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洪秀全街道马溪村游记
李灶生
2018年11月10日
我昨晚做的攻略,本来没那么快去游的,2018年11月10日早上起来看还早,就想,反正今天没什么事,于是就收拾好东西,洗刷后拿好相机就出门,下楼骑单车于7点整到了东圃5号线地铁站,7点05分坐地铁5号线到珠江新城,在珠江新城转3号线,在体育西站转地铁3号线北延段到人和站,7点55分到人和地铁站,在人和虚坐708路公交车。708路公交车坐的很舒服,象长途大巴一样的座位,而且都是新车,我在车上看到708路公交车都是一样的车。我坐708路公交车坐到花东镇推广车站下车,因我人生地不熟,刚好车站有摩托车载客的,我问多少钱:他说5元,我不还价就上摩托车(在高溪村、田心庄村出来没有车的,要走路出来这里--花东镇推广车站,在高溪村走路出来大概要15分钟左右),坐摩托车几分钟就到了。到高溪村村口刚好时上午8点30分,在高溪村游后,就沿着村口的大容树、木棉树的路,过小桥沿着公路直走约150米就到了田心庄村,田心庄村游后上午10点40分,走路沿高坣路、朝阳路、中花路(S118省道),走了10几分钟,10点55分在中花路(S118省道)的推广车站坐花16路到洛场村下车,10几分钟就到了洛场村,下车再沿公路走几十米就到了村口。
洛场村游后,就不知怎么坐车了,在洛场村找不到摩托车和的士,于是我沿着花县政府旧址前的714乡道走,在大锐小国美食店炒了一碟沙河粉,再喝了一瓶啤酒,吃完后又沿714乡道走,走到十字路口,过106国道后左转,沿着106国道走呀走呀,走了20几分钟就到了平山村。在平山村出来,在平山村村口106国道对面坐花16B到花东东布站下车,下车后沿三东大道西走几十米远,右转走凤凰北路,走几十米远在三东小学、三东幼儿园前左转就到了,在三东村游后,出来坐10元摩托车到马鞍山9号线地铁口,然后坐地铁到飞鹅岭,下午5点10分到了飞鹅岭地铁站。因太晚了,而且到马溪村不知还有多远,于是出了地铁口(B出口),就坐摩托车10元,10分钟就到了马溪村,马溪村出来已是晚6点了,6点20在飞鹅岭坐上了地铁,6点55分再高增转3号线,到达东圃晚8点,回到家刚好8点30分。
广州市花都区古建筑群特别多,较为完好的约有250座,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岭南建筑精华汇聚的城市。
2018年9月26日,我去了炭步镇的朗头村、华岭村、藏书院村和茶塘村。
2018年10月2日,我去了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缠岗村、圆玄道观、资政大夫祠和洪秀全故居。
今天,2018年11月10日上午来了广州花都高溪村、田心庄村、洛场村、平山村、三东村游后。然后坐地铁到飞鹅岭,下午5点10分到了飞鹅岭地铁站,坐摩托车10分钟就到了马溪村,来到这是5点20分了。
坐摩托车经南岳大街坐到南渭姚公祠这里。南渭姚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马溪村南岳大街,公祠座南向北、占地面积393平方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为两进祠堂,取用红砂石、青砖、木、瓦结构的汉族祠堂建筑。支柱有:木樑柱、青石柱、红砂石柱、大理石柱四种柱。檐口木板浮雕,栩栩如生。
据说姚氏先祖从福建甫田远迁徒至花县马埗坳,立姚村。宏基姚公起壹世祖,其得五子,(长子东园、次子南岳、三子西湖、四子北海、五子中龄)。南岳公为二世,得一子(凌波)为三世,得三子(淮陽、南陽、渭陽)公。
南渭祖祠属实南陽、渭陽兄弟俩公所合建,堂号:文明堂。于清朝光绪癸卯年(公元一九零三年)迄今己近百余年历史,因年远日久、沧海桑田、面目残损,幸其子孙后裔,为承先辈遗产,缅怀宗親,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荣耀门庭,在(一九九四)年遂齐心合力,内捐外助,筹措资金,群策群力、旧貌新颜,此举乃乡親凤愿,众望所归,为此立碑以记告后人,功德千秋。至今已发展到26世约1000人。
字辈(十九世起):
诗礼相传克绍典型绵世泽
智仁交勉永承彝训振家声
南渭姚公祠右后的里泰恒巷。
马溪村位于新华街西南7公里处,现属秀全街管辖。民国期间为马溪乡,1954年为马溪农业合作社,1957年为马溪大队,1983年为马溪乡,
1985年改今名。
马溪村原总面积6.5平方公里,国家征用3.4平方公里,现在剩3.1平方公里,辖内共有西湖、南岳、西河、位育、东秀5个经济社,以姚姓、黎姓、林姓、曾姓等姓氏为主。
马溪村祠堂众多,各氏祠堂多数环绕小山而建,在绿树中间若隐若现。祠堂、里巷、书舍众多,有两个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分别是西河社古建筑群和位育社古建筑群。民居多为青砖,泥砖和土坯结构。建筑年代多为清末民初。
马溪古祠堂建筑群依山而建,为秀全街大村落之一。其村落有巴山胜概、华安里、深水里、安贤里、仁和里、中和里、福安里、聚星里、庆云里、兴和里等。
目前,马溪姚氏属南岳、西湖两个经济社,位居旧村头与岐山接壤至马溪幼儿园,面积占马溪村面的一半。现马溪姚氏海内外子孙有2000人左右。
马溪村姚氏公祠,大大小小共有12个,主要以姚氏宗祠、南岳宗祠(已拆)、南渭姚公祠、淮阳姚公祠、裔广姚公祠、振全姚公祠和最近在原基础上重建的西湖姚公祠为主。
姚氏祠堂依山而建,连成一片,前面有一个很大的风水塘。若从马溪村街口直入,街口左转的右手边,首先看到的是淮阳姚公祠。淮阳姚公祠始建于乾隆壬子年,裔广姚公祠紧挨着淮阳姚公祠,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由于祠堂修葺不及时,略显陈旧。
接下来是振全姚公祠,始建于道光年间,最为华丽端庄。南渭姚公祠始建于光绪年间,端立在道路旁边的丁字路口,祠堂前有棵大树,大树前为南岳大街,可直接通往农贸市场。远观祠堂,青色的外观,给人静穆端丽的感觉。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不知什么公祠。看不清了。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里安福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不知什么姚氏宗祠。
马溪村XX姚氏宗祠。大门两边被占用了,就还剩下大门宽的空间了。
大门紧闭,无法看到里面。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巴山胜槩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巴山胜槩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中深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安禾里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
马溪村西湖旧村巷得安里。
西湖姚公祠和广福书舍中间的凤起腾蛟巷。
马溪村枕头岭街边的古井。
马溪村枕头岭街。
沿着马溪村枕头岭街走,就到了马溪村公园。
在马溪村公园调头又往回走,沿西湖旧村巷走。在南渭姚公祠后面就看到了这个古井--马溪村百年古老大井。
马溪村百年古老大井。
马溪村百年古老大井。
马溪村百年古老大井过来,经南岳大街路口的南渭姚公祠,沿西湖旧村巷就来到了拱北巷。
拱北巷过来就是XX书舍,已经看不清了。
书舍过10米就是振全姚公祠。
马溪村8个祠堂中,以振全姚公祠最大。该祠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三进,总面阔22米,总进深30米,建筑占地660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博古脊屋顶,绿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阶砖铺地。祠堂分为三进。首进为准备拜祭用品之地。面阔22米,进深3间7.5米,前廊四步,梁架上柁墩、斗拱、雀替施有人物、花草等纹饰。前廊两柱石线条繁杂,正脊灰塑龙凤戏珠、花鸟等纹饰。虾公梁上有石狮、异形斗拱,挑头为青石人物雕刻。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振全姚公祠”。门面花岗岩石脚高2.1米,前廊两次间设有塾台。
中间为中堂,面阔22米,进深三间14.5米。四根硬木金柱承重。一道大屏风立在中堂,入内需行两边侧门。正脊灰塑狮兽、花鸟等纹饰。两次间半月形侧门上施有蝙蝠吊金钱等灰塑纹饰。
第三进为后堂,面阔22米,进深三间8.8米。中间两幅青砖墙与山墙承重。前廊梁架柁墩、斗拱、雀替,施有流云、人物、花草等纹饰图案。
后堂专供村民拜祭之用,内设历代祖先牌位,神像、其格局雄伟,结构工艺精湛、雕有鱼虾蟹、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苍松翠竹;日月披星,宇宙人像等。加有玻璃、丝网保护,全是通花工艺,每件作品雕刻得栩栩如生。
振全姚公祠在解放后用作公用,马溪高级农业社大队部曾在此办公,亦曾作为初级小学。振全姚公祠其前庭宽敞,村里每逢过节,举办大型活动或者唱戏,多在此举行。如今,前庭广场,成为族人办酒席的最佳场地。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据史料记载,姚姓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正支迁吴兴郡,其余迁到北方各地、东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宋朝时进入广东,又以潮汕地区最为集中。
目前,姚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排行第51位。
关于马溪村姚姓起源,亦有几种不同版本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南宋年间,姚姓宏基祖率五子(东源、南岳、西湖、北海、中龄)自福建莆田徒居姚村,是为马溪立村之始,村名谓之马步坳,至今已繁衍27代。一种说法是姚宏基祖率五子自福建莆田入粤,先进入东莞望牛岗居住,其子孙再迁徙马溪建村。还有一种说法是姚宏基祖率五子先到梅州平远,南岳、西湖两兄弟再迁马溪建村;东源、北海、中龄三兄弟分别分散于新街望岗村、岐山村、江村荷布、大田定居。
姚氏旗杆石——恩科状元及第。在振全姚公祠门口有两对旗杆石,旗杆石基座有四面,靠里的一面没刻图案,旗杆石的基座略显沧桑。
据说,石基座在五十年代兴修水利被拆。为了保护文物不遭到破坏,姚氏后人就把石基座藏到祠堂前面的风水塘里,70年代后才被重新捞上来。
石基座上面旗杆石是新的,上面写着“状元及第”,但没写人名。旗杆石基座有四面,靠里的一面没刻图案,相对的两面分别刻着麒麟、狮子和鳌鱼。
据史料记载,姚氏“恩科状元”就是清朝武状元姚大宁。
姚大宁(1772—1807)字允盛。广东省南海县人。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该科本为乾隆太上皇九旬庆典特开恩科,恰遇正月太上皇猝亡而停,但考虑到遗泽士子,于是1801年仍开科,姚大宁于该科中举武进士,称武状元。
姚大宁是广东省武举史上的武状元,
其殿试策对试卷留存于世。应试所作对策文,主要是强调武功的重要性。该文二百三十九字,其书法规范,对策文从字顺。因清朝武科举一贯忽视文才,而更重技勇,故姚大宁此策对文章当为上乘之作。
嘉庆十二年(1807),姚大宁扈从圣驾秋狩猎,外出古北口,因中风寒病,回京后不久,不治身亡。
姚大宁明明是南海人,为何在马溪振全姚公祠前的旗杆石上要写“恩科状元及第”呢?据说,也许姚氏的祖先与姚大宁有过来往联络,也许是天下姚氏是一家,族人以姚大宁为榜样,鼓励后人建功立业而竖此碑吧……
岁月静好,祠堂安老。姚氏古祠堂建筑群,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今天仍然完好,很是让人欣慰。
传说童年时代的姚大宁,一天,碾米房的石舂不平稳,需要修整。当人们把石舂取出后,舂底的泥洞内有一条黄鳝鱼。姚大宁对这些修整石舂的人说:“这条黄鳝,能不能给我?”其中一人打趣地说:“你敢把这条黄鳝生吃吗?”大宁俏皮地回答:“我敢吃,你又如何?”“如果你吃了这条黄鳝,我们凑钱请你吃一顿好酒菜。”姚大宁平日有爱吃生动物的习惯,听人们这样说,他拿起黄鳝就吃起来。一条将近一斤重的鳝鱼,居然像吃面一样,吃得津津有味,鳝身吃完了,剩下的鳝头抛给了身边的黑犬吃,着实让周围的人吓了一跳。后来,人们发现,姚大宁的身材越来越粗壮,力气也大得惊人。
坎坷的幼时经历,佛山至今有个“佛山烧大炮,弹仔过岗”的辛酸故事。明清时期,每逢三月三北帝诞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烧大炮是在北帝诞次日举行的,地点是在城门头,那时城门头地方较为空旷,也靠近祖庙,适宜进行烧炮活动。烧炮之后就是抢炮,有一年补鞋匠抢到了头炮。也许有人要问,北帝不是很灵验吗?补鞋匠能接了头炮怎么就没交上好运呢?但是,补鞋匠接炮后,还炮必须有一大笔钱,他家徒四壁,穷到卖儿子才能还炮。不过,在增城镇沙头村,村民们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姚大宁祖籍增城镇沙头村,清嘉庆六年辛酉科武进士第一人姚大宁,就是当年补鞋匠卖给姚员外的儿子。村民们说,姚大宁父亲穷得叮当响,经常食不饱腹衣不蔽体,有一次无奈之下偷偷拿了祠堂一面铜锣去换了些粮食;但这毕竟不是很光彩的事,姚大宁父亲心里总有个疙瘩,觉得自己对不起乡亲,于是他决定离开村子出外谋生。当时,佛山商业发达,民风淳朴,他带着儿子来到佛山,选择了在祖庙三门前这样一个热闹的地点补鞋营生,由于他补鞋手艺好,为人老实又乐于助人,日子久了,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补鞋能”。据说当年姚大宁凭着一招“魁星踢斗”获得皇帝钦点而光宗耀祖,每当说起此事,村民们都欣欣然地夸耀那是因为他父亲接了头炮,“补鞋能”虽然离开人世,有这么个状元儿子,他九泉之下也该含笑了。
吓退无理挑衅者,对姚大宁的金榜题名,有些举子是很不服气的。他们认为,姚大宁赖以成功的一招“魁星踢斗”破绽很多,属于失手的动作,能中状元,靠的是侥幸而已,因此千方百计进行攻击,设计陷害。姚大宁厌恶这种互相倾轧的官场风气,一怒之下辞官回家闲居。姚大宁满以为这样做,就可以脱离尘嚣,过几年清静的日子。然而,世间并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那些心怀妒忌者,又找上门来寻衅生事了。状元坊离状元府不远。姚大宁是在状元府居住的。来客先到状元坊,待家人通传后,才被引至状元府相见。这次来寻衅的人,是个山东武举子。此人身高两米以上,力大如牛,武艺精通,这次前来,真可以说是“不是猛龙不过江”了。当山东举子一行三人来到状元坊时,刚好遇上姚大宁的师父钟江洪在坊内教他的弟子练武。山东举子说明来意后,钟江洪说:“状元爷不在府,我是他的徒弟。师父吩咐过,如果有客来访,请稍候,午后就会回来。”钟江洪边说边转身走向碓房。未几,钟江洪右手托着石舂,里面盛满茶水,在客人面前放下石舂,笑着说:“客自远方来,无以为敬,请先用茶。”山东举子望着这个石舂发呆,心想,这个石舂连水少说也有300来斤,这个徒弟托起来却不费吹灰之力,徒弟尚且如此,其师父厉害就可想而知了。再看钟江洪,已走到院子中央。只见钟江洪两脚轻轻一点地,整个人就如飞燕般跃上了对面屋顶上,再转身来一个童子拜观音之势,无声无息地半跪在瓦面上。山东举子与同伴相互打了个眼色,似乎在说,功夫了得,何必自讨苦吃?于是笑着对钟江洪说:“打扰了,既然尊师状元爷不在府上,那就改日再来请教,告辞了。”说完,匆匆走了。
文武全才乃人生至高追求。现在村民中仍有大文教村重武、小文教村重文的说法。大文教村重武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位武状元姚大宁,而事实上,姚大宁考试文章也写得好,是文武全才。从这样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后人对“文武全才”的认可。今天村里人已经没有习武的古风,但我们看到宗祠内挂着最近不知谁家办喜事留下的对联:“能文能武贺万代和鸣,宜家宜事祝百年好合”,可见能文能武仍旧是村民对传统的眷恋。
仍保存的历史文物。在大文教村,还可以找到当年的状元府,现在仍旧由姚氏的后人居住,状元府也是普通的三间两廊的格局,不过与普通人家不同的是,全部是青条麻石砌墙直到天花,而不是只砌墙脚,显得更加气派。据说在状元府前面曾经有一个武馆,背后则是跑马场,当年的族人也有在此习武的习惯,而在府第前面,本来应该有一座牌坊,现在牌坊已经倒塌,倒是留下一块石头门额,被放在姚氏的宗祠当中,上
书“状元坊”三个大字。在大文教村,我们还拜访了姚大宁的后人姚仕祥,他还保存着姚大宁获武状元以后的几件官服。在姚氏宗祠中,他郑重地打开包着官服的包裹,几盒火柴夹在官服之内,据说是利用火柴来驱虫防蛀以及防潮。保存下来的六件衣服中四件是男装,其中较新的一件官服是用明黄缎子裁成,绣有金龙图案。另外两件是女装,可能是姚大宁夫人的衣物,刺绣的手工都相当精细。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颇重的铁环,据说是姚大宁九环大刀上的一环,而大刀以及其他几个铁环早就不见了。他只记得以前宗祠中摆有族人习武的刀枪棍棒,有根铜棒印象中有几十斤重。
马溪村振全姚公祠。
马溪村振全姚公祠。
马溪村振全姚公祠旁的旧屋,马溪村南岳社兴和里街。
裔广姚公祠
另一边还有一头石狮子,是用红砂岩所刻,只是时间久了,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
裔广姚公祠过来几米就是这个公祠。给马溪儿童游乐场广告蓬给挡了。
原来是淮阳姚公祠,淮阳姚公祠始建于乾隆壬子年。
马溪村文化活动中心。
马溪村黎氏宗祠
转过一个弯,这排房子是姓黎的。当头是黎氏宗祠。叶炳华题字
黎氏宗祠前面是马溪古村介绍词。
黎氏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是:东粤功祖,北正名宗。
广州市传统村落马溪村位育社牌。
马溪村位育社一排古屋。
位育社村民多姓黎,其先祖从元末明初自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府,后世支脉繁衍,分布珠江三角洲地区,今花都马溪村乃其一支。位育社立村约500余年,现人口650余人。位育社坐东朝西,梳式布局,东高西低,村子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近100座,大多建于清代,也有部分遗留明代风格。
村东西两头各有一棵榕树,绿阴密布。村边四周农田广袤,阡陌交错。位育社古建筑保存最完好,建筑装饰最精美的,无疑就是位于村西头的黎氏宗祠了。黎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坐东朝西,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1.8米,总进深20.7米,建筑占地463平方米。
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
伯辉黎公祠。
伯辉黎公祠。
因到下午6点了,天也黑了,拍不到相片了,于是就往回走,不游了。
裔广姚公祠
返回时在池塘的另一边拍振全姚公祠和裔广姚公祠。
返回时在池塘的另一边拍振全姚公祠和裔广姚公祠。
返回时在池塘的另一边拍振全姚公祠。
返回时在池塘的另一边拍振全姚公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