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莎剧
(2013-11-21 16:00:14)
标签:
戏剧麦克白英国莎士比亚经典 |
分类: 初中二年级 |
早些日子,朋友说,有莎士比亚的话剧“麦克白”,看不看?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看啊。
她又问:你一个人看?
我说:不,带儿子一起看。
我对于莎剧的记忆已经很模糊很模糊了。
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剧场看过一次录制的喜剧,应该是“第十二夜”。
也是大学,暑假的时候,抱着莎士比亚的喜剧看,还有十四行诗。
其实并没有觉得多么有趣,只是作为听话的孩子,读经典是必须的。
但想起这些,也并没有什么后悔或者不愉快。
青春就是那个样子,看些似懂非懂的书,做些懵懵懂懂的事。
再过些日子,朋友告诉我,要买票了。
我问,谁演的?
她说,英国的TNT剧团。
我瞬时傻眼了,那不是英文吗?
朋友说:是,英文。
莎剧,英文,谁能听得懂?
想着为了儿子,听不懂也得去看看。
儿子说,英文的,我不去,肯定听不懂。
还真是勉为其难,儿子不喜欢这些文艺范儿的东西,那年在大剧院看濮存昕演的“李白”,人家半途就睡着了。
又想,英文的剧,没看过,看看西洋景儿也是好的。
为了不至于太痴呆,前一天赶紧地买了本中文的《麦克白》,朱生豪的译本,当然是京东,当天到货。
多年前的阅读已经无影无踪,这再读,就发现,中文的译本真是不错,诗一样的台词。
推荐给儿子看,儿子看了第一页就看不下去了。
我只好给剧透。
周二的晚上,母子两个去人大的如论讲堂看戏。
一进去就看见有中文字幕,两个人都高兴坏了,而且,而且,那中文就是朱生豪的译本。
问题在于,那译本与原文真没什么关系,基本上自说自话,对于听懂对白完全没有帮助。
这大概是意译的缺点?翻译者炫的是自己的文字,不是原作者的语言。
还好,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从头看到尾,没有睡着。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麦克白,而是中间一段搞笑的表演,就发现,我们都是严肃不起来的人。
之后就琢磨,这样的戏剧将来还会有市场吗?
比起电影和音乐会,戏剧显得很简陋,有点音乐,但很薄,布景极其简单,比起现在大片里面美轮美奂的图片差得太远,就连演员的声音也是单调的,不用麦克,我们坐在第三排都听不大清。
戏剧的思想,现在看起来,也过于朴素。
经典或许不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