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钟山,富春江南岸群山中的一座名山,海拔仅450米左右,以其山形遥观宛若钟而得名。又因其山涧里的“天钟禅寺”,史称“小天竺”。
“天钟梵音”,被列为当代的新富春十景之一,可见其风光非同一般。
周日农历四月十九,天阴时而细雨蒙蒙,一扫前日的高温,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携两三家人,不放过这登山的好时节。去天钟山一般由太平小坞村沿溪而上,六、七年前我们也曾经这样走过。这次我们选择另一条线路,从环山诸家坞翻山操小路前往。
穿过村,驾车在建的进山公路到桃源坞,找到当年清宝山举人蒋敦复游历过的仙姑庙,驻车徒步上山,庙也就一间小屋,大门紧闭。透过门缝,可见仙姑塑像,看来上香还愿是在特定的时间举行。
上山的路是一条林道,路面有三米左右,虽有杂草丛生,到也轻松可行。路旁最吸引人的是那红红的野草莓,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树梢,摘一颗放在嘴里,甜甜的,酸酸的,鲜美可口,真是山中野果的珍品。

【上图:树莓(树苗、皇蒂灯)
下图:地莓(庙子、葛公)(均为音)】
翻过山岭,草丛中的山路越来越仄,野草莓也越来越多。仰望群山如洗过一般,青翠欲滴,在云雾飘渺中朦胧迷人,不时传来的几声鸟鸣声清脆悦耳,草丛中的水珠不一会就湿透了我们的裤管和鞋袜,约行三里许,面前突然开朗,来到一座规模不小的木结构吊脚茶楼,看得出由于经营难以为继,已经荒废已久,有点木材已经腐朽变形了。可见盲目的贪大求强,客观规律就会好好地让你交学费的。我们右转沿着整齐的人行台阶,一路上,看到几位挑夫,荷着沉甸甸的砖块,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跋涉,乘他们稍息的间隙,问他们这一担砖挑到山上,可挣多少钱,答曰“十元”,一天挑几担,曰“五、六趟”,不禁使我们感叹世事之艰辛。
不多久,远远望去金黄的寺院山门,过了山门,路侧是一片小小的荷花池,睡莲碧绿的莲叶田田的平铺水面,圆圆的晶莹的水珠,依附在叶面上,似乎轻轻的一阵风就会把它吹落。荷叶从水面钻出来,有的刚刚长出嫩绿的小叶,卷曲着;有的已经像伞一样张开,亭亭玉立,随风摆动。“天钟禅院”。记忆中早年的天钟寺,过了山门,只有一长排厅院,叫“观音殿”,殿前是一大片草坪和树林。如今一重重气宇昂然、挑檐斗角的大殿已屹立在我们的眼前,依中轴线排列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以及很多的配殿。整个寺院的规模已远非当年可及了,如今还在不断地建设附属设施。即使这样的阴雨天,仍然可以看到断断续续的信佛居士来烧香许愿,看来佛在大众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荷花池
(上图:大雄宝殿
下图:清静门)
匆匆地游完天钟禅院下山,路侧的小溪欢快地奔腾而下,时而积水成潭,时而下泄成瀑,时而潜入巨石阵里,不见踪影,一路陪伴我们下山而去。
(龙潭)
(上:织筐潭
下:转马潭)


这一路,风光秀丽,清宝山举人的描绘生动形象,他说:天钟山特别是龙潭居一山之胜,高峰插云,深涧夹雪,寒瀑奔腾,下注溪谷,水晶帘畔,心骨俱凉。历来又生出许多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什么吕洞宾崖旁避雨,什么观音点活死螺蛳还有朱元璋绝处逢生等等,但据说小溪里的螺蛳没有屁股到是真的,我们摸了一会,也没有摸到一颗来印证。
天钟山,富春之佳山水,或晴或雨,或暑或寒,或休闲或拜佛,皆有韵味,值一游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