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尔第和奥芬巴赫都是西方歌剧史上有名的歌剧大师,前者是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前期的一位承上启下的意大利歌剧大师,后者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法国歌剧大师,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相差了两百五十一年。为什么同样的题材、不同时代的作曲家、不同的歌剧体裁、不同的歌剧风格,却收获了同样的成功?奥菲欧是谁?这一题材到底有什么魅力?为什么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具有严肃性,而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却具有诙谐性呢?
一、奥菲欧的渊源
奥菲欧源于希腊神话“俄耳浦斯和欧律狄刻”中的男主人公俄耳浦斯(Orpheus),由于语种和翻译的不同,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一些小变化,很多人也将其译为“奥尔菲斯”、“奥尔菲”和“奥菲欧”等。而女主人公欧律狄刻(Eurydice)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被称为“欧丽蒂丝”、“欧丽狄西”和“优丽狄茜”等。奥菲欧是色雷斯国王欧亚格罗斯与缪斯女神卡莉俄佩所生的儿子,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乐神。他不仅是一位歌唱家也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他手里时刻拿着一把竖琴(太阳神阿波罗赐予他的),为爱情、为
生活尽情地弹着、唱着。奥菲欧的歌声和琴声有着神奇的力量,当他弹琴、唱歌的时候,人群会立刻聚拢过来,鸟儿会安静下来,岩石会被感动,连树都会拔地而起跑过来聆听,这足以证明奥菲欧的音乐魅力。
真正的爱情总要接受上帝的考验,奥菲欧与欧律狄刻也一样。奥菲欧的妻子欧律狄刻在野外玩耍时不慎被毒蛇所伤并死去,悲痛欲绝的奥菲欧决定去地狱里寻找妻子。于是他带着竖琴闯入了冥界,他用自己真诚的琴声和歌声感动了顽固无情的冥王哈德斯加,冥王决定为他开一个先例,允许他把妻子欧律狄刻带到人间去,但条件是从冥界走到人间的路上不许回头看欧律狄刻。奥菲欧痛快地答应了,但由于爱妻心切,在地狱通往人间的路上还是不禁回头看了一眼欧律狄刻。违反了约定的奥菲欧再一次失去了妻子,独自悲伤地回到人间。永远失去妻子的奥菲欧再也没有心情弹奏和歌唱快乐的旋律,这也是导致他生命终结的原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群妇女邀请奥菲欧为她们弹琴唱歌,但被因痛失妻子而伤心悲痛的奥菲欧毅然拒绝了。恼羞成怒的那群妇女们借着酒精的力量把奥菲欧杀了,他手中的竖琴最后被太阳神阿波罗挂在天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天琴星座。奥菲欧作为希腊神话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经常被人们选用为题材进行音乐、美术、戏剧和文学等方面的创作。自有歌剧以来,奥尔菲斯及其传说就是音乐剧中被谱曲最多的神话。①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和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是众多奥菲欧系列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与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之比较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与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虽然都取材于同一个希腊神话,但两者创作的生活时代、剧本结构、创作体裁、创作风格和
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1.作曲家的生活时代之比较
蒙特威尔第出生在16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克雷莫纳地区(以弦乐制作而闻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在提及16
世纪的作曲家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宗教音乐,宗教势力的强大,束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确,蒙特威尔第的创作离不开宗音乐,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自小就是大教堂唱诗班的男童,曾经担任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这一职位,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享有教堂音乐家的美誉。宗教音乐又称为圣乐,又可以理解为神圣而又严肃的音乐,表现了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由于当时社会盛行的这股宗教音乐风,蒙特威尔第一生都在精神生活上受到宗教音乐文化的影响,在心里烙下了严肃风格的宗教音乐的印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会是严肃风格的了。
奥芬巴赫出生在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莱茵河边的犹太家庭,父亲是犹太教会堂唱诗班的歌手兼音乐教师,所以他早期的音乐教育来自于父亲的宗教音乐。他父亲歌唱、演奏以及创作的作品都以罕见的整体性融合着教堂歌曲和现代歌剧套词、德意志典型的莱茵河风格的民歌以及最新样式的舞曲旋律。①奥芬巴赫没有继承父业去从事与教堂音乐有关的工作,而是被早早的送进了学校,接受现代的学校教育。在接受宗教音乐这点上,蒙特威尔第接受的是传统的严肃宗教音乐,奥芬巴赫接受的则经过改编的、更接近于生活的世俗性宗教音乐。芬巴赫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总是伴随着狂欢节特有的辛辣的嘲讽、漫画式的舞蹈音乐、异狱的风格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曲调。狂欢节的印记给奥芬巴赫营造了活泼开朗、思想开放的心理特征。正是这一特征造成了奥芬巴赫在创作《地狱中奥菲欧》中的诙谐风格。
2.歌剧体裁和剧本结构之比较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作为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歌剧,它具有严肃的风格特征,这与它的歌剧体裁和剧本结构有关。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正歌剧体裁,五幕结构。正歌剧具有严肃端庄、高贵典雅的特点,在内容上采用严肃的题材,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在结构上采用五幕歌剧或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固定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作为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剧中的咏叹调庄严精致,这种咏叹调是永恒的ABA
三段体形式,被称为“返始咏叹调”。宣叙调都有乐器做伴奏,目的在于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正歌剧的故事情节原原本本的来自于严肃的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不对内容加以更改或虚构,力求把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歌剧的这些特点注定了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一部严肃的歌剧。
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是轻歌剧体裁,剧本结构为两幕四场。轻歌剧可泛指小歌剧、喜歌剧、趣歌剧等,具有诙谐讽刺、轻松愉快的风格特征,是一种赋有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在题材上常取材于日常生活中通俗、轻松、愉快的现实故事,内容大多抒情,常带有讽刺性。结构比较短小精悍,大多为独幕剧形式。剧中的声乐部分除独唱、重唱、合唱外,还有说白。旋律取自当时的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配器上色调鲜明,乐器丰富多样,富于表现力。轻歌剧的这些特点与正歌剧的严肃风格形成对比,这也是造成两部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歌剧形成截然不同风格的原因。
3.歌剧风格之比较
两部歌剧在风格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歌剧的体裁决定的,什么样的歌剧体裁就会表现什样的风格特征。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正歌剧,在风格特征上表现为严肃、严谨、端庄、典雅的特点。根据奥菲欧神话题材的原意,它所体现的音乐情感是悲剧性的。与蒙特威尔第截然不同的是,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是轻歌剧,在风格特征上表现为诙谐、轻松、滑稽、讽刺的特点。在题材上虽然也取材于奥菲欧的神话故事,有趣的是他把悲剧性的神话故事改写成喜剧性。在剧中植入了讽刺时代、滑稽可笑而又怪诞的台词,模仿了格鲁克的《奥菲欧与犹丽狄茜》等作品中的旋律片段。音乐不再是庄严、悲伤,而是欢乐、轻快。剧中的人物也具有世俗性,奥菲欧与犹丽狄茜不再忠爱对方,各自都有自己的新欢,剧情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4.歌剧地位之比较
蒙特威尔第的《奥非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原因是佩里和里努契尼创作于1600
年的《犹丽狄西》已经失传了,在西方音乐史上习惯将蒙特威尔第创作于1607
年的《奥菲欧》称为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的产生确立了歌剧的结构模式,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奥菲欧》中极大的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伴奏作用,使用了包括长笛、小号、管风琴和各种弦乐器在内的几十种管弦乐器,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修道士彻如彼尼·费拉里在写给赞助人温琴佐·贡扎加公爵的信中赞叹道“这位诗人和音乐家能把灵魂的激情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可以与他媲美这部作品手法新颖、布局完美、表达有力,音乐和戏剧的配合真是天衣无缝,我没有听过这么好的音乐。”①
《地狱中的奥菲欧》是奥芬巴赫众多轻歌剧中的优秀代表,也是轻歌剧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顶峰之作。其中《地狱中奥菲欧序曲》中的《康康舞曲》更是脍炙人口,疯狂不羁的节奏和旋律,听到它的人都会兴奋激动得有跳舞的冲动。《地狱中奥菲欧》以其轻松愉快、滑稽有趣、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得当时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致每次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都要拿它来救场,以解燃眉之急。这部歌剧为奠定奥芬巴赫在西方音乐史上的轻歌剧之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作曲家贡献之比较
蒙特威尔第被音乐史称为“确立了近代音乐方向的划时代的伟大音乐家”。②他确立了歌剧的结构,开拓了和声的功能,加强了配器,充分挖掘了各种乐器的性能。他提高了管弦乐队的地位,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并把它运用到歌剧伴奏中,增强了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这主要得益于他出生在著的弦乐器制作之乡,最初也是以中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出现在乐坛。蒙特威尔第对早期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对后世歌剧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奥芬巴赫轻歌剧的奠基人,被誉为法国轻歌剧之父,一生创作了102 部舞台作品,其中有90
部为轻歌剧。他开创了轻歌剧、喜歌剧、滑稽剧创作的典范,首创了独特的用模仿的讽刺去嘲弄、讥笑和抨击社会现实生活的奥芬巴赫的创作风格。轻歌剧这一体裁虽不是奥芬巴赫发明的,但他的轻歌剧作品却是这一体裁中的精品,并深刻地影响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等作曲家的轻歌剧创作。
三、结语
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方式去演绎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或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正歌剧体裁或喜歌剧体裁,五幕结构或两幕结构,严肃的悲剧风格或诙谐的喜剧风格,第一部歌剧或歌剧的典型代表,确立歌剧结构模式的第一人或是轻歌剧的奠基者,不管是严肃风格的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还是诙谐风格的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都是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都以歌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文明。我们可以尽情地从两个不同风格版本的奥菲欧中感受希腊的文化,感歌剧艺术的魅力,感受两位歌剧大师的杰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