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梦想
(2013-02-18 19:12:54)
标签:
isaacdai走出非洲香奈儿网络杂谈 |
今天,看完了小说《走出非洲》。
动机完全源于电影,那部美轮美奂的电影,辽阔的非洲草原,斯特里普的优雅的丰度,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
想着,小说应该比故事更动人,更细致。
比如,昨天陪儿子看电影“纳尼亚传奇”的第一部,觉得比原著差得太多,原著里面有好多可爱的细节。
没想到,《走出非洲》的小说比电影差得太多。
虽然不能说小说就是差的,但,最起码的,小说里面没有呈现出女主角的优美,与爱情故事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说得更准确一点,原著就不是小说,只是一本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文字还算不错,但肯定不是一流的,生活倒是充满了情趣,但,在我眼里,也看到主人公无比的优越感,大概这是所有殖民者都会拥有的优越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来没有殖民者的经历,只有自己国家被殖民的历史,心里有的,更多是反感。
不得不佩服的是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再一次验证,三流的小说,一流的电影,一流的小说,三流的电影。
在读的香奈儿的传记,题目是《与敌人共眠》。
书本涉及最多的,是香奈儿与上层社会的交往。尤其,她作为纳粹的谍报人员,在二战之后,本应作为战俘受到审判的,结果,因为丘吉尔出面保她,就逃过了一劫。丘吉尔为什么保她?答案很简单,食色性也。又想到,其实,作为草民,无论在天朝还是在洋人那里,都是没有什么权利可言的,尤其逢着大事的时候,权利高高在上。
原来也看过电影,“香奈儿的一生”,当时也是非常喜欢,喜欢香奈儿的优雅、时尚以及智慧。
待到看书,印象就有了很大的改观,明白,电影是对人物进行了大大的美化的,一如“美丽的心灵”(实际应该是“美丽的头脑”)对纳什的美化。
可是,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客观地面对现实呢?当然是因为现实不完美。
就是平常的生活,不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呆在网上或者游戏中而不是实在的生活中吗?
比如,LG,在家里,一定是拿着手机或者计算机,在网上看,无穷无尽,不知道看的是什么,但一定与身边的生活和人无关;或者,就是游戏;而家人,是被剪辑掉的部分。
比如,儿子,只要家长允许,绝对是上网或者电子游戏。
比如,我自己,更多的时候,也是原意上网溜达或者写个博客。
虽然三个人都是上网,但关心的话题完全不一样,结果就是,三个人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循环往复,似乎离现实、离身边的生活越来越远。
如果,我不写博,如果,儿子和LG不上网,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享受生活?我们是不是会把现实的生活过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