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世龙年话立春

(2012-02-03 12:57:23)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盛世龙年话立春

王文跃

 

  

民间艺人陈耀剪纸“祥龙献瑞”

 

   幸福的生活迷乱了我,竟不知初一十五,昨天忽见那盆被封在天井里享受暖阳的迎春花黄满枝头,才猛然想起立春就在眼前。

   立春,乡村人向来叫打春,打春虽然不算是什么节日,可在农村也有诸多讲究,比如,打春前一定要淘瓮(清刷水缸),孩子一定要推头(理发),一定要把用剪刀剪出的红葫芦缝在孩子的衣服上,一定要把好看的带有葫芦的红窗花贴在门上或窗户上……打春这天,要烙几张千层饼,就着新生的绿豆芽咯嘣蹦吃个饱,打春的时辰不要睡在床上,即使在深夜,即使病老在床,哪怕有一点办法也要下得炕来……小时候我常想,为什么打春比过年的讲究还多?为什么打春非要佩戴红葫芦?渐渐的我明白了,打春是一年真正的开端,农家人想用一种新气象迎接新的一年;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百姓祈盼新年福禄双至,“葫芦正,不生病;葫芦歪,不生灾。”这是农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冀。

   “生菜乍桃易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宋代女诗人朱淑贞这样描述立春胜景。我也是背着葫芦长大的人,看惯了罗幡旋剪,母亲的一双巧手,剪出葫芦闹春,贴在窗户上、门楣中,给简陋的房舍平添了许多生机。许多年我特别想老窗上的红葫芦,虽然母亲去世后,我也能剪出许多花色,但毕竟找不到母亲曾经的韵意,老人家对孩子们的祝福尽在其中啊!今天,一出门,迎面跑过来一个孩子,肩头张扬的红葫芦湿润了我的眼睛,那肯定是母亲给缝上去的,哦!人活到多大也是母亲的孩子,真想让母亲再剪一回红葫芦。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花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着府尹鞭春牛。”古诗中生动地再现了立春时节的欢乐景象,鞭春牛,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农家人切切实实的生活。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蜗居了一冬的农家人,盼的是春风刮起,在绿茵茵的大地上,舞动他们勤劳的腰肢,他们趁着春光精心数算着一年的生活,春种秋收,有什么比劳动更能彰显生命活力?父亲在时,每当立春这天都要燃烧苇子给家里养的枣红马熬一锅饭汤,再把犁、楼、杆子、套一一收拾利索,为的是春耕时不误农时,而今,父亲已在天国,枣红马也变为了拖拉机,可打春依旧,我还要趁着春光好上路。

    春节前,我正对着镜子刮胡子,妻子在集市上买回一副新枕套,对我说:“换新的吧,快三十年了……”我放眼望去,才真正感到斑驳的旧枕套有些寒酸,那是妻子的嫁妆,是她一针一线绣就的——并蒂莲儿睡鸳鸯,岁月把昔日的艳丽色彩涤白了,只剩下朴素的晕痕。颓唐的枕头,满头的华发,让我有一丝伤感,于是吟道:红烛有心泪流干,岁月无情催华年,鸳鸯枕上荷花落,一袭秋风梦更寒。现在,在立春的前一天,再想此令,真是不该,人活得是一种精神,假如颓败,青春便老;假如奋发,耄耋犹童。更何况我们现在的生活正逢“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珍惜吧,今朝今春!

    写到这,顿感到今春不老,倍希望沐浴在暖阳中,播下期冀的种子,流汗水耕耘,笑眉头收获。呀!龙年遇盛世,怎能不祝愿:国顺民顺天下顺,家兴业兴万事兴。


金黄色的迎春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豆
后一篇:友谊链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