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级怎样做“摸球”实验?——在汇师小学点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
(2011-07-04 09:39:16)
标签:
摸球实验统计与概率活动形式五年级教育 |
分类: 小学数学教师 |
在五年级怎样做“摸球”实验?
——在汇师小学点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
6月15日下午,在汇师小学听了徐雄老师“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课上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是两次摸球活动,从教学现场看,两次活动耗时久(每次5分钟以上)但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点评时,针对两次摸球提出矫正意见。
在这一类“统计与概率”的课中,摸球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活动,在各个年级都可以用。那么,怎样体现在不同年级进行摸球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同样的实验,在不同的年级,应该给学生提出怎样逐步提高的思维要求?——考虑到摸球的思维含量才能使“摸球”不至于成为鸡肋。
以下是当时的点评,教学设计附后。
1.这是5年级的课,学生对抛硬币的可能性1/2,是很清楚的。课堂最后,1~5,5张牌的游戏时,学生直接说男生获胜的可能性是2/5,女生的可能性是3/5。这也表明,学生对这些情境中的可能性完全有了定量刻画的能力。那么如何让此课更有挑战性?
2.摸球活动是此课的主体内容,第一次摸球让学生体会数量多(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小);第二次则是研究球的数量一样多时,可能性相等。第一次摸球的目标我没有疑义,但第二次摸球的目标不应该是体验可能性相等(1/2),而应该让学生体验:可能性1/2是确定的,但在摸球中是不一定摸成1/2的,摸不成,才是“一切皆有可能”啊!
因此,对您的两个活动有如下的矫正意见。
第一次摸球以商场摸到黄球奖大礼一份的情境,让4各组分别拿一个箱子摸球,根据摸球的情况判断商家会选用哪只盒子。4个组长分别拿着盒子让每个组员都摸4次,组员的手脚有快慢,4个组完成摸球有时间上的先后。我发现,先摸完球的学生无事可做了,看着其他人摸。先摸完的组,全组都没事了,在等最后的组完成。老师也在等,您说“没摸完的抓紧”。等最后的组完成了才一一汇报,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数字。我评课一直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这个标准要求老师们注意,部分学生有活干的时候,没活干的学生怎么办?这次操作有整整5分钟,第一个组员30秒摸完4次球后就让他等在那里吗?不是的!
教师可以这样,一个(大)组的数据出来之后,马上统计,让该组和其他组已经完成的学生根据数据猜一猜有几个黄球,几个白球,并写下来。4个组先后完成数据的统计,学生根据摸球的次数猜了4次。(教师最后统计数据显示A、B、C、D,4组白球和黄球的数据分别是40:0、31:9、26:14、15:25,然后开盒,看到黄球分别是0、1、4、2个。)那么学生在类似31:9这样的数据出来后会怎么猜呢?不一定是黄球5,白球1,也可能有学生猜黄4,白2,如果有这样的资源(我相信一定会有),恰恰能说明“一切皆有可能”。
——这样教,不用一个大组等另一个大组,好了一点。但对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而言,还是有闲下来的时间,所以,教师在每个小组摸球之前,可以再补充一句:根据你自己摸的4次球,猜猜看有几黄、几白。显然,摸4次是把握不住盒内的黄球和白球的状况的。但,这里正是需要这种“把握不住”。而像A组没有一个黄球的情况,一组中几个人摸了之后,可能就有人猜测“没有黄球的”(其他教师补充:已有学生说“肯定没黄球”)。所以,教师可以补充一句,先根据自己摸的情况判断一下有几个黄球、白球。当组里摸球的人比较多时,教师再补充一句:已经摸到一半了,已经摸过球的4人一组讨论一下自己的数据,允许你根据组里其他同学的数据,改一次自己的猜测。最后,全组的数据再黑板上呈现,根据全组的数据,教师再每组抽一个同学猜一次有几个球。最后揭开盖子看真实的情况。
1人的数据判断不准,4人的数据判断较准的可能性大了一点,一组10人的数据来判断的准确性又大了一点,层层逼近。学生对用频率推断概率的方法也有了体验。
同样,第二个摸球活动是在学生知道盒子里各有3个黄,3个白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可以依法炮制。一开始就让学生先猜自己会摸到几白几黄,4人小组会摸到几黄几白,全组会摸到几黄几白。这三次猜测让学生写下来,因为摸的总次数是一定的,写成比例的形式最清楚,也允许学生用其他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最后,把4各组的数据加起来,基于全班的数据,让学生看一看是几黄几白。——这第四个数据也可以让学生猜。
教师一次次的数据呈现后,可以这样追问:我就奇怪了。明明白球、黄球一样多,怎么却不是2:2,8:8,20:20,80:80呢?或者教师拿学生写的数据,追问:你为什么不猜2:2(8:8,20:20,80:80)呢?有猜2:2(8:8,20:20,80:80)的吗?你觉得自己猜的准吗?——拿学生的猜测做为分析的资源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么猜的理由,这样教学把学生推到台前,是值得提倡的。数据中蕴含的“可能性”,学生说给学生听,比老师说给学生听,恐怕更有说服力。在这一次3黄3白确定的操作中,教师找学生的猜测情况的数据时,要特别注意找极端数据,比如1:3(1人摸),5:11(4人小组)等,教师追问:为什么猜得这么极端?学生如果以可能性来回答则不仅表明他懂了,而且表明该学生已经是基于“不确定性”来指导他的行为了:这种情况虽然可能性小,但可以“博”一下。这种“好赌”的精神不正是人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主观能动性吗?我们可以下这样的论断:在这次操作中,把猜测结果写成一半对一半的学生是笨学生,4次都写成一半对一半,那可是够笨了吧!但是,我猜测,在全班40人,每人4次,共160个数据中,肯定会出现一半对一半的数据。这,就是学生有意的选择。
如果之前的两次摸球活动是这样进行的,那么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就丰富了。接下来,可以安排第三次摸球活动:不知几白几黄,通过摸球的情况做一个推断。此时,就没有必要人人都摸球了。教师拿出盒子,找一个学生摸20次,学生记录几白几黄,让学生推测。——教师可以故意不告知红白球总数,我相信学生在要做判断的时候马上会发现需要这个条件的。
——以上唠唠叨叨说了一通,可能老师们会觉得很复杂,甚至有点繁琐。其实真正落实起来应该是不难的,相应的规则用PPT呈现,事先给学生记录纸,追问的问题散落在操作的长时间段中,整个的教学节奏应该是紧凑而疏朗的。教师不用关注每一个细节,但关键的环节都照顾到了;学生不用一直等待,也不是一直在忙碌,而是有操作,有思考,有基于数据的判断和矫正,当然也有一些空闲。总之,教学应该追求大气,但这种大气却是靠一个个精致的小细节来得到的,这是“大”与“小”的辩证,“疏”与“密”的合奏。
3. 关于用软件的使用。(介绍完数学家投几千、几万次硬币后)
现在的软件很先进,可以模拟随机事件,我们成人对这种科技的力量是没有疑义的。但对学生而言,您启动软件,硬币正反面的数据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地上升,能否起到证据确凿的作用呢?恐怕要打个问号。因为课堂上使用的软件都是教师事先做好的,结果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您怎么让学生相信这一次不是老师事先设计的呢?所以,这里的操作,第一步是要验证一下这把“秤”。可以这样:现在科技很先进,都能模拟随机了,具体原理老师也不懂,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软件是不是随机的吧!然后输入100,出来一次数据,输入1000,出来一次数据,再输入一次1000(重复),再出来一次数据。数据出来前,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猜一猜,几次下来的确是随机的,再让软件计算几万次的大数据。这样,恐怕学生会觉得更可信些。
4.此外,可以拓展一个游戏:2粒骰子,投2个数相加或相乘,一张表,同桌各写6个数(彼此避开),投一次,两数相加或相乘,得到谁的数,谁就划去这个数,先划完的胜。这个游戏可以从低年级晚到高年级,学生对哪些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多是会有感性的体验的。【教师回应:下一堂课有相似的游戏。】
最后,我不得不很悲伤地说一句,这个内容放在5年级教其实不太合适。
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五年级,学生10×4人)
一 创设情境
1.谈话引出促销方案:商场购物满200元,抽奖一次,摸到黄球奖大礼包一个。
2. 探究活动一:
实验要求:(1)按顺序每人摸球4次,记录员记录摸球结果。
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
3. 各组汇报交流。【教师输入数据,直接生产条形统计图】
4. 验证各抽奖带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小结并板书:
数量多(少) 可能性大(小)
二、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相等的问题
1. 设疑:如果两种颜色球数量相等,它们被摸到的可能性会怎样呢?(相等)
2. 探究活动二:
实验要求:(1)请4个小组都把球调整到3个黄球和3个白球
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
3. 各族汇报实验情况。
4. 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得出:黄球、白球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摸到黄球、白球的个数总是围绕总次数的一半上下波动。
5. 质疑: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发现摸到的黄球、白球的数量并没有完全相等,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
6. 演示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
7. 以视频片段介绍抛硬币在生活中的应用。
8. 商场抽奖方案的选定,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小结。
三、巩固练习
1. 游戏一:快乐转盘。(转前选一颜色,转到选的颜色就赢。)
2. 游戏二:摸纸牌。(1~5,5张纸牌,摸到纸牌大于3,男生赢,否则,女生赢。)
追问:你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呢?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