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组实验课听评课总结

(2012-11-15 23:00:38)
标签:

教育

分类: 计划总结

化学组实验课听评课总结http://s1/mw690/6d04a2bbhce9075ddc960&690

http://s10/mw690/6d04a2bbhce9076293039&690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学的指导思想,化学教学主要要突出以下两点:一是搞好复习课的教学,二是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 1030112九年级化学组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开展了实验课听评课活动。回顾本次的听评课,现总结如下几点:

一、    实验的准备

本次实验的课题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因学校没有专业的实验员与实验教师,因此实验的准备比较困难。但教导处的领导及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对困难,不计辛苦,在繁忙的上课之余,积极地准备实验。韩志友主任虽然担任着六年级的数学课,并负责学校的教导处工作,却在繁忙之中挤时间与徐恒川等老师一起截玻璃管,用酒精喷灯弯制玻璃弯管,在停水停电的情况下韩主任亲自去遥远的地方提水来连接仪器;酒精灯无灯芯,韩主任从自己家里带来纱布,为十几只酒精灯装上了灯芯。实验室里无电动打孔器,韩主任和徐老师不惜力气用原始的老式的打孔器,完成了所有仪器的组装。崔永太老师把自己在寒冷的冬天里从厕所旁用手在脏脏的泥土里挖出的石灰石献给了实验室,李萍老师虽担任着三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工作量比较大,作为一名女教师也挤时间切割蜡烛; 老师年龄较大,身体不是很好,但他毫无怨言地把药品的配置与分配全都默默地在完成了,他与韩主任挑起了实验准备的大部分看似简单、做起来却繁琐而细致的大大小小的准备工作。

二、    教学过程

        所有授课教师都能认真准备,都能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每位教师的实验设计都比较科学、完整,实验内容及方案也比较切合实际;所有教师都特别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基本实验素质的培养和指导。在授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第一个讲课的是崔永太老师。崔老师授课的最大优点是:对教材中的部分步骤“大胆创新”,方法借鉴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并且边讲授边演示并让学生紧随其后做,这样学生会心中有数,该做什么、怎么做,不至于盲目地乱摸乱动。李萍老师的授课也比较有特色。李老师是详细介绍了整个实验过程,但一点演示也没做,而是大胆地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内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动手尝试的时间充足、遇到问题能组内讨论分析并寻找解决的方案;虽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仪器有破损,但这主要是因为仪器不配套,因为铁架台的铁夹根本夹不住圆底烧瓶颈,让学生一边手扶烧瓶一边实验所致。最后一个授课的是徐恒川老师。徐老师的课充分体现出了老教师的优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严谨,特别是强调了废液及仪器的清洗与整理环节,所以实验结束后桌面、地面、水槽保持清洁,火柴梗、废纸学生没有乱仍。

    每一位授课老师让学生动手实验时,所有听课教师都被学生们专注地动手实验所吸引,都不自主的融进了实验之中,为学生指导,与学生一起分享实验的过程。

化学实验课的听评课活动虽然结束了,可想想实验的准备工作,应该说整个过程是艰辛的,可看到学生实验时的兴分、动手时的喜悦,看到现象时的惊喜以及寻求解决方案时求知若渴的企盼,每一位教师的的劳累就被神奇地溶解了。

         在整个实验课听评课过程中,我看到了化学组教师们的团结合作,看到了教导处领导的身先士卒,看到了学校领导的关怀,因此我相信通过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化学实验课肯定会越上越好。      

 

 

            20121115http://s11/mw690/6d04a2bbhce90768bb34a&690

 

 

 http://s16/mw690/6d04a2bbhce9074b07eff&690

 

 http://s8/mw690/6d04a2bbhce90749cf667&690

 

 

 http://s10/mw690/6d04a2bbhce925c5fdb29&690

http://s10/mw690/6d04a2bbhce9074fdb639&690 http://s5/mw690/6d04a2bbhce90721bb88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