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东湖: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2020年4月5日)
柳絮组织去绍兴吼山和东湖,匆匆报了名。奔着吼山去,却接到通知说吼山因游客限额满员取消,换成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去了N次了,东湖也二十多年前去过,但报也报了,不管去哪里,就算去走走散心吧。
再次走进鲁迅故居,走过熟悉的祖居、三味书屋、故居、百草园,一路走过,也算重温课文,这次去看了看长庆寺边的土谷祠,咸亨酒店里测温限客,门可罗雀,于是沿街尝了份上过《舌尖》的臭豆腐,外酥里嫩,味道不错。还在餐馆点了份绍兴特色面,类似三鲜面,不过用的是虾干和鱼干,味道还行,也有绍式风味。
记得上次来东湖,也就在堤岸上走了走,知道以前东湖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号称浙江“三大湖”,因为那时千岛湖还叫水库呢?下午一点,我们按时来到东湖,办好团队手续,凭身份证、健康码、自动测体温进入景区,与过去比,外围公园及配套设施规模大了不少,跨过揽月桥,沿着青石板小径不远,可见一砖砌小门楼,门楣上额题为“陶园”,两侧门联“崖壁千刃此是大斧劈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园图中”,动静结合,写出东湖美景与众不同。
走进东湖,迎面便是一面高大的崖壁,崖壁下的小湖就是1号码头,泊着许多乌篷船,有序地排队候客,买了船票,四人一船,随船老大撸起桨落划起的水花,船便徐徐离开码头,不久钻过低矮的无名桥洞,一段狭窄的河道,水域便开阔起来,一侧是绵延的白墙黑顶的围墙,将东湖与浙东运河隔离起来,一侧是当年采石留下的陡峭山崖,乌篷船穿过秦桥、仙桃洞、喇叭洞、霞川桥、陶公洞,最后在2号码头上岸,大约二十分钟。这一路,徜徉清澈的湖面上,刀砍斧削般的崖壁,千姿百态,目不暇接,时而穿过低矮的桥洞,时而穿过狭窄的石洞,同船的游客大呼奇特,而最奇妙的当属仙桃洞和陶公洞,仙桃洞在一片薄薄的高大石壁中间,犹如巨大的仙桃形状的石门,乌篷船穿门而过,而陶工洞入口仅容一叶小舟通过,进入洞内却是另有洞天,整个洞像一口巨井,在船上仰望小片天空。
从码头上岸,是一条堤坝步道,一侧是长长的花墙,粉墙上镶嵌的各种镂空花窗为单调的长堤平添了无限情趣,与粗犷的崖壁、横卧碧波上纤巧的霞川桥和秦桥,以及点缀其间的亭台楼阁和湖间长堤,构成一座巨型盆景。跨过霞川桥,是一条蜿蜒湖中的石板小路,高低起伏,孤峰倒映,可以近观喇叭洞、仙桃洞的妙趣横生,远观对岸长堤的粉墙和岸边点点桃花,煞是可爱。
又跨过秦桥,过陶社,进入一片高大的水杉林,树林的尽头有一条石级古道,依山崖而上,直到山巅,山顶遍植茶树,正是采茶时节,清香扑鼻,穿过茶园,又有石级依山而下,这里的石级,一步步,是硬生生从陡峭的山崖上凿出来,站在半崖上,俯瞰脚下的东湖,碧水涟涟,乌船点点,徐风吹来,远处高楼林立,已是绍兴城了,此时有绍兴莲花落从山下的戏台传出,悠扬绵长。从山崖下来,正是陶公洞,有免费摆渡船到对岸,便是2号码头。
沿长堤出来,一路赏花看景,景随步移,“坐乌篷、喝黄酒、听社戏”,绍兴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每一处崖刻、楹联、诗书字画,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放慢脚步,喝个黄酒,听曲绍兴戏,这一路,走个半天一天也不会腻的。
【东湖景观的形成,既非天地造化,也非人工刻意打造,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之作。东湖南倚的这座青石山叫“箬篑山”,汉代以后成为绍兴一带的采石场。经过千百年的石料采取,半座青石山被搬掉,留下了一面壁立万仞的峭壁。也许是地面以下的石材品质更好的缘故,石工往往会深入地下一二十米采石,久而久之又在峭壁下形成了长约200米,宽约80米的水塘。到清朝末年,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发现了采石场遗迹的价值,开始斥资改造,对峭壁和水塘稍加修饰,遂成今天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从此成为一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陶浚宣为陶渊明第四十五代孙,清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曾官至三品道员,亦曾经商。其书法颇得翁同龢、梁启超称赞,“光绪通宝”上的模字即为陶浚宣所书。陶浚宣还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曾因秋瑾被杀上书朝廷为秋瑾辩解;1912年陶成章遇害后,曾在自己家里为陶成章设立纪念祠。---网络摘抄】
桥联:剪取鉴湖一曲水
缩成瀛海三山图
![[行记2020.4.5]绍兴东湖: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行记2020.4.5]绍兴东湖:勿谓湖小,天在其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仙桃洞
民国3年(1914年),绍兴各界人士为纪念陶成章烈士,将原东湖通艺学堂改作烈士祠,名为陶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