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参观完跨海大桥,匆匆走了一些地方,走马观花,所见所闻,略作记录,算作作业。
沈家门:新鲜的海鲜大排档
到舟山,没有不去海鲜大排档FB的。
记忆中,傍晚的渔港岸边,摊主们熟练地摆出桌椅条凳和餐具,搭好锅台,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海鲜菜蔬,一排排,一盆盆,准备迎客。摊位一家紧挨一家,足足有两三里长,沿海堤马路边一字排开。夜幕降临,来自全国各地客人操着不同的方言,成群结队地越聚越多。灯光亮起,炉台的火光窜起来,照亮厨师红红的脸庞,海风吹过来,空气中弥漫着海鲜香味,摊主的吆喝声、食客的劝酒声夹杂着锅碗盆瓢的碰撞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人们坐在露天的餐桌上,不管酷暑严寒,脸上一律露出轻松的表情,大快朵颐,大声说话,杯来盏去,几轮老酒下肚,露出些许醉态,好一番享受!
如今露天大排档被已被漂亮通透的室内大排档所替代,一样的格局,一样的装饰、还有一样的锅台、灯光和餐桌,唯一不同的是LOGO下的数字编号。
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喝酒聊天,夏天可以打开空调,冬天可以吹吹暖风,反正我觉得再也没有过去的那种感受。。。。。。


定海:老宅前的老行当-箍桶匠
定海,有着1200多年建城史,和中国许许多多的城市一样,老城的遗迹越来越少了。清早,我漫步在海滨公园,与许许多多城市的湖滨公园、江滨公园相似,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场所,没有特色。倒是马路对面的一片低矮的青灰色的老宅吸引了我的目光。穿过马路,一座古老的江南四合院,古朴的石雕花窗、条石门楣,天井铺砌青石板,屋顶的小青瓦与一般江南古民居无异。但最鲜明的特色是房屋相对偏低,压檐都用混合材料封口,将瓦片黏成一体抗击狂风,同时在檐口用砖砌压顶,加重檐口,这些应该是海岛台风太大所采取的抗台措施。

老宅前一位老人早早的在整理一些新旧木桶,有锅盖、水桶、蒸笼等等,我过去问:“老师傅,您这么早,生意忙吗?”他懒懒地抬头眼睛一瞄,低头说“还是有的”,便不多语,顾自劳动。这时一股熟悉的杉木清香扑鼻而来,我问“老师傅,您是用杉木箍桶吧?”他低头说:“我们箍桶匠只用杉木。”又顾自己劳作了,我也不便打扰他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箍桶这门手艺了,现在金属、塑料制品已经代替传统手工艺,只有一些老人还眷恋和使用这些木制品。记得小时候,箍桶这门手艺生意还是很有忙禄的,它和木匠是不同的专业行当,他们是专门用杉木做圆形的生活用品的,如:洗脸盆,洗脚盆,马桶,水桶等等,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时过境迁,也许过若干年,这些传统手艺也会慢慢消失的吧?因为我相信现在是不会有年轻人再去学这门手艺的了。
想起越剧《九斤姑娘》中的报桶名,那一大串桶名,由九斤姑娘报出来,诙黠幽默、聪明伶俐的村姑形象活灵活现地浮现在脑海,有的捅如吊水桶等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也许这是唯一甚至是最后一部描写箍桶匠的文艺作品了。

天一阁:一座需要细细品味的江南藏书楼
在宁波市区,天一阁是国家重点文物和古籍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我们只用不到半小时,穿巷走弄,看看同行都已上车,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它,其实这里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司马第
藤头村: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奉化滕头村,早已名声鹊起,中央领导来了一拨又一拨,引来全国游客络绎不绝。这样一个村,确实不容易。有人说,他们靠政策,那为什么他们有得靠,别人没的靠?自有它的过人之处吧!当然一旦雪球滚起来,且越滚越大的时候,辉煌已是水到渠成了。不管怎么说,至少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我打心底佩服藤头村。
温室大棚
村民民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