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铺盖面

分类: 自我调侃 |



前晚,到大桥下面的老字号夫妻铺盖面馆,吃了一碗铺盖面。
小时候,最讨厌吃面;那时父母也不愿意给我煮面。因为吃面与吃同等数量的米饭相比,不仅要多吃,而且还饿得快;父母给我煮面食,比吃米饭所需的油要多,那年月吃一碗面所用的油与煮一锅菜的油一样,虽然没有现在黏碗的油多,但那时却是相当的富足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相当匮乏,每人每月只有半斤青油、半斤肉,大人二十五斤大米、小孩几斤至十多斤的供应额度。
吃面食,对于准南方人的我来讲不习惯,况且家家户户每顿都是吃米饭;如果吃面,不仅成本高,而且消费量大。我还是改革开放后改变习惯,因为物质丰富了,收人提高了,节奏加快了,才慢慢地喜欢上了面食,隔三差五的煮铺盖面吃。
铺盖面,是外来的叫法,或者说是现在的流行叫法。在家里或者与邻里交流就餐信息还是说面块。过去,一分钱掰成两瓣用;餐馆四分吃一碗(二两)面,六分钱买一碗有肉的(二两)面。现在基本不用五分钱都买不到东西,别说吃面,硬币基本不了。小时候,若一月有几分钱的硬币,那可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节假日,父母才动手给我们煮一碗面块面。进入中年,负担重,又想节约钱,吃面食虽然多了,但我还是自己动手做;进入老年,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为了锻炼,活动四肢,自己和面、揉面、扯面块。现在吃面,不仅油多,而且调料也多,百吃不厌。况且,吃食面比吃米饭简单多了。
铺盖面,家里做的与餐馆做的不一样,而且味道也不一样。家里一般是现做现吃,餐馆则是长时发酵后才做。家里做的面块不仅粗厚大,而且调料较单一;而餐馆做的,不仅薄宽长,而且调料多还有特色。
卖铺盖面餐馆比较少,大多数以卖拉面、刀削面和机制面为主。小城的市场,曾经有一段时间被风糜神州的兰州拉面占领,后来又被刀削面占领,把传统的面块挤得没在了。近年来口味又有了回归,传统食品又多了起来,但专门卖面块的店还是少。
铺盖面,有特色,且不贵,数量足的,当数大桥下面的一家老字号夫妻店。说它老是因为该店长期坚持,一对夫妻从年轻坚守到老夫老妻。在十多年前,偶然吃饭,从而喜欢上了这家价良物美店,也可能是我用同样的钱买到量足、味道好的缘故;或是大大的铺盖面馆招牌的缘故。特别是退休后,隔一段时间总爱去光顾一下。夫妻俩做的非常好吃,好吃的原因在于特色;它的面的做工非常考究,且面食品种多,不仅有黄豆面,还有红烧牛肉、肥肠、猪蹄、猪肉、鸡蛋等十多种面。夫妻俩,面对火爆的生意,天还未亮就做好面块料,客人来后现煮,再按顾客需求再把调料放到面里。吃的时候,看到面上的调料,香味里还有一股淡淡的麦香,熟悉的味道,不仅让我大饱口福,还有回归“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年代。
铺盖面,中年人、年轻人都不爱吃,因为端着大碗显得不文雅,因为吃大面块显得太能吃。年轻人更喜欢吃高效快捷的面,不愿意等老板慢慢的做。小朋友们更不爱吃,因为它没有洋快餐色好。而我却情有独钟,一方面是我懒得自己和面、揉面、扯面块,另一方面专门到闻名遐迩的铺盖面馆吃一碗面,也是一种享受。人还没有走拢,远远闻到香味,而且门口大大的招牌吸引无数的顾客。卖面食,不仅让夫妻俩养家糊口,还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用当下人的话说,不要小瞧一碗铺盖面,它可以承载一承人的幸福。况且,上至富贵人家,下到贫苦人家都爱面食。而今的我,大有一周不见,仿佛有如隔三秋的感觉。对他人来讲,铺盖面面就是一碗平平淡淡的面食,而我却是一碗有故事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