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利的感触
(2017-05-31 17:20:14)
标签:
报告比赛数学 |
分类: 留学英国 |
今天看到儿子的学期报告,让我想起之前谈到的数学演讲比赛。
春假回来的时候,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儿子提及他的数学演讲,就是关于纳什均衡点的报告。
记得那时候他是首轮胜出,进入下一轮。后来,第二轮也胜出,进入最后的五人名单。
这个时候,他的tutor阿先生开始辅导他,因为最后只有冠军一个,也就是说,阿先生希望帮助他赢得最后的比赛。阿先生指导他修改PPT,估计也有关于报告的部分吧。
可是,后来,儿子没有拿到那个奖。
当天(5月4号)比赛结束之后(北京时间凌晨3点),儿子在微信上留言:presentation比赛输了,拿第二,第一真的一般,我觉得没我的好,但是,那个女生比我小两级,所以可能给分比较高。
儿子留言从来都是这样简洁的风格,不过,还是可以看出来:首先,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卯足了劲要拿第一的,结果拿了第二,那就叫“输了”,其次,对结果是不满的,认为拿第一的不是凭本事,而是凭年龄。
后来,跟儿子聊天,儿子真的认为那个拿第一不应该,他认为他就是最好的,其次,即使不是他拿第一,应该是另外一个同学拿第一,那个同学讲得也非常好。
我安慰儿子:首先,拿第二也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以他一个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身份,能拿演讲的第二实属不易;其次,这一段时间,他的风头太劲了,什么奖都给他也不合适;第三,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老师们也不见得都喜欢他的风格,这是评委们的意见,不是他的评判可以定的,他能拿第二说明很可能也有评委认为他是最好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拿第一的也是个中国孩子,看来,这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真不是盖的。
今天看到学校的报告里面,有两处提到这件事情。首先是,数学老师说,他关于“纳什均衡点”的讲座获得了应有的高度评价。最后的宿管老师报告说:Isaac对于他在数学演讲比赛的结果感到失望,实际上,他的这个演讲获得了高度表扬,学会接受一个人不会总是胜利者是重要的,而且,很可能会激发更大的决心。英国学校的宿管老师都是情商很高的人,他们中往往会产生校级领导,这个评论也是非常中肯的。
不久前,儿子提到另外一件事情。
他们学校有些科学讲座或者活动之类的,要选择主持人,数学和科学的主持人都没有他。
他同时揣测他们的某些学科负责人并不喜欢他。
当儿子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儿子的失望。
我劝儿子,主持人不一定是竞赛获奖者,当然,就我来说,我认为儿子完全有能力胜任这样的角色,但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了解他,尤其是那些不教他课的学科负责人,不会知道他的社交能力也是不一般的。所以,如果你希望得到这样的机会,平时就要跟这些老师多沟通交流。
儿子说:我才不想去取悦他们呢。
我说:OK,这个观点我同意,没有必要取悦他们(尤其一个人年少的时候,该有的骨气和傲气一定要有),然后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既然没花时间和精力去取悦他们,就得承受后果,要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不做主持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将来会有更重要的场合需要你去主持!实际上,社会上很多世俗的成功者都是要取悦上级的,他们付出了很多。
同时,劝了儿子一句,不要随便消极地去揣测别人对你的态度,尤其是某种意义上的上级的态度。如果真的不知道实情,最好不要去揣测,实在要揣测,积极地揣测,不要徒然增加自己的不愉快。
学校报告里面,化学老师说,他的成绩很不错,但是,与他的化学奥赛成绩比起来,他应该有更好的成绩。
也想起儿子曾经抱怨,化学老师不喜欢他,说他问问题是刁难她。我想,一方面儿子喜欢解答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确实也有点出老师的洋相,老师水平不够的话就会很没有面子。
劝慰儿子,不能因为老师废了一门课,那样受损的只是他自己,完全不划算,以他的能力,就是自学也能把化学学好,一定要淡定并且冷静,不能意气用事,成绩是自己的。
好在过了那天,儿子的情绪缓过劲儿来了,还不错。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弱势群体,会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顺便提到,他们学年结束,评定学科奖(一个学科一人,一个奖有20镑奖金,是购书券,儿子很高兴),数学和物理都是儿子的,化学并没有给儿子,也没有给他之后那个原来牛哄哄的、与儿子一起获得奥赛金牌的同一个宿舍楼的韩国孩子,不知道给了一个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孩子,可见,化学老师的评判不是以奥赛为标准的。
这么多不顺心,要领悟到的是,你的标准不是世界的标准,当世界的标准不符合你的标准的时候,要能坦然接受,要能高兴地跨过去,这才是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