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洪杰
陈洪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74
  • 关注人气: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陈洪杰:课堂不止眼前的苟且——评齐华“会说话的百分数”一课

(2017-06-02 16:52:28)
标签:

张齐华

百分数

课堂转型

课堂生态

诗和远方

分类: 洪杰评课

【按】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2016年第9期。笔者听课一直坚持“贴”着学生坐,近观学生之表情、动作、言说而判断教师的“教”是否基于学生的“学”,而此文却破天荒,是看了此课的录像所写——“第一次”就这么没了。点出此背景,是希望读者注意,对课堂“远观”,则记录和评说有“失真”之可能。同时,也是为了坚持笔者一贯的观点:读文章要“疑”,而不是“信”,对文章的“远观”却恰是一位“批判性阅读者”应有之姿态。文末列出对齐华多堂课的点评,诸君可等量齐观。

课堂不止眼前的苟且

——评齐华“会说话的百分数”一课

陈洪杰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音乐人高晓松为其母亲的著作所写序言中的一句话,已成为当下流传最广的“金句”之一。“苟且”是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课堂中有没有苟且的地方?当然有。在我看来,课堂的苟且正是只顾眼前的种种“短平快”:对学生的不同方法视而不见,直接奔向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对学生的丰富理解视而不见,只以知识、技能的对错作为评价的准绳;课堂环节琐碎、流畅,呈现出单一、窄化、控制的特质;课堂最终看不到“人”代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在我看来,齐华的“百分数认识”课在努力超越课堂的苟且,努力体现一些“诗和远方”,虽然这种努力,因为借班上课,因为是始生之物,而被大打折扣了。

第一、关系先于教学。

上课开始,齐华告知现场教师,这堂课是自己前一天晚上完全推翻重新建构的,“既忐忑,又期待”,这些话既说给老师听,也说给孩子们听。正因此,齐华面向孩子们说:“这堂课上好了,是你们的功劳;上坏了,是——”“你的责任!”孩子们毫不客气。在我看来,这是齐华努力建构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开始。而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是教学发生的前提,否则,教学会变成规训或训练。课始恰巧有这么一个细节:一个学生的手机响了。齐华说:“没关系,是我没有提醒。”并提醒带班教师“千万不要批评学生”。这是对学生的维护,也是消除孩子上公开课的不安与戒备。

为什么齐华要花时间在这些小事上?为什么我要费笔墨写这些?因为恰恰是这些,是齐华后续展开教学的基础,恰恰是这些是我们看一堂课却常常被人忽视的维度。没有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不会有后面孩子的畅所欲言,就不会有后面孩子表达的心声。“会说话的百分数”,最终是要让孩子说自己的话,而不是教师教的话,而要让孩子说自己的话,前提就是孩子信任教师。有时,要建立这种信任就要想办法消除教师的“内在权威”,也就是因为角色身份和师生关系的结构而自然产生的权威。这一点,其他课亦然。

第二、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建构对知识的丰富理解。

“建构”一词意味着对知识习得过程的关注,意味着师生之间充分的互动,意味着学生思维发散之后的聚焦与归纳。“建构”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在笔者看来,课堂上能否看到学生的丰富理解,是判断一堂课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在这堂课上,齐华给了学生表达的空间。

看到100,想到什么?学生说:“要是原来学不好,考100分,怕老师说我作弊。”孩子人情世故的经验在这里体现。关于“牛肉中含23%的蛋白质”,并对比了鸡蛋蛋白质只占3%,鱼类20%左右,普通肉类16%左右,学生说:“这个牛肉肯定很贵!”这个判断在有生活经验的教师听来稀松平常,但在未必买过牛肉的学生说出,很可能有推理的成分。对青岛啤酒酒精含量的猜测,也暴露了学生丰富的理解(需要注意:丰富的理解并非指正确的理解,实际上,正确的理解常常是相同的,错误的理解才体现出学生的猜想、主动和创意,才是丰富的):认为酒精含量38%的有十来位,70%2位,45%3位。而对成年人、小孩子的水分占总体重比例哪个高的问题,学生们则是争辩了起来:成年人比较大,储水量也比较大;婴儿没有牙齿,所以他们只能喝水(所以含水量大);等等。这些争论有意义吗?从知识的层面看,没什么意义。但从改变课堂生态的角度,却是有意义的:原来课堂上是可以猜想、表达、争论、交流的,即便是错,也可以错得精彩。课堂上这样的社会性交往,恰恰是数学课堂上容易忽略的,因为数学课逻辑严谨,更容易让人关注对错。

第三、追求松散的教学结构和有方向、有价值的课堂推进。

教学环节是课堂前进的过程单元,一堂课设计几个环节是我们教学的常态,我们甚至很容易看到环节起讫的标志性话语:接下来……,已经完成的坐好……,把学具放好……但在齐华的这堂课中,似乎是“一镜到底”,教学设计是有环节的,但教学落实却是松散推进的。闲聊一样的师生互动强化了这样的特点。这样的课堂状态和教学推进方式显然是齐华的有意选择。结构的松散,教学环节的边界模糊才能更好地由关注预设到关注学生即时的状态、由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

要实现松散教学结构下有方向、有价值的推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即时状态做出快速的应对。这种应对,要能把孩子的思维引向更宽(面上,有更多的学生卷入思考)、更深(学生个体对概念的理解加深),更有联系(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他人与自己观点之间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且在方向上要围绕百分数的意义。正因此,齐华提供多个百分数让学生解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情境说自己对衣服含棉量、近视率、海洋面积的感受;齐华让孩子们自己写几个特别的百分数,四人小组内充分地说;齐华让孩子比较多个百分数的相同之处。而关于百分数的读写之类,反而一笔带过,对概念意义的充分体验和对读写形式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产生了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以上,是看了齐华寄给我的课堂教学光盘后,对齐华此课特点的定性评价,毕竟不是现场听课,有泛泛而谈之嫌。除以上三点外,齐华在此课中努力营造出一种弥漫的、平等的师生交流的氛围,这也是值得点赞的。

笔者以为,评课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是要知道执教者的教学目标,“贴”着执教者的教学目标评;第二层次是根据教学现场学生的反馈,由学生的现象,去反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行为有没有“互动”的逻辑关系;第三层次是根据现场反馈、以往经验、教学价值考虑重建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目标。因为不知道齐华此课背后的设计意图——齐华希望我能更客观地看他的课,所以难免有以己度人的弊端。

在笔者看来,齐华要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重构此课,是为了展示教学转型的探索性研究。用意美好、勇气可嘉!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齐华努力转向的“明亮那一方”,其课堂理想教学状态的达成却有赖于教师、学生之间的协同进化。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转型,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转型,学生在学习转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素养,才能进一步支撑教师教学转型的深入。

在“会说话的百分数”这堂课上,课堂整体生态的稚嫩也一览无遗:

第一、师生互动还是有线性前进的特点,也就是一个学生、几个学生的回答代替多数学生。这里有潜台词:放手的课,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要注意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个人觉得还不够。

第二、松散的结构是探索的新方向,营造出平等的对话氛围是是齐华的长项,但从教学效益角度而言,又是比较低效的。当然,这里需要有长效、短效的权衡,暂时的慢是为了后面的快。

第三、受限于孩子的学习素养,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还不太适应,反馈的丰富性、创新性、深刻性还都有待提高,课堂学习的新规则有待建立。

第四、从学生整体反馈看,问题的难度水平似乎还可以提高,从而服务于深度学习、高质量学习的目的。

但,从孩子的状态,笔者也可以肯定地说,孩子们喜欢这堂课!这,已经是极大的成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未来的苟且。而只有当我们能看透苟且的一面,才让自己在最近处拥有诗意和远方。“坐南望北斗”,“远方”和距离无关,和心态与眼界有关。

为齐华点赞!期待看到更多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走得更远。

——2016428日、517


《课堂不止眼前的苟且——评齐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大家可以看看。

http://user.qzone.qq.com/57344650/blog/1475728964

以下是其他几篇点评文章,可以延伸阅读。齐华在教学上的转型努力,很让人佩服。

1、比卓越更卓越——评齐华”认识圆”(第四版)

http://user.qzone.qq.com/57344650/blog/1433256427

2、回归本原 独出机杼——评齐华“分数的意义”一课

http://user.qzone.qq.com/57344650/blog/1433256069

3一鳞一爪一堂课,一观一照一念间(评8堂课,含齐华的“认识负数”)

http://user.qzone.qq.com/57344650/blog/1395805158

4如何解释“圆有无数条半径”(和齐华的一次互动)

http://user.qzone.qq.com/57344650/blog/14332567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