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香榧古道:神木,远古的诗
(2018年9月23日)
会稽山脉的诸暨、绍兴、嵊州交界处有一条“香榧古道”,全长57.5公里,是浙江省“十大经典古道”之一。《快乐公社》从上半年开始组织了三次,皆因天气和其他原因取消,眼看正是香榧挂果采收季,这次下了狠心,决心风雨无阻,重点提示同行者备好雨具,着防滑鞋,执登山杖,虽然阴雨难测,四十七驴大巴还是准时出发,目标诸暨赵家镇。
说起香榧,据说大多产于浙江会稽山和天目山一带,其他地区极少。而我从小在外婆家就有得吃,外婆家在四明山的一个小山村,周围几片山中也仅有数十棵,那种香榧实际上叫“木榧”,口感香但有点柴,加上炒制时不加调味料,总觉得还不如家里的“小京生”(花生)香脆,口感好。后来知道诸暨香榧,是浙江省的著名特产,木榧与香榧外形上都是橄榄形,但木榧偏圆,香榧较修长,口感上香榧更是香脆,如今炒制时加上调味料,工艺也更讲究,名副其实是坚果中的珍品。
据说看香榧树,还是得去到诸暨赵家镇看看。一来这里的香榧群分布广,密度高,二来树龄长,1300多年的榧王就在这里,如今山脚的村也干脆叫了“榧王村”。跟着导航,我们的车停在“香榧公园”的牌楼脚,一打听进入说要门票,这与攻略不符呀,再问说这里不是香榧古道,你还得沿公路前行。公路在改造,眼见道路越来越窄,不敢贸然前行,那就发挥驴友的特长,靠两条腿呗!公路沿山谷曲曲折折延伸,香榧树三三两两出现,树龄不高,东倒西歪耸立在路旁溪边,大约三四公里,才来到号称榧王村的西坑。一进入村口,空气中边弥漫着阵阵榧香,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为香榧剥壳,村庄沿溪而建,长约一公里,而房前屋后,溪边桥旁,香榧树越长越密,越长越高,成了小山村特有的风景。至村尾,按指示牌找到古道入口,也就进入香榧群落的核心区域,或三五成群,或连片成林。庞大的树冠、粗壮的身躯、遒劲苍虬的枝杆,极富个性的美学形象。
香榧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坚毅中透着含蓄,古朴中透着坚强,边走边让我想起那沙漠中的胡杨林,被称为沙漠中“最美丽的树”和“沙漠英雄树”,同样的顽强英勇。而眼前的香榧树,扎根在薄薄的泥土,甚至岩缝里,千百年来,冒着严寒酷署,年复一年奉献着累累果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更像大自然中的王者,战胜环境,绵延千年。香榧树就是会稽山中的神木,这种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物种,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大地之诗”。香榧的花和果交替生长,一颗果要长三年才能成熟,可以采摘。小时候听大人说,种下香榧树要十八年后才会结果,五十年后才盛产,所以称之为“三代果”“子孙树”。
从山脚到山顶,所谓的古道不过是为了料理香榧林,近几年铺上石板,而成为的游步道,那一棵棵巍然屹立的古香榧树才是今天的主角,才是构成最美古道的根本元素。当我们走近那棵1300多年的榧王,除了震撼,还有一份崇敬之情,看着这棵被护栏团团包围,高达18米,胸围9.26米,由十余树干组成,巨枝像伞骨般向四面八方伸展,树冠面积达1.2亩,据说年产鲜果可达700-800公斤,千百年来,子子孙孙受其多少恩泽。而在其周边,赵家镇香榧林面积已达5万多亩,500年以上的古榧树有2.5万株,千年以上的珍稀古树2700多株。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经济果林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
在诸暨乃至整个会稽山地区,有关香榧的传说故事很多,诸暨是西施的故乡,自然与西施挂起钩来,说当年越王勾践就如何打开香榧子考核西施和郑旦,西施找到榧子壳上的两个突兀点,手指微微一按,果壳随声裂开,于是人们就把这两个点称作“西施眼”。
看过榧王,沿游步道到垭口的公路,右转前行,在山弯找到下山的路,这是一条当年山民劳作的山路,沿溪而下,山路两旁还是参天的古榧林,由于游人罕至,更添几分野趣,今天的天气阴而无雨,还有秋风吹拂,虽然雨后的土路有点湿滑,但一路下来,听山泉潺潺,看野花摇曳,青苔漫道,驴友们也更喜爱这样的山路。
来到山脚,便是榧王村,沿村而出,大客车已在村口公路等候。
入口处梯级电站
水岸香榧
农舍香榧
剥青皮
村间榧林
沿古道而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