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南了?
---(2011.11.20)洞山-铜岭坞-大坎山穿越
《历代诗人咏富阳》里有好几首诗描写西岩山的,莫非风光独好?于是查据问典,在市东北角有一西岩山,还有驴友攀登过,说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山。查地名志,却发现此地有山名曰“洞山”,山腰有一溶洞叫仙人洞,内有钟乳石及石凳、石桌、是盆、石盂等,便留下印记。论坛组织铜岭坞-仙洞山-大坎山-翻庵岭-大根里的穿越活动,带着对洞山的好奇和秋色的憧憬,欣然报名参加。
洞山,天生一个仙人洞
从喻家湾下车起步,过风光旖旎的村口水库,沿窄窄的水泥路盘旋上山,约三里就到洞山自然村。一路上,除了几棵零星的银杏树,黄灿灿的站立在翠竹丛中,带有一丝秋意,真的还没有秋风萧瑟的感觉呢!从洞山村口沿水泥台阶几百级,已到洞山的半山腰,眼前一块平地,右侧一小庙,左侧一石窟门洞,便是仙人洞了。
进入洞口是一个宽约丈余深约二丈高逾丈的石窟,左侧岩壁上有一小洞,外面的光线倾泻而下,照亮整个洞窟。洞窟内上方塑有数尊菩萨,留上香痕迹。上右侧有一洞门通内,我们手持电筒,探路前进。洞内一片漆黑,向下约百米到底,石壁边有钟乳石,或洞顶悬挂如串串香蕉,或在附石壁若墨鱼状;中有叉洞,或容一人可匍匐前行,或窄可通一人,不敢擅闯。途中见一方石,可坐二人,是为石凳,甚奇。
从已探明的情况看,溶洞规模不大,钟乳石数量也不多,但毕竟是天成,也许还带有几分仙气,所以能称之为“仙人洞”吧!
铜岭坞,金黄色的天空
从洞山下撤,几经周折,才找到去铜岭坞的小道,路遇两条越岭石砌古道,均通往余杭。
铜岭坞这个小山村,仿佛拥有一片金色的天空,那遮天蔽日的树冠金灿灿、黄橙橙,煞是好看。那2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古香榧树,或独立,或并立,或数棵成片站立在房前屋后,路旁溪边,让满村尽带黄金甲,一阵微风吹来,树叶像蝴蝶般翩翩飞舞,轻轻地落到地面上。村民们看我们一大队人马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走过,小山村也突然热闹了起来,个个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向左?向右!
虽然现代科技让我们拥有卫星地图,卫星导航,但对于我们的户外活动路线来说,还是很难发挥它们的作用的。
出了村,过一片茶园,一分叉明确地要求我们选择,向左?向右?选择右,爬了近百米便无路,折返想左,沿毛竹林向上,竹尽路无,我们只有沿山沟强行登顶,山沟本无路,双脚踩在乱石堆中,陡峭的坡度时不时有碎石翻滚,大家一手拄登山杖,一手抓树枝,艰难地向上攀爬,及至山岗已是正午。
继续沿山岗一路前行,遇三界碑,已是富阳、余杭、临安三县交界。
再沿一条宽四五米的盘山公路前行,路边几丛怒放的杜鹃花,本应在春天绽放的花朵,却在这个暖暖的秋日里盛开了,也属少见的。
约一时,到大坎山顶一废弃的军营,经过整修成为了农家乐,而今天这里成为我们野餐的场所,好不惬意!
中餐后,参观山顶废弃的雷达站,巨大的铁锅(信号接收器)已是锈迹斑斑,人去楼空,一片萧条。
然后又沿山脊下山,突然发现没有了路径,山体陡峭,大家只有攀枝抓藤,猴子般攀缘而下,下到谷底,却发现是在临安境内了。想重新翻山,已近三时,翻山的路有两条:往左?望右?又纠结了一通,且翻越山岭约需两个小时,同时考虑部分驴友回家心切,大家决定还是由临安直接返回。
原来,富阳方向应该在雷达站大坎山山脊的南侧,而我们却不知不觉地从北侧下山,找不到南了。
后话。。。
联系接送车绕道前来接应,一切比预想的顺利,多数驴友认为:今天却是近段时间爬山最爽的一次,好久没有上这样的强度了。
事后,组织者山越老师发帖表示歉意,众驴友一致认为,户外登山无非是为了远离尘嚣,锻炼体质,度过快乐的一天,至于到什么山?什么目的地?又有什么?山越老师不图利,不徇私,一位年近七旬的人,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才是!
找不着南又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在那边!

翠竹林中的银杏叶分外金黄

天生一个仙人洞,洞内风光

野菊花盛开了,吐满一路的清香与芬芳

这样的古道,曾经有多少故事如今烟消云散

小山村铜岭坞的秋天

金黄色的天空

山中的黄叶,永远是秋天的主色调,虽然只是一抹

向左?向右?其实又有何妨?

远眺群山,如游龙逶迤

抬头看那灿烂的杜鹃花,竟然盛开在深秋,是开早啦?还是开迟了?反正是开了

那枯叶铺就的地毯,踩在上面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曾经的兵营,那战士远去的身影,仿佛耳边传来嘹亮的口号声

秋天,在回家的路上

就发一回秋老拍的合影照吧!
------------------------------------------------------------------------------------------------
活动等级自评(最高五星)
【强度指数】* * * *
【风景指数】* * *
【人文指数】*
【推荐指数】*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