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后感
(2011-12-01 18:41:47)
标签:
isaacdai乔布斯传宽容专注杂谈 |
作者:Walter Isaacson,字数:560千字,阅读时间:2011年11月12日-30日
呵呵,这个格式是儿子他们写读后感要求的格式。先说作者Isaacson,是个有名的传记作家,我不久前在听他的《富兰克林传》,多半是冲着他才买这本书的,因为我对苹果的产品没有很高的评价,但是,Isaacson写东西的详实不是别人可以比的。我跟儿子说起Isaacson这个名字,儿子很自然地说;知道了,就是我儿子嘛。然后吹牛:我儿子还是蛮厉害的哈。我说:是啊,可能比我儿子强不少呢。
话说,乔布斯在2004年就跟Isaacson说,你给我写传记吧。Isaacson调侃说:呵呵,你以为你是和爱因斯坦富兰克林一样伟大的人物么?因为Isaacson还写了《爱因斯坦传》。其实,那时候,乔布斯已经身患癌症,只是没有对外宣布,但他自己是清楚的,也就知道,生命随时可能会终结,也才想到要写个传记。按照他一贯的风格,一定要选最好的,就选择了他眼里最出色的传记作家Isaacson。
我看乔布斯,更多的时候看的是美国的文化。乔布斯是个弃儿,却获得养父母最真诚的爱。比如,他高中毕业的时候,不想去上大学,就跟他养父母说:或者你们送我去里德学院,或者我就不上大学了。里德学院是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也是学费最昂贵的之一,虽然他的养父母并不富裕,但倾其所有,真的把他送到里德学院。可是,在大学读了18个月之后,他不想上学了,就离开了里德学院。我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能接受这样的退学吗?肯定不能,周围的人得用什么样的眼光看我啊。还有更出格的事情,乔布斯服用迷幻药,很多年以后,他还说,服用迷幻药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之一,搞得我都怀疑自己的一生是不是白活了,也怀疑我们一直坚持的正确的行为准则真的正确吗?或许,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乔布斯辍学之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印度,寻找他的所谓的精神导师,生活仅仅能够维持自己的温饱,回到美国的时候身无分文,在机场打电话给父母,叫他们去接他。如果是我的儿子这样,我是不是早就急疯了?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把儿子弄回来,再不济也会跟去印度。人家的父母,人家的国家,怎么就能接受这样一个极端叛逆的人呢?无他,唯有宽容,这样一种宽容的文化,才能允许叛逆者的存在,也才能让有天赋的人活得自在。咱们,没有,绝对没有宽容。
尽管我不欣赏苹果的产品,但是,毋庸置疑,苹果绝对是成功的,从大街上人手一个iPhone就可以证明。我觉得,乔布斯的成功,于我,有一个很有启发的地方,那就是专注,专注。比如,他是个素食主义者,几乎终其一生都是,即使后来因为健康的原因不得不食用一些含动物蛋白的食物,从心里面,他一直是素食的信仰者,他相信干净的食物才会带来干净的精神。他的信仰也是始终如一的,他相信佛教的禅宗,这个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产品风格,极繁归于极简,即使他得知身患癌症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做手术,只因为这与他的信仰相违。在苹果公司的管理上,他同样发挥了专注的特点,他不要很多的产品,他回到苹果之后,砍掉了80%的项目,集中力量研究一个或者两个项目,但是,一定要做到极致。我其实是有些感触的,这样的专注对于做好一件事情真的非常重要。
关于乔布斯的为人,有很多质疑,诸如背叛朋友,窃取别人的点子,过于独断,这些都不错。但他有几件事情令我感动。比如,他对自己的养母身怀感激,所以,当他寻到自己的亲身父母之后,不忍心告诉他的养母,一直到她过世,他都没有告诉她,只因为他不愿意她伤心。比如,对于皮克斯公司的拉赛特,才华超众的动画设计师,他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创作,不管花多少钱,他是真正爱才的,只要是真正的有才。我相信,乔布斯心里是有爱的,只是他的很多理念不是大家能够理解的,他按自己的理念做事。
不管怎么说,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还是很喜欢乔布斯的。
我喜欢的几句话: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打开心扉,自问心源,脱离尘世。
基于直觉的理解和意识,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更为重要。
心理问题都是由受到压抑的儿童时期的痛苦造成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个翻译很漂亮,但我以为不是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