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上学记 (教育杂记)
王文跃
大孙子笑萱三周七个月,恰是入学前小班的年龄,早在暑假期间我们就慢慢渗透,鼓励他背起书包到学校。
也许小家伙被我们的描述所诱惑,也许他有自己梦想,反正答应的很爽快,也极为高兴。
学前班和小学连体,小学教室在前排,幼儿教室安排在后边,于是,我去上班也就把他带到了学校。第一天我把他送到班级,看着他坐在学前老师给安排的座位上,便和他挥手再见,小东西笑眯眯地目送我出了门。我感觉孙子无论是表达还是自理能力都比一般的孩子超前,所以整个半天没有再理他,只是放学的时候,我特意隔着玻璃看看他的表现: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站队,他则背着书包一溜烟地跑出后院。
“为什么你不站队?”我很担心由于我的存在滋生他的优越感,便问。
他颇为认真地回答:“我很想你,就快着跑过来。”
这算是个理由,但我还是嘱咐他以后一定要站队,小家伙点点头。
下午第一个课间,我刚从教室里出来,他就出现在我眼前,我问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他回答想听我讲故事,一个故事讲完了,他粘着不走,两个故事讲完了,他还是不肯回到他们的活动区,直到上课铃响起,他才十分不情愿地和我告别。
第二天上午,我再送他到班级的时候,他拉着我说:”爷爷,你陪我一会。“我说只一会,爷爷要去给大哥哥大姐姐上课,他应了,但我看出他有些不高兴。这时,整个班级被哭声充斥着,我为孩子的哭感到痛心。下午,我到微机室查资料,拐过墙角,看见他独自一人在大杨树下发呆,便问为什么跑出来,小东西低着头不回答,样子很委屈,我废了很多口舌,才把他哄走。
第三天一起床,他就和我们谈判,“不去上学了,行吗?”他妈妈第一个坚决否定:“不行。”小家伙便用罢餐抗争。孩子不吃饭爷爷奶奶心疼,哄着喂着,小家伙勉强给了点面子,但还是坚持不去上学。看看钟点,该是给学生们指导晨读的时间了,我便丢了他,一个人赶到学校。
不料我刚到学校不久,儿子和儿媳就把嚎啕大哭的他塞进了教室,我有点不高兴,为什么不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呢?小东西犯了脾气,死活不肯在教室待,只要学前老师一撒手,他就拼命往家跑,他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追,我佩服学前老师的耐心和责任感,也深为孙子给教师带来的劳碌惭愧。
连续两天强把孩子送进学校,还是学生前面跑,教师后面追,小东西一改往日的乖巧开始软硬不吃。面对现状,我主张循序渐进慢慢诱导,儿子和儿媳坚持强势改变孩子的任性,甚至拳脚相加。重压之下,孩子的性情开始变化,第一反应是不愿意和家人交流,常常闷在墙根下胡乱在地上乱画,第二,不爱吃饭,在他的观念里,吃罢饭就意味着又要上学,第三,暴力于他的小弟弟,动辄就把小家伙打得哇哇大哭,第四,惯用一句让人听了不得不思索的话——“全家人都欺负我”。我强烈地感到孩子开始出现了心理畸形,于是主动直面两代人对教育的分歧,决定用教育遵循原则重启孩子的心灵,但当一位从事教育的爷爷的责任。
“萱萱,今天跟着爷爷去上学,爷爷不把你送学前班,让你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做游戏。”
孙子疑惑,抬头看我一眼又把头埋在胸前。
“击掌为誓!”我要让他看到我的诚意。
不可食言,我真把孙子带进了教室,一是让他感受教育的气氛,二是让他获得更多的欢乐,当然,为了迷住小家伙我对教学进行了调整,力求用活泼的气氛感染他。两天后,在晚饭桌上,小家伙说了一句令全家匪夷所思的话:“我特别不适应那个环境。”
我明白了孩子的逃避不是厌恶管束,而是所处环境。但是,教育环境不是任人改变的,人必须学着适应。那么,学前的教育环境缺陷在哪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儿童多,五十几个不太懂事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再加上一部分孩子家长,其嘈杂显而易见,另外,吸引孩子的玩具少,学校里的玩具大多家庭都有,没有新奇感,从而选择逃避。当然这只个猜想,孙子的不适应我还要慢慢探询。
有一天,在我和他一起进教室的时候,我半真半假地说:“萱萱,爷爷该送你到学前小班了。”
他仰着头看了我一会,说:“爷爷,我真不适合那个环境。”
“到底不适合什么?”我抚摸着他的头问。
“小朋友们总哭,一哭我就烦。”
哦,豁然开朗。我们的家庭语无高声,在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不能很快融入一个杂乱的集体。
我仍然是这句话——环境不容易改变,改变的必须是人;仍然坚持循序渐进;仍然坚持快乐是孩子所属。
我的努力见了成效,他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爱说爱笑,一件事问到底;把他的插片玩具组装的千姿百态。三周以后,我利用课间或自习的时候诳以给小朋友们去上课,慢慢把他带到学前班,以让他逐渐适应这里的气氛。这时,其他小朋友也彼此熟悉了,也逐步认同了这里的环境,家长不再久留教室,孩子的哭声明显减少了。
有一天从学前教室走出来,我问他:“小朋友们还哭吗?”
他回答:“只有一个。”
看来,他真的对哭声很敏感。
“一个哭声还能影响你吗?爷爷告诉你,跟着爷爷快乐很少,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快乐很多,你不想去试试吗?”
“可以。”他答应的很爽快。
就这样,孙子跟着我出出进进一个多月才重新快乐地走进学前班。
假如我不从事教育,假如还继续按大人的意愿进行管教,孩子的童年会快乐吗?我在这里提醒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太明智理论,快乐是人生健康的基础,孩子能在愉悦的环境里成长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切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能揠苗助长,断裂式的管教有损孩子的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