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集美之泉
集美之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344
  • 关注人气:3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保大元宝”探源

(2012-03-01 17:08:24)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保大元宝”探源作者:黄晔
 
 
[转载]“保大元宝”探源


“保大元宝”探源

 ——从文字特征探究“保大元宝”(背天类)的铸地、铸主

 保大元宝(背天),是中国古钱币中颇受青睐的“名珍”之一。只因历史上曾有过两个“保大”年号:(1)南唐,(2)辽代,又由于史料上无记载,对其铸地、铸主,泉界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保大元宝”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所铸。而认为保大元宝是辽代年号钱的观点,虽人数不多,却也引人关注。有争议是好事,无史可鉴,更激励探究情趣,有泉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总会迎来“共识”的一天!

要探究,各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笔者以为,既然无史可考,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钱币自身特征着手。虽说这种方法有些“原始”,但只要在“寻找方法”上认真下一番功夫,一定会有所斩获。

其实,每一枚古钱币,都在以它自身的诸多特征,向我们“讲述”着它的“身世”和“经历”,就看你能否“读”懂它。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是固有的、唯一的,就像人的面貌和指纹,绝无完全相同的另外一个。同样道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钱币,必然各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就是朝代或年代不同而同名的钱币,也一定会有差别。比如,唐初的“开元”、会昌的“开元”和南汉的“开元”,虽然都是“开元通宝”,但它们各有自身独具的特征,有“质”的区别,永远不会混淆。“保大”究竟应归南唐,还是属于辽代,也完全可以从其自身特征上,找到表明其“身世”的一些“蛛丝马迹”,甚至可以找到可信的“凭证”。我们设想一下,历史上的两个“保大”年号,一个在“天南”,一个在“地北”,地域上相距遥远。所建立的政权,一个是汉族的,一个是契丹族的,这两个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文特质和发展历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反映在所铸行的钱币上,也必然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从钱币自身特征入手,深入探究“保大”的归属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图径。如今面世的“保大”虽然只见到一种(据考古发现已有几种版式),但如果我们能够在这种“保大”身上深入挖掘它自身独具的、历史形成的“固有特征”,完全可以在总体上判断出它(或它们)的“家”,究竟应该是“南朝”,还是在“北国”。

当今是“信息时代”,应用信息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在古钱币中,信息多多,既有硬性的,也有软性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诸如形制、材质、重量、尺寸、字纹、用途、痕迹、绣色、包浆、声音等等。严格地讲,要把一枚(或一种)古钱币作出全面鉴定,这些因素都不可缺少,但对于一般性的鉴别,并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具到,只需提取其中关键的、具决定性意义的几项,甚至一两项便可。当然,所需信息不都是那么“一目了然”的,尤其是那些所谓“隐性”的信息,是要去发现、“挖掘”的,这也正是难点所在。对于“保大”来说,最能够表明它“身世”的,就是它的文字或“文字特征”。

钱币文字,既是钱币构成的主体,也是钱币的“姓名”和“身份证”。本来,某钱币所属的朝代或铸主,可以从它的文字内容上,直接或间接地得到答案,如“大宋通宝”、“乾隆通宝”等等。但对于历史上同名的两个朝代的“保大”年号钱,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没有比较,可如何鉴别?泉界的“铸主”之争,正源于此。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深入、细致地研究保大钱的“文字特征”,来寻求突破。

人认识事物都是从直观、感觉开始的。面对这种保大元宝的形制及文字,粗看便知,这是一种制作精整、美观的钱币。尤其在文字上,显得端庄、秀劲而饱满,在字形、字体上鈥湵4笤︹澨皆鈥湵4笤︹澨皆,显现着一种雍容和典雅。稍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们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严格按着汉字的规范写法来书写的,正所谓“起笔严谨,落笔健劲”,点、横、撇、捺无不体现着利劲的笔触和特有的神情气韵。容易看出,在书写过程中,运笔平稳而流畅,一丝不苟,一气呵成。不难想像,这一定是一位颇具书法功力而又严谨、持重的资深文人所书。可以说,在“保大”的文字中,充分展现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韵和“汉字书法”的丰富内涵。上述这些就构成了“保大”文字上的主要特征,根据这些文字特征,便可初步断定,此种“保大”,应该是中原汉族政权的铸币。而在中原只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和一个特定的年号——“保大”,那么,它只能是南唐李璟称帝时的一个年号钱。如果再结合观察五代十国时期的其它一些钱币,如“天德重宝”、“天策府宝”、“永通泉货”等等,不难看出,它们都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尽管在字形、书体和风格上有所差异,但不失在文字气韵和书法规范上的一脉相承,“保大元宝”与它们的确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由上述理由可初步判断,“保大元宝”应为南唐所铸,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仅凭这些还不能完全排除它是辽钱的可能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为了进一步阐明其中的理由,不妨再对辽钱(暂且先不管有没有辽“保大”)文字的特征也作一简要分析,看一看此种“保大”究竟有没有是辽钱的可能性。

“大辽”是古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权,地处塞北草原。契丹族有着可圈可点的历史文明和发展中的辉煌,他们在与中原汉族人的长期交往中,也不断地接受着汉族文化的影响。建辽后,在文字的应用方面,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逐渐创造出契丹文字体系,有所谓“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也常与汉字混合应用。但在契丹人所使用的汉字中,其写法上,并不都是严格按着中原汉字的规范写法来书写,而是融入了契丹的笔韵,显得随意、自然,不拘一格,书写中往往有增笔、省笔和借笔。在字的形体上,既使有些“走样”、“变形”也无大碍。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辽风”汉字,我们观察诸多辽钱上的文字,无不充溢着草原文化的气息和特有的民族风格,这些特征是由契丹人长期的草原生活和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对于辽钱文字的这种鲜明特色,历来泉界文人常用如下一类的词语来表述和形容它们,诸如“雄浑扑拙”、“粗犷豪放”、“悍劲而自然”、“遒劲而灵动”等等。这种风格独特的辽钱文字极具自然美。辽钱也已经成为中国古钱币大家族中的“宠儿”,甚至成为世界古钱币大花园中的一朵亮丽的奇葩!

辽代在钱币铸造方面,由于受中原钱币的影响较大,钱币文字多为隶书,且不乏有一些精整之作。如“重熙通宝”、“牡国元宝”等等。在辽钱文字中纯正的楷书比较少见,往往是隶楷相参,是真正意义上的“以隶写楷”。但在折五以上比较大型的辽钱文字中,楷书却比较常见,如“天禄通宝”、“清宁元宝”、“康国通宝”(西辽)等等。不过在这些楷书的写法中,也总会渗透着一种“北国”气息,就是在比较成熟的楷书写法中,在细微之处也給人一种“别样”的感觉。比如在“天庆元宝”和鈥湵4笤︹澨皆鈥湵4笤︹澨皆鈥湵4笤︹澨皆鈥湵4笤︹澨皆鈥湵4笤︹澨皆

鈥湵4笤︹澨皆
“乾统元宝”中,“元”字的两横收笔处,乍看起来,似乎也有一些书法上的讲究,但如果与“保大”中“元”字的两横作一对比,懂书法的人一看便知,在它们笔法的“内力”和神韵上,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从上述对辽钱文字特征的分析中,可明显看出,“保大”在文字上并不具有辽钱文字那种“塞北风韵”;而在辽钱文字中也见不到此类“保大元宝”文字中的那种“中原格调”。“南”、“北”两种钱币文字之间,实是“风韵有别、风范不类”,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够见到一枚真正的辽“保大”,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它们之间原来有着天壤之别!

正是:

观文字,察特征,彰显中原格调,保大应归南唐“李璟”,

看辽钱,细辩析,独具塞北风韵,“天祚”不认此泉同宗。

[转载]“保大元宝”探源

[转载]“保大元宝”探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