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以“奥菲欧”为题材的四部歌剧作品

(2011-04-19 12:56:58)
标签:

格鲁克

奥芬巴赫

奥菲欧

杂谈

分类: 专业类资料

 前言
    歌剧是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歌唱为主,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的一种戏剧形式。随着主调音乐的繁荣发展,歌剧艺术也不断地走向成熟。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歌剧是所有戏剧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在这里,人类最珍贵的一种物质———情绪,升华于纯净之境,人的性格则以短短数行文字,以音乐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为歌剧中的经典题材———“奥菲欧”的版本有很多。笔者想主要分析其中的4部作品,分别是:佩里的《尤丽迪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以及雅克·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并对这几部歌剧中的一些不同点进行比较,透过其中的表现手法和音乐运用的形式等特点来分析歌剧的发展状况。
一、佩里的《尤丽迪茜》和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
    最初的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佩里和卡瓦利埃里对歌剧体裁的创造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尤丽迪茜》于1602年12月5日首演于佛罗伦萨。里努契尼根据希腊神话改撰本。佩里被公认为抒情歌曲的创始者,在《尤丽迪茜》中运用了数字低音作伴奏的主调歌曲,管弦乐队编制较为简单,以求尽可能完美地表达诗歌的韵律与思想感情。在这部歌剧中,故事情节的处理是牧童与林中仙女为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的婚礼欢乐的歌舞的时候,尤丽迪茜不幸被毒蛇咬死了。奥菲欧想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爱神维纳斯催促奥菲欧快到冥府,向冥王普洛东请求把尤丽迪茜带回人间,最后终于感动了冥王,奥菲欧和尤丽迪茜回到了人间,可以说是喜剧大团圆的结局。
    这部歌剧的独唱写作主要分为咏叹调与宣叙调,而且两者的功能已经更为明确。咏叹调则强调起伏的旋律走向,音乐的进行更富于层次的变化,美感更为强烈。尽管宣叙调在此仍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但咏叹调的感情表现已逐渐成为扣人心弦的主要艺术手段。歌剧使用阉人歌手来担任色由于阉人歌手的音乐宽广,此时,阉人歌手已广为意大利作曲家所运用。蒙特威尔第在《奥菲欧》中也用阉人歌手来扮演主要的女性角色,例如尤丽迪茜。所以《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相比音乐听起来更加丰富,更具变化。独唱当然是《奥菲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男声和女声都有不少美妙的唱段。宣叙调的曲调比较简单,其伴奏是支撑音乐进行的和弦,整个音乐的律动伴随着话语的展开。[1]
    在《奥菲欧》中,表现的是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大家正在祝福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的爱情,这时尤丽迪茜被毒蛇咬死。奥菲欧发誓即使到了黄泉之国也要把心爱的妻子找回来。途中希腊女神为奥菲欧的真情所感动。但冥界三途河的看守卡龙蒂拒绝了他,不过最终也被奥菲欧的悲伤打动。但冥王要求奥菲欧带着尤丽迪茜回去时不能看她一眼,否则会永远失去尤丽迪茜。不巧,奥菲欧看了尤丽迪茜,尤丽迪茜就这样死去了。奥菲欧在痛苦时太阳神出现了,带着奥菲欧升入了天堂。
二、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供职期间,格鲁克受命于玛丽亚·泰莱萨女士,创作了多部法国式轻松
风格轻歌剧,如《假奴隶》、《不期而遇》等。与此同时,法国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卷入了法国音乐与意大利音乐孰优孰劣的争论。对意大利正歌剧必须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身在维也纳的格鲁克对此早有共鸣,他与意大利诗人、脚本作家卡尔扎比古的相识,促进了具体的歌剧改革实践。他们都对现存的歌剧感到不满,又同时欣赏希腊纯正、高贵的戏剧理想,两人联手为歌剧的改革谱写了歌剧史上重要的一笔。
    格鲁克还对剧中芭蕾舞进行了改革。在此之前,传统歌剧中的芭蕾舞只限于一种感官享受,有时还根据某位舞蹈家的特长而临时添加一些特型舞,常常和剧情脱节,造成对戏剧情节的不良影响。而格鲁克请人专门为《奥菲欧与尤丽迪茜》创编舞蹈,使其与剧情、人的处境和情感相符合。对舞台的布景,格鲁克也要求符合戏剧的整体效果,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思想家的感召下进行的,在他身上体现着人文主义对人性关怀的精神,而这种关怀具体表现在他准确地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移植到现代人的生活实际中,其感情是人间的,而不是精神的。[2]因此,他的歌剧显得真实可信,他摒弃了歌剧中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而将歌剧融合在一种剧情与音乐相统一的气氛之中。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既是传统的歌剧题材,也是文化艺术所普遍热衷的题材。梅塔斯塔西就是提供这种题材脚本的最佳作者之一。格鲁克虽然没有脱离这些题材,但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上,体现了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即人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在故事结尾的处理上,格鲁克用一个圆满的结局来完成了这部歌剧。爱神的出现给了整个歌剧一个转折点,奥菲欧的悲哀感动了爱神,爱神接触了尤丽迪茜的身体,使她复话,把她又送回到了奥菲欧的怀抱。[3]
三、雅克·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
    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是奥芬巴赫大量轻歌剧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地狱中的奥
菲欧》于1858年10月21日在“巴黎意大利剧院”首演。许多观众对这一通常都是以崇敬的态度来处
理的故事,却采用滑稽模仿的方式来处理而感到吃惊。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作品的节奏比较快,让观看者能一直处在一种较为欢快和轻松的气氛之中,这与以往“奥菲欧”题材的歌剧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本剧的序曲,节奏欢快而明朗,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感。这首序曲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频繁地上演。正是这种欢快的气氛赢得了当时许多观众的掌声。但是专业的评论却对此褒贬不一。有的持赞扬态度,也有的持浅谈以“奥菲欧”为题材的四部歌剧作品音乐文化反对态度。一位此前对奥芬巴赫一直态度友善的评论家,在看过此剧后批评奥芬巴赫“亵渎了圣洁光荣的古希腊罗马的英雄”。[4]
四、以“奥菲欧”为题材的歌剧对后世的影响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歌剧成为成熟的“音乐———戏剧”的标志。他用当代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一幅具有古韵的戏剧长卷,奥菲欧的音乐之力在诗画般的情境中显现出神奇的美丽。人们在
此不仅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领悟到渗透在音乐之中的戏剧情节。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才华和对戏剧性张力的独特感知开拓了歌剧发展的新纪元。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就不可能形成巴洛克歌剧的繁荣局面。保罗·亨利·朗是这样评价蒙特威尔第的:“蒙特威尔第不仅是杰出的音乐家,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追求理想时能冥思苦想、有诗意的凝聚、严肃认真、百折不挠。他才是第一个复活古典悲剧的精神、创造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戏剧的艺术家,而不是佛罗伦萨的文人雅士。他是音乐的埃斯库罗斯,这位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天才的目的不是实现遥远的过去的理想,而是表达自己身上的生命和热情。”[5]
    格鲁克对歌剧的贡献在于,他使歌剧的全剧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使它爆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辉。也正是他对歌剧的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理想的歌剧艺术模式,格鲁克直接影响了一些法国革命时期的作曲家,如凯鲁比尼、梅雨尔等人,并且对后来的贝多芬、威柏、柏辽兹、梅耶比尔、瓦格纳等人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也是非常优秀的。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对他做了这样的历史评价:“奥芬巴赫音乐的特点是富于光彩、精神焕发、优美雅致、轻松讽刺,也许有时轻浮、辛辣和夸张,但却十分动人。奥芬巴赫创作中的音乐才能和技巧,至今不仅无人能够超越,甚至无人可与其相比,堪称近代轻歌剧的典范。”[6]
    虽然以上4部以“奥菲欧”为题材的歌剧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情节的处理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它们都为后世歌剧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也为后世的歌剧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日,它们仍然在世界各地频繁地上演,并被后人所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