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津实验
(2011-03-28 18:20:14)
标签:
杂谈 |
摘要
关键词:迷津
1. 引言
迷津是研究学习和学习能力等问题所使用的一种心理实验工具。一般由通路、转折、支路和盲路组成,从起点到达目的地通常只有一条通路,要求被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错误到达目的地。用于测试动物的迷津主要有胡同式和天桥式两种类型。用于人类被试的迷津主要有复合的T形迷津 、手指迷津和纸笔式迷津3种类型 。无论哪种迷津都具有一系列的选择点 ,在每个点上有两个或多个供选择的可能.其中一个是正途 ,其余的是盲路。选择正途,避开盲路,即可顺利到达终点。
“试误说”,全称尝试与错误说,即指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该学说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他做的两个著名的动物迷津实验都是强有力的论证。
本次实验目的在于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2. 方法
2.1 被试:三名温州大学女大学生,年龄为22岁、22岁、23岁,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
2.3 实验步骤:
2.3.1
2.3.2
2.3.3
2.3.4
3. 结果
表1
|
练习总用时(s) |
练习总错误次数(次) |
每遍平均用时(s) |
优势手 |
1461.594 |
150 |
132.872 |
非优势手 |
1076.347 |
92 |
97.849 |
图略
4. 讨论
4.1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练习,优势手和非优势手的时间缩短,同时错误数也在缩短,可见练习能增加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开始,被试的成绩不如意,且前面几次成绩的提高,较快,较明显。被试练习的进程是不均匀的,练习效果呈波浪式的,有时上升,有时下降,优势手和非优势手的练习效果呈上升趋势但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到最后都在某一范围内徘徊,可能与被试自身局限特性有关。
4.2 从实验结果中可看出右手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高于左手的平均操作时间。同时,右手的总错误数也高于左手的错误数。被试以右手为优势手,在实验中,镜中的图像与实际图像的空间位置相反,由于右手的习惯性造成其实验所用时间长,错误多。而左手并非优势手,在画图时固所受影响小,且被试先以右手实验,再左手,右手通过多次练习对左手产生影响,使得被试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右手的学习经验。镜中图像与实际的图像空间位置相反,造成视觉控制作用的减弱与运动觉控制作用的增强,同时,左手的习惯性低不会影响左手运动觉的发挥,所以右手的练习对左手产生了正迁移作用。
5. 结论:通过镜面实验了解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在镜面实验中,被试的动作练习易受眼手协调性的影响,右手的练习对左手有正迁移作用。
6. 参考文献:[1]《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书》,天津师大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