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辫子

(2011-08-16 19:53:37)
分类: 散文

最后的辫子

王文跃

 

红网记者看山东:省会济南散发迷人魅力(组图)

 

    秋爷是本族的一个长辈,在众多的长辈中,对秋叶之所以印象深刻,不仅仅是秋爷的巧手,更重要的是秋爷盘在头顶的大辫子。

   印象中的秋爷喜欢穿青色长袍,腰束蓝布搭补,足登厚底圆口云纹布鞋,一条花白的大辫子缠在头顶;秋爷不吸烟,但口中总不停地咀嚼着,据知情人透露那是在咀嚼生蓖麻。那时我只有六七岁光景,秋爷已是耄耋之年,无知且任性的孩子们,喜欢跟在秋爷的后面,仰着头看那绝对另类的大辫子。秋爷耳不聋背不驼,自知有淘气的娃娃跟在后面,便放慢脚步踱到树荫里,把随手带着的蒲团放在树下,撩起长袍的后下摆掖在腰间,然后缓缓坐下。孩子们不敢近前,秋爷便让孩子们采得柳条或席篾,不大一会,一个精巧的手编玩具就会送到孩子们的手中。就是这样,秋爷也不让孩子们靠近,大人们说秋爷不仅有洁癖,更怕别人弄乱他的辫发。

  至于秋爷的长辫子怎样被保留下来,有不同的版本,一则说:要是有人剪了他的辫子他则割去头颅,一条辫子玩出人命,人们自不强求;一则说:秋爷生性忠厚,为人和善,且手头灵巧,有众多乡民相求与他,即使政治风暴多么汹涌,领导者也会网开一面。不管怎么说,秋爷的辫子是留了下来,而且是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不管怎么说,秋爷固爱他的一头长发,也固留着传统。

  固留着传统,这是悲哀还是欢喜?是应该鞭挞还是歌颂?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你说鞭挞吧,他让我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能看到晚清或民国时期的遗物;你说歌颂吧,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还有复古的遗恨。固留着传统,秋爷把一条可有可无的辫子留到老去,固留着传统,秋爷未能把自己的绝技传给后人。

  秋爷的手工绝技有许多,最出色的是“送饭风筝”和“双层鸟笼”。听父辈人讲,秋爷的风筝天下一绝,把一个风筝送上天后,再在线的底端加一个形同小蓝的器物,这器物会借着风势顺着线向上爬,而且越来越快,等触及风筝,机关打开,变成一小风筝,于是大风筝携小风筝天空竟美,好比女儿去给母亲送饭,送饭风筝因此得名。双层鸟笼更是一绝,用料就是秫秸葶杆,里边一层用席篾编就,外面一层用葶杆揷成,里层软绵是卧室,外层宽敞是厅堂,卧室镶花镂叶,厅堂起嵴翘檐。然而这一切只能听他人描述,但从描述中我们就能感知秋爷功夫了得。

  在我们家曾保留着秋爷编织的一个柳条挎篮,是秋爷的遗作,那一年秋爷感知大限将至,便命家人采来柳条,去皮晾干,龙璜熏白,静坐下来,为族人、知己编制最后的留念。挎篮通体洁白,椭圆状,敞底反沿,双层花边,是绝佳的工艺品。只可惜这件器物在父母去世后被一个喜欢它的表叔带走。秋爷的作品也只能留在传说中或记忆里了。

   秋爷,假如你把珍爱辫子的情感,分享给你的绝技,再传给后人,那么,今天我们怀念你,就不再那么空洞了;秋爷,辫子对你也许很重要,但你的绝技对社会很重要。辫子剪了可以再续起来,绝技丢了——唉!一个敢于把生蓖麻咬在嘴里咀嚼的人,决不是等闲之人!秋爷的辫子也许是清王朝遗留下来的最后的辫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