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历史,一个悠久的传说
“初一的饺子,初二面,初三的盒子娘家转......”每逢春节,天水农村总要忙着耍社火,让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在浓浓的亲情气氛和歌舞中过年,年也因此有了精神寄托和文化品位。“自己演、看书唱,全村参与”便是秦州区柳林村社火的最大特点。春节期间,记者的脚步迈向乡村,寻找天水好社火,并为大家过年奉献一道亮丽的文化大餐。
社火与秧歌在天水人的分类中不太严格。据说,秧歌源于农耕文明时期,劳动者在生产过程的歌唱和舞蹈;社火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有耍龙灯、耍狮子、高抬、腰鼓、跑驴、竹马灯、大头娃娃,还边歌边舞的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腊花、打虎、火龙等。秧歌题材广泛,有古代神话和传说、有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甚至现代人物等。在没有网络和电视的时代,敲锣鼓,舞龙灯、扭秧歌,跑旱船等,自然是天水城乡在春节时最热闹的文化活动。
《礼记·祭法》中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这是社火最早的文字记载,大意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他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当听到父亲共工把撑天的柱子碰断后天崩地裂、洪水泛滥,闯下大祸,他便把水冲后的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黄帝见他有如此挽救父亲的诚意,便封他为“后土”,让他测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社神也有土地之神等多种说法,但以勾龙历史最早。
其实,社火更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关,人们在身上绘图案或戴上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神奇的力量,五谷丰登,岁岁平安。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才演变为盛大的民俗礼仪活动,并沿袭至今。
从正月初三开始,天水各乡镇和农村便会龙灯舞起来、竹马跑起来、锣鼓敲起来、狮子耍起来、高台走起来、秧歌高跷扭起来、人山人海涌起来。在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和锣鼓唢呐钹铙声中,春节的狂欢便开始了。
李子园,一个古老的名字
娘娘坝镇有个李子园,这个地名的由来,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据说,这里与唐高祖李渊的祖先有关,因是李家的陵园便有了这个流传至今的称谓。
相传,唐高祖李渊之先祖世居当地,他的祖上死后葬于此地,并由其中一位儿子常年住守在这里看守陵墓,故有了李子园的名称。也有人说,该村的名称源于明代的一个故事。当时,李子园上店子一带有成片果园,而最奇特的是,这里所产的李子竟有“红、黄、绿”三种颜色,为天下罕见,所以定名为李子园。
记者在李子园村的河对面留存的唐初贞观年间的普华寺(又名孔雀寺)发现了一块古代石碑,由此,这个名称出自唐代的可能性更大些。据说,这里曾经出土过唐代的兵器、还有明清石碑、晚清的木雕对联等。既然这里的村庄对一个名称都有如此详细的考证,自然民间文化特别是社火秧歌也是兴旺发达。
柳浪闻春,一个村庄的社火
今天的李子园行政村由柳林村等几个自然村庄组成,这里还传说是历史古驿道,因此,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便留下了诸如小调、秧歌、山歌、号子等一大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之际,记者来到柳林村时,30多位妇女正在浓妆艳抹地画脸,他们要去观看由自己演出的电影《秦州小曲》。而在电影演出之前,她们还要表演一场欢快的秧歌,庆祝她们的秧歌第一次拍成电影。其实,这也是天水秧歌第一次由民间拍摄成电影播放。
村民刘文锦和翁兴全介绍,当地演唱的秧歌主要有小调《四季行兵》,它反映了清代康熙年间陇右平叛战争,带给当地群众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定的愿望。而山歌《十八条骡子下汉中》是围绕着古代当地走川陕的马帮生活,反映出古驿道东进西出,流通繁忙的历史画面。戏曲目《大保媒》、《小牧牛》、《下四川》等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他们的秧歌演唱中,不但有眉户调、碗碗腔、道情、花儿,甚至还吸收了佛、道教音乐元素,与当地民歌音韵有机结合后,演唱风格多样,有曲调优雅、情感真挚、乡土味浓、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特点。
该村赵安生介绍,李子园柳林村社火秧歌的题材特点在于,一是与人们的劳动生产紧密相关,如《割麦》、《转娘家》等;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大保媒》、《卖棉花》等;三是与爱情有关,如《小牧牛》、《下四川》等;四是教育启发人们积德行善,如《劝人心》、《十杯酒》等;五是历史故事,如《大十盏》、《四季行兵》等。音乐特点为,一是揉入眉户调、碗碗腔等曲调;二是吸纳佛教、道教音乐元素,如《大十盏》等;三是吸收陇东、关中道情音乐元素,如《大保媒》、《下四川》等;四是吸收洮岷花儿音乐元素,如《十八条骡子下汉中》等。在表演形式方面有齐唱、独唱、男女声二重唱、对唱、场外伴唱等。歌唱形式有歌伴舞、戏剧式丑角的数板、舞台形象化布置、表现人物及故事的道白、民乐伴奏等。
秦州小曲 一部原生态的曲艺电影
柳林村秧歌拍成电影时,才起名为《秦州小曲》,春节前首映时,不但参加演出的妇女们浓装登场,还有附近的上千名村民,前来观看。
这是由柳林村的村民率先集资并参与演出,然后拍摄的音乐电影剧,虽然首映当晚天气寒冷,但村民们的秧歌声与欢快的笑声、掌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让人看到了社火文化在这里的魄力。
电影《秦州小曲》共由《酸拌汤》、《绣荷包》、《戏秋千》、《大十盏》、《十杯酒》等16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演唱故事串联而成,全片三个多小时,由近百名娘娘镇李子园柳林村的青年男女来饰演,在当地拍摄。一山一水皆入景,一曲一舞尤生情,该音乐剧展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美好憧憬。演员们用自己的歌声和舞姿再现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凸显了传统与时尚的魅力,赞美了殷实富足的生活。而当地秧歌从筹备到演出民,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春节里,多数农村耍社火、扭秧歌,而柳林村则赶在春节前把秧歌搬上了屏幕,无疑让在黄土地上劳动的村民更多了一些自豪和牵挂,也让天水社火多了一种传播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