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之宜乐古道的古村-广东韶关乐昌市庆云镇户昌山村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17年4月
从全国各地出发,走京速高速、广乐高速、S248省道、S249省道、107国道、坪乳公路都可到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也可坐火车到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坪石镇到户昌山村约25公里,从坪石沿省道S248线到庆云镇,在庆云镇走729乡道,在红永坪路口右边走致富路,经乐加湾、永乐村,走右边300米就到了户昌山村。
户昌山村是乐昌市庆云镇永乐管理区的一座古老山村,位于庆云镇政府东北3.5公里处,是乐郴(乐昌——郴州)古道必经的乡村之一。
在“中国的各种建筑,从雄伟的皇宫到简朴的农舍,本是中国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建筑总是蕴涵着某一民族某一城市悠久的历史。作为建筑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民居,是指历史遗留的、体现某个民族或某一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古宅。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庆云镇户昌山村位于广东最北部与湖南宜章交界。故有广东北大门之称,而庆云镇则是乐昌北面的一个山区小镇。境内有条自南而北乐昌通往宜章用石块铺就的古栈道贯穿其中。据说当年由叶挺将军所率的北伐军就沿此乐宜古道穿越南岭北上的。户昌山古村落就座落这古栈道旁。可想而知,户昌山古村的昌盛发达完全凭借当年这便利的交通条件。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这条南北重要交通乐宜古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繁华热闹而荒芜了。户昌山古村随之被遗落成了藏于粤北山乡角落里少人知晓的“大家闺秀”,好在至今保存完好无损,风采依然。
该村始建于南宋末年,李姓始祖伯伦、大万父子二人,从北方弃官逃往南方,再从湖南郴州秀才乡迁来黄圃新屋场(今新元村),再移居于斯地。传说有一天大万公牧牛割草,扎草完毕,不见耕牛去向,沿迹一路寻找到此地(户昌山)才找到耕牛,见此地山环水抱,叠嶂青峦,见此佳境,笑逐颜开,乃欣然曰:“此山地可以建村创业长吾子孙也”。大万公赶牛回家,欣喜若狂,向子妻阐述寻牛经过及发现此山地的优美风景。三人协商达成共识,准备迁移行动,首先在老屋田搭架,暂时安居,然后计划打窑烧砖瓦,过了一些时间,喜逢贵人路过借宿,慈善的大万公一家欣然答应,杀鸡款待,晚上让客人睡高床,自己歇地板。恰逢此客人为风水名师,见主人热情款待,临走前,把建村方位向主人一一指点,所指点的位置就是现今的户昌山古村,因主人希望此村从他这一户人家起开支散叶,从此富贵昌盛起来,故此村名长富号户昌,初时名“长富村”,后正式定名为“户昌山”。
那时他们沿古道到了户昌山,见此山川灵秀,层峦叠嶂。这里的山脉有五支,名为“五脉归巢”,又名“五马归槽”。村中所建的房屋坐向不一致,有坐南向北的,有坐西朝东的,主体是坐西向东。村子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山环水绕,四周山岗重峦叠嶂,山中古树参天,山间泉水流淌;建村后,所禁的青龙山上,古木参天,育有名贵树木,树名种类繁多,甚至有六人合抱的香樟树,居黄圃古树之首。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成为户昌山村李姓开基始祖。明清以来,由于受到附近黄圃“凤山书院”文化的影响,虽然李姓不到百户人家,但也建起书院、私塾四家,以此培养李姓后裔,谋取功名。曾先后出现一批进士、举人、贡元以及“六品军功”等显赫人物,颇有“人文蔚起、科甲联登”之誉。至今村前大坪上仍存几十对“旗杆石”,这便是当年科举、功名的见证。村中成遍的清代古建民居,历历在目;祠堂、私塾、雕梁、壁画、牌匾随处可见。古道旁的“云梯”摩崖石刻,乃清代维修宜乐古道的文字纪实;村外西北廓原有“李陈氏节孝坊”,为清道光九年的古建牌坊,可惜90年代初被雷电击毁,只残存雕石断垣。唐宋以来,黄巢军、太平军、北伐军曾此络绎古道,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
走进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灰砖黑瓦,箭垛高墙,翘橼画栋的古建筑。古村前面未见牌楼式大门,只见正中夹着一条用青石板铺成3米宽贯通前后上下的横排房屋的纵入巷道,纵入巷道与左右两边用石砖铺成约2米宽的横排巷道相通,
整个古村布局便成了“丰”字型,每条横排巷道房屋分别有2至3个居住单元。每单元房屋一律从横巷道开一大门。大门进去左转是天井,天井正中平入是厅堂,厅堂则面有厨房、卧室、浴室。居住单元不开外窗,室内采光通气完全靠天井上面的露天窗。由于房屋的建筑取材于砖木石瓦,人居住时会感到冬暖夏凉,十分舒适。古村的建筑工艺甚是精湛,门楣上,翘梁中,橼墙里随处可见那龙飞凤舞,花蝶鸟鱼等之类的雕画,还有的刻上名联诗词,户昌山古村不管在建筑工艺,用材,整体布局,还是地理环境方面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轮弯月的户昌山下,古村子坐东南,朝西北,村前有口2亩大的池塘。塘外一片良田,良田的边缘处也就是古村正前方望去不远有一座圆圆的小山峦。左则前方不远山坳处怪石磷峋中古木参天,绿荫如盖风景秀丽宜人,古道穿林而过,在此漫步古道山风习习,心旷神怡。这是建村后户昌山人依了风水之说的“左青龙,右白虎”,这山坳里林子长得越茂户昌山村越昌盛,而专门在山坳里植上树木保存至今。尤其是村后山上那股山泉水依村而下流入村前池塘,这潺潺溪流淌过村不但给人提供了饮水、浣衣、洗漱之便,更为古村增添了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走进这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的户昌山古村恰如走进一个世处桃源。漫步古村犹如走进美不胜收的雕塑艺术长廊之中。
户昌山村至今有780多年的历史,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村中人口繁衍几经兴衰。据《李氏族谱》记载,约在十世(永、宁辈)后,村子建设初具规模,在黄圃地区有相当影响,因人口倍增而向外发展,在外地大量购买田地、山岭、寮场;在十九世纪时,村人遭受瘟疫,户昌山人损失巨大;至康熙年间,户昌山村才开始恢复元气;待到嘉庆年间(约1523——1662年),村里人口出现鼎盛。在这段时间,房屋的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展,采用当地民俗建造形式,有以中轴线结构的,有选用“丁”字形式的,又有中门格式;还有一种前后厅式的,中间有通道,左右两边有小门通外,小门上置有雨棚,造型美观、实用。其前厅宽阔、采光合理,既实用又方便;两侧有厢房,后厅则为主位,坐向神龛,厅中摆八仙桌,首席用“寿字椅”,配以高脚凳,给人以郑重庄严之感。其屋檐出水短,并在檐下砖墙上绘有各类图案、人物、花草和书法及诗、词等,内容丰富,整座建筑蕴藏着深厚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及艺术性。这在当时,只有家财殷富的人家,才有能力建造此类建筑。
户昌山村的民居古屋具有明、清时代的民俗建筑形式与风格,采用青砖灰瓦、木梁结构;屋檐下砖墙有的是立体泥塑像、有的题词字,书法艺术较高,如“松风水月”、“蟾宫”、“龙门第”、“腾蛟起风”,这些充分体现古村的深厚文化及民俗风格。
古村民居的建筑布局是依山形地势而设计,有三大直巷前后左右相通,有二十余条横巷相交织;巷路的关键之处,没有小门楼,可控制几户人家的安全。全村的道路都是用青石板路铺成,高低有序,弯曲合理;巷路的一侧设有通水沟,沟水可沿隧洞高低弯曲而行,很自然地汇集到村侧小溪中,流入村前的池塘里。
村中的李氏宗祠,是纪念开基祖大万公的宗祠,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户昌山村李氏族人在七百多年来的宗族、宗教、民风、民俗文化的聚集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亦具特色,从李氏宗脉溯源,他们是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后裔,在岭南文化有其光辉的一页。
在村前的乐郴古道上,前有摩岩石刻“云梯”二字,村的下手关,原有“李陈氏节孝坊”,全是青石条而砌成,其中有几幅大型的空雕图案及花卉,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与艺术水平,在黄圃地区是最后一座保存较完整的的石质建筑物。在村前屋后还存有叙述“户昌山村八景”的诗、词、文,如睡狮望月、松潭浴日、梅溪樵唱、江山揽胜、南华晓钟、蔚岭积雪、炉峰烟蔼、龙颈瀑布,村庄周围岗峦叠嶂,树茂林深,翠柏青松,古榆红枫,皂荚粟树等名树贵木繁多。山中涧水清流,众泉四汇,环注成玉带水灌入村前上塘、下塘。村里人骄傲地说,这种秀水曲绕的环境,构成了一个“聚宝盆”,为古村安身立命根本。保留着户昌山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黄圃地域古村之首。
户昌山村的古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保存完整,具有古色古香的风韵,体现了清代建筑的传统特色,现已申报广东省第一批古村落遗址。
户昌山,一个深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古村,过去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通往外界。近年,虽然有公路直接修到村口,可是要想领略她的美,触摸她的韵味,只有踏上那千年不变马蹄犹响,松涛阵阵的古驿道。这是一坛窖藏了千年的陈年老酒,一旦打开坛盖,浓香四溢,醇香醉人。
古村周边八景融于一体,交相辉映,各种景点情趣相通,与古村一同构成了一幅奇妙动人的山水画。是啊,这古村,古道,古木,不正是咱中华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吗?
户昌山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