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小曲,甘肃省传统民间文艺的一个品种,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演唱具有人文情节的剧目(折子或段子)为主,配以文、武、器乐组合而成的完整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曲目里反映了汉、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情节,基本曲调为九宫十八调,还渗入一些佛、道、音乐曲调,其曲调反映着淳朴的乡音乡情,曲调悠扬、优美柔和,流传下来的曲目约有七八十首(折、段),其中包含部分民歌,也保留一些社火曲儿,但主要演唱的以秦州小曲为主,它以历史故事、忠孝节义、婚姻爱情、尊老爱幼等为情节,以民间民俗实物做道具,地方方言道白,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
秦州小曲演唱时,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和弦乐,俗称文、武场面,文场面弦乐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也有配以洋琴的弦乐以曲调为据,武场面以打击乐为主,早先使用四片瓦,后来常用干鼓、红鼓(抬鼓)、梆子、大钹、喜锣、钐子、碰铃、大锣、唢呐等。文武场面配合默契,形成优美动听的伴奏器乐。
为了使秦州小曲得以传承发展,2005年,秦州区贾家寺村经报请天水市民政局同意,成立了天水市秦州小曲原生态传承保护协会,把小曲传承与发展作为长远目标,传承的主要范围放在农村,传承对象针对农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他们始终注重并坚持小曲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体现生活情趣和乡土风味,力争为广大农民朋友所喜闻乐见。到2011年已有会员40多名,均来自该村及邻村,平均年龄35岁。协会还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由村委会提供,定期开展活动,平均年演出20场。他们不光逢年过节在该村演唱,而且到邻村及周边乡镇进行演出,还参加市、区的有关大型活动,如每年节会期间的民间民俗表演等,观众累计达10多万人次,其表演曾被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陕西卫视、甘肃卫视作过专题报道。
协会在进行表演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小曲的传承与发展,他们不但给小曲爱好者传唱,而且给邻村甚至更远乡镇的小曲爱好者免费传唱,到2011年已传授100多人,壮大了小曲队伍。传承人李亮亮还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给村内的娃娃们传授小曲演唱艺术,到2011年已经有20多人参加,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5岁,有些已经能和大人一起登台演出。
2012年,秦州区依托区文化馆成立了小曲艺术团,该团分别在玉泉镇、皂郊镇、石马坪街道、天水郡街道设立了四个民间小曲分团。秦州区编辑整理拍摄了以原生态秦州民间小曲艺术为题材的电影音乐剧《秦州小曲》,是中国国内首部反映天水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电影版音乐剧。《秦州小曲》共由《酸拌汤》、《戏秋千》、《大十盏》等16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串联而成。数百名演职人员全部选用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柳林村的青年男女来饰演,拍摄地点也选在风景如画的小陇山李子园、庙川林区一带。一山一水皆入景,一曲一舞尤生情。《秦州小曲》分上下集,片长3小时17分,中英文幕。由陈桂林担任总导演,赵安生、任永孝联合执导。
2月17日(农历初八),由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村曲艺团和聚萃女子民俗艺术团的演员们来到伏羲庙祭奠伏羲并带来了精彩的小曲表演,我受朋友之邀前去欣赏和拍摄。
注:部分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