杆夹刻石,亦为村民在村畴之中发现,重新铭立于村祠广场之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