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2.9.4---仁华注销了

标签:
转载 |
纪念仁华!
原文地址:2012.9.4---仁华注销了作者:乖妈
昨天最大的新闻就是仁华注销了,群里的家长在晨报发现了这个声明,然后很多群里立刻炸了锅。最近一段时间,CCTV对奥数做了很多报道,教委也规定禁止奥数和升学挂钩。
听说以前也有很多次说要取消奥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本以为这次也差不多,没想到这次动静那么多,那么多年的仁华竟然要没有了。
小乖前段时间还说,这次的仁华考试,他觉得自己能考到1班,说不定能到前10,没想到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验证了。早上和小乖说仁华可能没有的时候,小家伙还伤心得哭了。我也觉得很遗憾,在仁华里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慢慢有了计划和目标,没想到变化那么突然。
不过不管政策怎么变,我们还是按自己的安排继续下去,集训队如果还有就继续上,没有了就自己看,保持兴趣,相信知识对自己总是有用的。
2012年9月3日《北京晨报》B06版:
注销声明
北京市仁华学校(注册号:事证第211010800252)现拟向登记机关申请法人注销登记,特此公告。
![[转载]2012.9.4---仁华注销了 [转载]2012.9.4---仁华注销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百度上仁华的介绍:
仁华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
1989年,人大附中首届高中实验班学生毕业,竞赛成绩和高考成绩优异,学生颜华菲获得第三十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银牌,轰动全市。为了扩大和继续进行这项意义重大的实验,在胡俊泽校长支持下,由数学教师周国镇负责联系,获得中科院华罗庚数学实 验室陈德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冯克勤教授等专家的支持,1989年9月,人大附中在数学实验班基础上正式创办“华罗庚数学学校”(简称“华校”)。特邀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元,著名数学家龚升,中国科技大学数学教授冯克勤,中科院华罗庚实验室主任、数学教授陈德泉担任名誉校长;胡俊泽任校长,刘彭芝担任主管校长。
进入90年代,华罗庚数学学校初步确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小学部从三年级开始招生,三至六年级属业余培训性质。初中、高中各年级均设有超常儿童实验班,纳入人大附中的正规建制。小学部实验班、初中部实验班基本实行直升制;高中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部,也面向全市招生。这一机制的确立是保证超常儿童接受连续、系统、科学的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当前部分媒体、社会上所称谓的“占坑班”毫无关联。
“华校”改变了单一数学培训的教学模式,增设英语课,着手创办外语学校小学部,开始编写教材。 1992年,创办了计算机学校小学部、中学部,编辑出版《华罗庚数学学校计算机教材》。随后,又创办了足球学校、管乐学校。1993年,为了培养超常儿童 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华校”又创办了创造发明学校,并着手编写相关教材。
1994年,人大附中决定联合“华校”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创造发明学校等共同成立华罗庚学校,实现招生、教学、管理、研究统筹安排。
校名中“数学”二字的去除,包含了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超常儿童不只是数学能力超常的儿童,还包括那些在语言、音乐、舞蹈、绘画、体育、发明创造等某一方或某几方面存在超常潜能的儿童;进一步明确了人大附中超常教育的重点是动态、多元地选拔、鉴别、培养超常儿童;超常教育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学中不应盲目超前,更不能拔苗助长。
2004年,“华罗庚学校”更名为“仁华学校”。“仁”取“人”之谐音,“华”为“华校”之代 称,“仁华”作为“人大附中”与“华罗庚学校”的合称,标志着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实践与研究,已融入学校的整体建制和发展之中,成为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实验田。人大附中在超常教育实验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成果,将推广、惠及至全校师生。
听说以前也有很多次说要取消奥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本以为这次也差不多,没想到这次动静那么多,那么多年的仁华竟然要没有了。
小乖前段时间还说,这次的仁华考试,他觉得自己能考到1班,说不定能到前10,没想到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验证了。早上和小乖说仁华可能没有的时候,小家伙还伤心得哭了。我也觉得很遗憾,在仁华里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也慢慢有了计划和目标,没想到变化那么突然。
不过不管政策怎么变,我们还是按自己的安排继续下去,集训队如果还有就继续上,没有了就自己看,保持兴趣,相信知识对自己总是有用的。
2012年9月3日《北京晨报》B06版:
注销声明
北京市仁华学校(注册号:事证第211010800252)现拟向登记机关申请法人注销登记,特此公告。
![[转载]2012.9.4---仁华注销了 [转载]2012.9.4---仁华注销了](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百度上仁华的介绍:
仁华学校
仁华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
1989年,人大附中首届高中实验班学生毕业,竞赛成绩和高考成绩优异,学生颜华菲获得第三十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银牌,轰动全市。为了扩大和继续进行这项意义重大的实验,在胡俊泽校长支持下,由数学教师周国镇负责联系,获得中科院华罗庚数学实 验室陈德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冯克勤教授等专家的支持,1989年9月,人大附中在数学实验班基础上正式创办“华罗庚数学学校”(简称“华校”)。特邀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元,著名数学家龚升,中国科技大学数学教授冯克勤,中科院华罗庚实验室主任、数学教授陈德泉担任名誉校长;胡俊泽任校长,刘彭芝担任主管校长。
进入90年代,华罗庚数学学校初步确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小学部从三年级开始招生,三至六年级属业余培训性质。初中、高中各年级均设有超常儿童实验班,纳入人大附中的正规建制。小学部实验班、初中部实验班基本实行直升制;高中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部,也面向全市招生。这一机制的确立是保证超常儿童接受连续、系统、科学的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当前部分媒体、社会上所称谓的“占坑班”毫无关联。
“华校”改变了单一数学培训的教学模式,增设英语课,着手创办外语学校小学部,开始编写教材。 1992年,创办了计算机学校小学部、中学部,编辑出版《华罗庚数学学校计算机教材》。随后,又创办了足球学校、管乐学校。1993年,为了培养超常儿童 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华校”又创办了创造发明学校,并着手编写相关教材。
1994年,人大附中决定联合“华校”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创造发明学校等共同成立华罗庚学校,实现招生、教学、管理、研究统筹安排。
校名中“数学”二字的去除,包含了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超常儿童不只是数学能力超常的儿童,还包括那些在语言、音乐、舞蹈、绘画、体育、发明创造等某一方或某几方面存在超常潜能的儿童;进一步明确了人大附中超常教育的重点是动态、多元地选拔、鉴别、培养超常儿童;超常教育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学中不应盲目超前,更不能拔苗助长。
2004年,“华罗庚学校”更名为“仁华学校”。“仁”取“人”之谐音,“华”为“华校”之代 称,“仁华”作为“人大附中”与“华罗庚学校”的合称,标志着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实践与研究,已融入学校的整体建制和发展之中,成为人大附中素质教育的实验田。人大附中在超常教育实验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成果,将推广、惠及至全校师生。
后一篇:人像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