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游”记

(2022-12-23 07:38:54)
分类: 自我调侃
乡村“游”记
乡村“游”记
乡村“游”记


前日中午,吃饭时,老伴深情地说她的好友母亲走了。

于是我们马上放下了碗筷,坐4路公交车到南外汽车站去好友家送老人家一程。

而今,到马家的乡村巴士不再走以前的国省道,而是走高速,不到四十分钟,班车就到了平滩与碑高的岔路口。

下车后,老伴看到眼前的乡村新貌,完全不像她五十年前在这里当知青战天斗地的模样。过去的交界处,不仅是爬坡上坎,而且茅草丛生。人们赶集市的小路不仅是弯弯曲曲还是坑坑洼洼,没有一段平整路;而今到碑高的路不仅是双车道的乡村柏油路,而且路边还有绿化的树木;路边的冬水田里,还有水稻收割后的很长的谷桩;那条她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汇入沙滩河的水缓缓的流淌着,岸上的地里不再是荒芜杂草丛生,而是一排排塑料大棚。

公路两旁,星落密布着二楼一底并白色粉饰一暂新的砖瓦房,这些细小的变化很可能是近两年的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标准打造;公路边还有零星的竹林,竹林中间还摆放了供农民兄弟休闲坐的石头砌成的四方桌和四方凳;茂密的竹林好像是古代最忠实的侍卫一样,立在路旁或立在楼房边。

竹林的竹叶,不知是不认识老伴,还是待客不热情,总之竹叶有人过路时才微微抖动几下,一点都不像五十年前那样欢迎知识青年下乡时那样热烈,那样奔放,翩翩起舞,不停的弯腰敬礼。

乡村巴士,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也在岔路口下车,她与老伴三言两语就成了熟人。虽然那位妇女在老伴离开碑高蒋家大院时还没有出生,但她们谈起蒋家湾蒋家坝那山那水那湾中的某人某人,她们之间似乎有了无数的共同话题。比如谈农业学大寨,改造机耕道等主题时滔滔不绝。特别是她们谈到机耕道,让我对乡村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三十年前,我开车送她的好友的女儿走过这条机耕道,那时的机耕道只有两米宽,用沙石铺就的坑坑洼洼的路上,小车在三公里长的路上走了近一个多小时,比我现在走路还慢。

三十年多前,老伴虽然早早的离开了当了八年知青的碑高蒋家坝,但她与当年结识的当地一位同龄人且成为好姐妹的情谊没有变。那年那月她的好友走出山沟到深圳打工,她的女儿在马家中学读书,托咐我们照顾,她女儿进城与我女儿正好同龄,送玩耍的她女儿回家。正因为送,才有一次远远的看见过她好友的母亲。

那时候好友母亲身体很硬朗,声音十分洪亮,她远远的看到孙女回家,并喊我吃了饭再走。当时的我一是车不能久停在机耕道;二是离她家还有很长一段田坎路,站在远远的我不愿意给伯母添麻烦故推辞了。尔后,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见过她好友的母亲。

沿着乡村公路大约走了一公里,老伴好友知道我们前去悼她母亲,他便开车来接我们,坐上车的我们一路无语,沉浸在悲痛中。下车后的我们,在她好友的引领下默默地来到她母亲的灵柩前,叩首上香祈祷,愿九十四岁的伯母在无病无痛的世界得到永生。

......她好友的楼房与老伴当年当知道的地方,完全是两个样。现在的乡村虽然楼房林立,但没有了以前家家户户喧哗声、鸡鸭声和狗吠声。今天乡村的灵堂,不再像当年那样热闹,那时候的红白喜事,是人山人海,不亚于过春节。那时候凡是上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酒宴要摆几天,鞭炮声、锣鼓声不断。而今是冷冷清清,几乎没人来悼念。据说端工地仙来做道场时,城里居住的晚辈们回来一趟。而今不变的是送老人上山还是按照过去的规矩,找地仙看地,选日子。城里丧事虽然热闹,但不会像农村停九天或更长......

太阳偏西,我们依依不舍与好友告别,并请他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