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成形象生动的民资民间舞蹈教学~民间舞教学法分享

标签:
教育舞蹈特长生艺术高考舞蹈特长生高考民族民间舞 |
http://s2/mw690/001ZREOnty6E0rAMtdD21&690
http://s6/mw690/001ZREOnty6E0rC2veR05&690
训练乐感和表现力方面:在民间舞的全部教材中都贯穿着对乐感和表现力的训练,要使学生通过适当的教材得到突出的训练、在民间原始素材中有大量的宝贵的、重要的财富要我们加以选择。如朝鲜族的各种节奏已经提炼成为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并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表现力,表现内在深情的有“古格里”
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有“安旦”节奏,表现抒情恬静的有“色儿普里”,表现潇洒有力的有“他令”节奏等。朝鲜舞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训练节奏感及表现力方面行之有效的教材。民间舞的舞汇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又有升华,除了有优美的动律,灵活性,柔韧性、技巧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语言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表现力。如朝鲜舞中的手如柳,步如鹤,蒙族的牧骑,傣族的鱼舞和孔雀等。又如东北的二人转和花鼓灯的小场都是表现人物和感情较为突出的形式。另外也要重视利用道具来丰富表现力。如藏族弦子的长袖,东北秧歌手绢,云南花灯和花鼓灯的扇子都是中国民间舞具有表现力的独特手段。有系统性:这里主要指教材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组合,从单一动律到较高技巧和表现力,这样一条线所构成的教材,使教材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方面有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已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有的则需要提炼加工和整理。综上所述,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是我们选择教材的标准和依据。
http://s4/mw690/001ZREOnty6E0rDDqQrf3&690
教员在选择好教材之后,还必须对教材进行剖析,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有严格而准确的规格、明确而有效的训练步骤。通过剖析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只有通过教员这一认识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到和感觉到,从而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起来既能看到形象又能抓住要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原始的口传心授。这也是我们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的区别所在。教员要通观、熟悉、理解教材,通过剖析使之成为有规律性、系统性、有教学步骤的具体教材。
http://s9/mw690/001ZREOnty6E0rG7ic038&690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落实教材的保证。要把教材变成活的,形象的课堂训练,必须通过教员有效的方法和步骤,此外还应在实践中摸索和掌握民间舞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步骤
在教学大纲和班级任务明确之后,把所要进行的教材作一通盘的考虑并分成有效的步骤进行授课是很必要的。在一般情况下步骤应是:(1)开法。(2)骨干动作的单一训练和短小的训练性组合。(3)技巧性动作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的组合。(4)综合性组合(表演性组合)。 (1)开法:是指对所进行的教材中基本动律的开法。这个开法是教好每个地区或民族舞第一重要的,教员对教材理解和熟悉的过程,对教材剖析深浅粗细的程度都将在开法这要害的第一步经受考验。我认为不仅要确切的找到动律,更重要的是找到训练这种动律的途径和方法。如教藏族堆谐(踢踏舞)我们已经明确膝部松弛的小颤是它的基本动律,那么掌握这一动律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呢?需要在膝部和脚腕松弛颤动情况下大腿和小腿肌肉的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才能保证这一均匀的颤动。在这一分析的前提下开法的训练的第一步应先作原地双膝合着节奏作颤动的练习,在适应这一颤动后,可作保持颤动的情况下两脚交换小踏步。这一开法练习要作相当一段时间,看这一动律已完全溶化在学生的双膝上了,动起来和谐自然,节奏准确,证明已经具备了掌握基本动律的能力,再来教基本步就会十分便当。所以抓住解决动律的能力开法如同一把钥匙,开好了,抓准了,其他动作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能把全部教材中各地区和民族的各种动律的开法都找到其这样有效的训练步骤,就会使民间舞的科学系统性,教学的检验标准及教学质量大大向前推进一步。(2)骨干动作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的训练性组合:这个教学步骤如同小学生写作文之前先要进行造句和组词练习一样。要把教材中的骨干动作提出来反复练习,并通过一些训练性的小组合有效的解决风格和技术问题。如花鼓灯兰花中风摆柳是它的骨干动作,起步接风摆柳反复做后再加上碎步退,经过一些转身等连接动作就构成了短小而有明确训练目的的小组合。通过这一步骤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把握住风格特点,解决技术问题为完成较全面的综合性组合奠定基础。(3)技巧性动作的单一训练及短小组合:这一点我觉得过去重视得不够。为了训练出具有独特技巧的民间舞演员,把民间舞技巧提高到较高较精的水平,需要把教材中有技巧性的动作(特技)集中进行训练或编成技巧性组合。如花鼓灯鼓架子的打里外拐蹁腿的快速连接,以至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会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技巧。另外像维族舞的旋转,朝鲜族有特点的转,蒙族的碎抖肩、板腰、及男性的翻身勒马转等等,或在课上按步骤从单一到组合的训练,或把这一类内容经提炼组织一部分内容在每一节课都上一定的时间,这样贯穿始终,从培养一个较全面的演员的角度来看是很需要的。也可使民间舞的技巧从数量到质量上来一个提高。如果我们训练出更多在运用技巧自如、得心应手的演员,就会增强民间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综合性组合:这是巩固和运用前三者的训练,亦是课堂训练的高级阶段。这里要解决表现力和解决各类动作有机的连接和运用,使所学的教材内容融汇贯通。如花鼓灯小花场就是这类的组合。在每门教材进行的最后阶段都要有这类组合,综合性组合为各类节目表演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二)启发自娱性
自娱性是民间舞有光彩和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民间舞以充沛的活力。什么是自娱性呢?简言之,有情绪地跳,跳着有情绪。在民间,人民群众是以民间舞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舞搬进了课堂进行训练,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发挥自娱性这一特点,绝不能因动作的规范和规格的要求而失去了标志着民间舞表演特色的自娱性。要启发学生,使他了解民间舞的特点:它产生于民间,来自人民,是劳动人民创造并利用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同于宫庭或其他交际场所的舞蹈,它的特点是以情带动,以动传情,情动交溶。从自娱性到表现性格在民间舞中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表现手段:如在舞蹈到很尽兴时就要喊一喊,像朝鲜舞中喊“昨它”“昨吉”;藏舞一开头就喊“拉索
”在快速利落的熬尾时喊“呀!”;东北秧歌和花鼓灯的叫鼓时都要喊出来。它提神生劲、有助于感情的抒发,把情绪推向高潮,同样的载歌载舞,对舞,轮舞,小花场,大场等形式都是发挥民间舞所独有的自娱特点的手段。在民间舞课堂上要力求保持并利用这种手段,自娱性的培养和启发应贯串在民间舞教学的始终。
(三)形象的教学
这一点也许是艺术领域的各个学科的共同特点。但在民间舞教学上这一特点更加突出。启发形象思维,用形象的语言和譬喻,形象的示范亦应贯串在民间舞教学的始终。教员应在教学进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所学地区或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舞蹈形象更接近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生活服饰、语言特色等,这些都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在学生的头脑里逐步勾画并形成一些生活的形象:藏族农奴、朝鲜族姑娘、山东头伞……。在舞动中就有了人物的依据也便于抓住风格和性格特点。教员对所教的动作也应力求用形象的语言作形象的譬喻。藏族孩子的舞步柔韧像走在松软的草坪上。东北秧歌的稍头组合一开始下庄前后看上庄的动作,看见了什么呢?前面看见了一双美丽的含情的大眼睛,后边看见的是一条墨黑的大辫子……。再像花鼓灯小场中兰花抡步上对鼓架子举扇做的发怒,又羞的退去,教员就可边示范边形象的说:我打你!不打……。
http://s3/mw690/001ZREOnty6E0rIsvjsb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