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秦州首届“李广杯”国际射箭赛】李广:他演绎出人们一生的苍凉

标签:
体育 |
分类: 新闻报道 |
关于李广的传说,在古诗里有太多: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唐 卢纶《塞下曲》)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
最令人感慨,莫过于那句著名的“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唐王勃《滕王阁序)
《史记·李将军列传》写得荡气回肠。写尽了李广一生的奋斗与功绩,更写出了其一生的苍凉与“意难平”。
读罢掩卷,我却觉得,李广一生的境遇,很像我们奋斗的人生。
(一) 青年名扬天下 气吞万里如虎
人来世上一遭,总是想得到认可。这一生若无特别的遭遇,任谁也是想要在主流社
会中得到认可。像李广这样的武将,自是要在杀场上建功立业。
据《史记》载,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关于李广的射艺之精,更有许多传说:如文章开头写到的“将军夜引弓。”如任右北平郡太守时,有一次亲身射虎,结果虎跳起来将他抓伤,但李广最终还是将虎射死了。
李广任陇西都尉、上谷太守、上郡太守时,屡次和匈奴兵正面交锋,以力战为名。汉文帝曾经评价他说: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有如此大的能耐,连皇帝都感叹他生不逢时,认为假如是生在刘邦建汉的时候,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
请注意,当时是汉文帝时期,尚是李广的青年时期。及至后来,经历景帝、武帝,李广也算是三朝老臣了,却屡屡不得封侯,一生“意难平”。
也曾少年得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快意人生,莫过于此。
可人生总不会按照我们规划的来。《大话西游》说,我们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人这一生跌荡起伏,初时路走顺了,未必可以顺一生。
文帝、景帝时期,汉对匈奴以和亲为主。武将对匈奴的作用,非为进攻而为防范。李广虽在防范匈奴的过程中扬名天下,却很难说有真正的战功。
当他终于等到机会,等到汉武帝时期的全面对匈奴开战,却已然不是命运的宠儿。
(二)三次作战无功 心愿未成自杀
李广一生,四次得到机会出征匈奴。
第一次,是元光6年(前129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结果李广全军覆没,逃了回来。《史记》中,详述了李广此次逃回来的经过。
单于素闻李广大名,要求生擒。当时李广受伤,匈奴兵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去,把少年推下马,夺了他的弓,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
回朝之后,李广被判死刑,后来交了赎金,废为庶人。
第二次,元朔6年(前123),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汉朝封侯制度,以杀敌数为标准。即便是在战斗中牵制了敌方让军队整体胜利,也无法封侯。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四万大军包围了李广的四千人,张骞的部队迟迟没有到位。面对险境,李广毫无畏惧,沉着应战。后来张骞的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是几乎全军覆没。
三次战役,两次遭遇匈奴重兵,一次无功。
李广渐渐年事已高。然而壮志未灭,最终还有一个念头:死也战死杀场。
就是在这样的意念支撑下,李广迎来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战机:
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虽有心战死杀场,然而此时已遭人嫌弃了。
汉武帝不但以为其老,恐怕也以为其“不吉利”。所以暗中嘱咐卫青,可以带李广上战场,却不要用他。
李广的命运,在“天子以为老”时,其实就已注定。只是他自己不明白。
战斗中,卫青自带精兵出击匈奴,却命李广并入右将军军,从东路绕远包抄。李广对这一安排是强烈抗议的,他说:“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自结发之时便开始与匈奴战斗,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宁愿身先士卒。”然而卫青并没有同意。
李广的愤懑是难以言说的。“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后来,李广的军队迷路,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李广之死,死得悲壮,也死出一种英雄气概。而人们悲痛于英雄末路,又何尝不是感慨命运?
(三)“怀才不遇”是人生常态吗?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太多的诗文在写怀才不遇。“李广难封”算是怀才不遇吗?我却认为,“怀才不遇”或许是人生的常态。
以李广为例。少时名声在外,因而自负难免。《史记》以他人的视角,写出了李广在治军方面的不少问题:
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因为自恃有才,不惧与匈奴作战。多少有点“匹夫之勇”。果然,当时有个宦官被匈奴人所伤,李广二话不说就带兵去追。追到是射雕者。追过去之后,不幸中了对方埋伏。虽然李广后来以“空城计”脱身,但仔细想想,追几个射雕者,又何用当时身为云中太守的李广呢?
武帝时期,长乐卫尉程不识与李广共同出兵匈奴。从程不识的视角,我们看到李广率军的特点:行军列队没有严格的阵列和队势,晚上也不打更自卫……有点自信爆棚啊!
李广很有点像西楚霸王项羽,讲义气,宽待士兵,冲峰在前……可这种义气,有点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自己都被自己的悲壮所感动。然而放到治军,这样便是大忌了。
历史和现实中总有许多身居高位的人,看上去平常无奇。而那些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的人,却常常那么不得志。我总觉得,“怀才不遇”是人生常态,因为自恃才华,便不太会考虑他人感受;因为自恃才华,便不愿甚至不屑于去妥协;因为自恃才华,个人英雄主义常常占了上风。而那些身无所长的人,因为自知“短板”所在,小心翼翼,上下讨好,倒也可以混来看似不错的人生。
李广的悲剧,或许也在于此。
(四) 有些悔刹那便是一生
《史记·李将军列传》还有宿命般的故事,令人唏嘘。
到了元狩二年,曾经在文帝时代和李广地位差不多的李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当年曾在李广军中的,或者资历远比他浅的,有许多都经封侯了。李广也是意难平,便和星象家王朔私下说:“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古语有云:“杀降不详”。在中国古代,杀降的将军大都结局悲惨。李广一生行事磊落,礼下士兵,军中粮草告急时,绝不先于士兵喝一口水、吃一口粮。然而即使如此,还是难以逃过“不详”。
人生中有些错误,决定只是瞬间。然而这些决定造成的悔恨,刹那便成一生。
我想,李将军之为人追忆,令人唏嘘,恐怕更大程度上要在于,他虽为征战杀场的将军,但他这一生的苍凉,这一生犯过的错,正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吧?何况我们内心也都有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