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丹灶镇西城村荔山游宗祠与旗杆石
李灶生
2018年12月16日
2018年12月16日早上5点30分天还没亮,就在家骑自行车到车陂地铁站5点50分坐地铁4号线、8号线、广佛线,7点12分到达魁奇路地铁站,在魁奇路地铁站C出口出来,就在这乘坐227a路,7点22分开车,全程约18.8公里,经过26站。上午8点30分到达西樵山北枢纽站(登山大道)站,在登山大道口买了早餐和水后,走出到登山大道口对面的公交车站坐樵10路车,等了大概8分钟就上车出发了。9点多就到了丹灶西城村委会站下车,然后向前走几米,右转几米就是西城圩大街。这条长800米的西城圩大街,在清代不仅云集了近百家商铺,附近还遍布着众多市场,是当时南海最为繁华的乡村圩市之一。走完这条长800米的西城圩大街,沿着西城村岗尾街来到了村头的池塘边,村口有2棵几百年的木棉树和一棵大榕树,木棉树和一棵大榕树的中间放了一张石桌和一些长形的石凳,都是给村民休息和娱乐的场所。还安装有键身器材。
石桌的桌面很有特色,在桌的三面撮有凹槽,凹槽不知有何作用,想知道干啥用的,但在这里没遇到人问不了。离石桌2米池塘边的地方,放着一些石条,有几块刻的有字“可到”、“公祠”等。离这几米的地方,就是铁路到池塘边这一段距离有10多米,有种了好多香蕉几一些菜地,菜地里到处有好多大的石条和青砖,菜地中间还立了有几十个旗杆石,我看了一些旗杆石,其中有块上面刻有“道光二六九年....游.....”看了几块都是游氏人旗杆石,池堂边还有夯的土墙,菜地中也能看到有建房的旧地基,我想这一块地方以前可能是游氏宗祠,后来游氏宗祠没修善好加上这建铁路从这宗祠旁边穿过,所以就把这宗祠荒废了,在里这十几米的池塘对面就是丹灶镇西城村六巷街一片清朝的镬耳屋建筑群,丹灶镇西城村六巷街的镬耳屋建筑群旁就有个修善好的荔山游公祠,如果菜地中间这几十个旗杆石是这荔山游公祠游氏的,为什么不把这些旗杆石搬到这荔山游公祠前面来呢?我不得而知,只有西城村知道。
旗杆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一对对屹立在宗祠门前的旗杆石,古朴庄重,独具一格,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人文景观。一对对饱含风霜的旗杆石,是中国所有村的人文风鼎盛的佐证,是古代科举发展史的活档案,更是解读人文现象的表征。历史上有多少旗杆石,现存几何?只有村村对此进行了游访。
旗杆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一对对屹立在宗祠门前的旗杆石,古朴庄重,独具一格,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人文景观。一对对饱含风霜的旗杆石,是中国所有村的人文风鼎盛的佐证,是古代科举发展史的活档案,更是解读人文现象的表征。历史上有多少旗杆石,现存几何?只有村村对此进行了游访。
功名旗杆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旗杆夹与旗杆。旗杆夹其实是两块条石竖立组成,条石规格为:侧长38厘米×面宽12厘米×总高1900厘米,条石埋入地下50厘米,露出地面上的条石各开两个通孔,在清康熙之前的旗杆石上孔为12.5×7.5厘米的长方孔,下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两孔中心相距85厘米;在清康熙之后的旗杆石上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下孔直径为10厘米的圆孔,两孔中心相距65厘米;两条旗杆石相距约33.5厘米。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旗杆的上半部有一定讲究,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贡生没有斗。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功名高低在旗杆上除了在旗杆上端区别外,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