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当代文学的“硬伤”

(2011-03-20 14:26: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的“硬伤”

一、什么是硬伤

“硬伤”指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也指非软件性伤害,一般就是指人为损坏或者碰撞等发生的硬件损坏。而我在这里要说的“硬伤”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

硬伤本是一种有关学术规范的通俗说法,要求作者所引用的历史文献资料准确无误,强调学术作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硬伤本来是有益于作家创作的,但是更多的人往往是抓住硬伤这一点大做文章,每每总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的做法难以让人获得真知。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余秋雨、朱增泉等这些文学大家的作品,都蕴含着“硬伤”。“硬伤”似乎成了当代作家写作的不可避免的特征,理所当然地,也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焦点。

二、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硬伤”的原因

当今时代,一切都讲求速度,我们的生活常态是紧张、急迫、匆忙、受挤压的,因为令人眩晕的高速度,包括文学在内的精神生活,愈加趋向速度化。人们进行文学写作,只是一味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文学的一切都是服务于这种高速度的快乐追求速度、追求流行标准成了评判文学写作、文学水平、文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现速度化时代特性的文学观念、文学方式应运而生,于是乎“文化快餐”出现了。“文化快餐”的出现似乎很好地印证了当代文学的“硬伤”是不可避免的。在当下浮躁、喧嚣的文坛,浮躁、喧嚣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环境中,中国当代文学的“硬伤”的出现和发展似乎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

中国当代文学的硬伤,是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是文化快餐的结果。在当代,硬伤不仅在文学方面出现,在其他方面也有它的身影。然而文学作为我们大众化的东西,硬伤的出现就会被众人瞩目,尤其是当代文学大师的作品出现硬伤,那更是倍受瞩目了。所以,硬伤在当代文学中的流行,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一种病态,是社会浮躁、喧嚣的文学风气所造成的。

中国当代文学的硬伤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个:一是社会风气的浮躁、喧嚣;二是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其实文学硬伤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只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步伐都不断加快,硬伤就特别明显,特别突出。尤其是在当代文学方面,“硬伤”这东西就像细菌一样,随处可见。

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硬伤”现象

余秋雨,中国当代备受争议的文学大师,他先是被同姓后生余杰发难你为什么不忏悔?又被人点了文人之大穴,有感大师处境之尴尬。如果说之前那次诘难是个人隐私旧事重提,属于往事不堪回首,那么媒体对其硬伤的质疑就是活生生在余大师伤口上撒了一大把盐。

余秋雨的著作的影响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那几年,三陪小姐手袋内有三件物什:一管口红、一盒避孕套和一本《文化苦旅》,有名家以此对余大师这种所达到的雅俗共赏的文化快餐境界作揶揄,真话也好,笑话也罢,余大师著作影响之甚可见一斑。有批评余大师文笔者举例其文法在摩肩接踵中摸到半山腰……”,质问如何云云,我们对此大可一笑了之。中华文字之神奇,此摸非彼摸,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绝大部分作家似乎都是自视清高的,他们都表现出对利的不屑。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文学而写作的,他们那些是高尚的行为。但是余大师近年来为讨公道的官司不断,与传统文人羞于言不同,劳筋动骨地在诸如盗版等文化侵权上的奋挣讨伐,更坦言口诛笔伐以为推动法制意识,这些行为都被其他自命清高的作家所不屑。凤凰卫视曾经播放过的行者无疆中左手叉腰右手举香烟做眺望思索状的余大师心忧画面,俨然是世界文化权威模样,然而他捍卫文化尊严的文章中却有如此多的硬伤被人揪出,如此尴尬的情况,不知余秋雨大师又是作何感想呢?

至于余秋雨信口说出孔子是战国后期的人等这样胡闹的话,的确不可原谅,然而出现这样的文学“硬伤”,也不是他想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过错,余秋雨的过错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学界的争议,要怪只能怪他是一位文学大师的同时,还牵涉进娱乐圈。

还有,金余之争本是不同学术领域间的问题,两人考察作品的着眼点根本不同,双方各执一词维持僵局,只会给文坛带来混乱,旁人看久了也索然无味。余秋雨理应对硬伤问题加以注意,创作时力求准确;批评家也应该讲究原则性与宽容态度的统一,所谓博通者失于疏漏,专精者隅于寡识,批评时予以适度地理解和宽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文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有时,硬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成为永远的痛。

当然,对于一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师来说,应避免一些低级硬伤。而一旦发生,则应该有公开的、及时的纠错弥补的自觉性,自觉捍卫公信力。否则,不及时治疗,硬伤就会像一根刺,随时都会引起痛感,也随时会反复被人提醒。

作为1990年代以来颇为活跃的军旅散文名家,朱增泉的散文清正明朗,抱朴守真,不虚浮,无戾气,其家常化的叙事风格,融以大漠边关、风雪山林、戈壁高原、金戈铁马为主体的传奇军旅生活体验,汇成独有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魅力。

 但朱增泉散文的纰漏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他的行文中出现的一些硬伤,亦不容忽视。

朱增泉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写道:“司马迁有一句话使我豁然开朗,他说: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此处引文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并非出自司马迁手笔,而是出自鲁迅称之为善写西汉鸿文的汉初文学家、政治家贾谊的《过秦论》。接下来文中的司马迁说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就是从秦孝公起算的。秦孝公抱负远大,司马迁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句中的两个司马迁,都应置换为贾谊才是。

由此看来,朱增泉是疏于历史而引发这样的硬伤的。

可见,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出现这样一些硬伤,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却出现了,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当代作家的过错。处在当代这样一个文化快餐的时代,在一切讲求速度的时代,他们出现的这些硬伤是可以体谅的,况且就算是文学大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文学大师也有不足之处。然而这些文学大家的硬伤一经媒体的曝光,却使作者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四、面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硬伤,我们该怎么做?

当代文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一批又一批的当代作家迅速崛起,那些当代文学家在引领者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读者们带来一些误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而不是迷信大师。

在当代的网络小说中,硬伤更是无处不在。作者一味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全然不管史实。一个个历史人物被改得面目全非。一个正直的历史人物形象,非要在其身上加一些桃色的绯闻,简直是误导众多的读者。

从“余秋雨现象”到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硬伤一直都存在着,发展着。从中国当代文学的“硬伤”中,我们似乎要从中吸取一下教训,将这种病态的文学现象加以改正,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降到最小,不要再由其听之任之地发展下去了。毕竟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健康的文学作品来引导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谈访录:《中国当代文学现象——李敬泽答德国图书中心王竞》

2、 :《走上红地毯的鲁奖,如何走过质疑?》来源于:人民网-《人民日报》

3、 晓苹:《知名作家谈中国当代文学现状--80后不是文学现象》中国教师阅读网

4、 具春林:《文学经典教学的两大硬伤》新思考网

5、 沧浪客:《秋雨硬伤谁之过》春城副刊

6、 时光之轮:《奇幻文学几种常见的硬伤》百度文库

7、 马忠:《批评,用责任和良知说话——读谭旭东《寻找批评的空间》》  中国作家网

8、 张宗刚:《名家散文的硬伤和不足——以朱增泉为例》

9、 风吹童话:《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媚俗现象》,新浪博客

10、绿城一剑:《杂谈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对中国当代文学诸现象的思考和解读(上半部分)》

11、云德:《当下文学边缘化的症结(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④)》

12施玮:《从当代文学现象试析中国作家群的困窘》

13、唐冬琳、赖大仁:《从“余秋雨现象”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忧及其建设》

14、许民彤:《“快餐化”成阅读主流文学写作能否“慢下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5、原作者: hnszb:《“ 新概念模式” :理论匮乏下的集体倾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