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常用字(5)

(2011-03-03 09:27:52)
标签:

杂谈

400.【折】

 

(一)读zhé,及物动词。把东西弄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树杞。”[~狱]断案,判断讼事。周易丰卦:“君子以~狱致刑。”论语颜渊:“片言可以~狱者,其由也与!”(由:仲由。)引申为挫折,特指军事上的挫败。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不救。”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曹操新~衂,方忧在腹心。”(衂nǜ:挫折。)

 

(二)不及物动词。断了。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地维绝。”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这个意义后来读shé。

 

(三)读zhē。转,反转。战国策西周策:“周必~而入于韩。”引申为弯曲。淮南子览冥:“河九~注于海。”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腰事权贵?”又为使理屈。胡铨上高宗封事:“引古谊以~之。”

 

401.【戮】

 

(一)杀,处决,处以死刑。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于寡君而以~于宗。”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僇”。

 

(二)“戮力”二字连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将~力而攻秦。”又淮阴侯列传:“相与~力攻秦。”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勠”。

 

402.【问】

 

(一)提出问题,询问。左传隐公元年:“敢~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汉书龚遂传:“吏毋得~。”又为问候,慰问。汉书张禹传:“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

 

(二)赠送,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之。”汉乐府有所思:“何用~遗君?”

 

(三)音信,书信。曹丕与吴质书:“书~致简。”

 

403.【对】

 

(一)回答在上的提问。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有时“对”并不是真回答什么问题,只是在上的说了,在下的接着说,也叫“对”。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字一般只用于对上的回答,对下的回答则不用“对”。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过也,商也不及。’”这里不能说“子对曰”。

 

(二)面对。史记万石君列传:“~案不食。”曹操短行歌:“~酒当歌,人生几何。”

 

404.【许】

 

(一)应允。跟“辞”相对。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听,~晋使。”汉书张禹传:“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现代有双音词“允~”。注意:上古的“许” 字和现代的“许”字。意义虽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许”字一般只有“应允”的意思,没有“容许”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吴均与宋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水经注渐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几~]多少。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三)[何~]何处。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又为如何,怎样。谢脁在郡卧病诗:“良仪意何~?”(脁tiǎo:古代称夏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多用于人名。)[如~]这样。指达到这样程度。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405.【省】

 

(一)读xǐng。视,视察,察看。周礼春官大宗伯:“~牲镬。”(牲:作祭品的牛羊豕。镬huò:煮牲的器具。)礼记月令:“命有司~囹圄,去桎梏。”(囹圄língyǔ:监狱。)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长。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昏定:指伺候父母安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之。”洛阳伽蓝王子坊:“江阳王继来~疾。”后代说“~亲”、“归~”则专指探望父母,非亲属关系则很少用“省”了。引申为检查,反省。论语学而:“吾日三~吾身。”又为政:“退而~其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注意:这些意义都不能读shěng。

 

(二)读shěng。减少。左传 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用。”今熟语有“~吃俭用”。

 

(三)读shěng。天子所居之地,宫禁。“省中”即“宫中”。汉书昭帝记载: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让他的姐姐在“省中”照顾他的生活。引申为国家的中央行政机关名称。晋书张华传:“齐王冏辅政,挚虞致笺于冏曰:‘间于张华没后入中书~,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府之决疑。”唐有六省,“尚书省”为其中之一。杜甫醉时歌:“诸公袞袞登台~。”元代中央行政机关叫“中书省”,又于各路(各行政区)设“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关),简称“行省”,最后又简称为“省”。现在的“省”由此发展而来。

 

406.【审】

 

(一)详细,详尽。礼记中庸:“博学之,~问之。”引申为明白,清楚,确实。司马迁报任安书:“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矣。”

 

(二)观察,审察。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不若不闻矣。”贾谊过秦论下:“察盛衰之理,~权势之宜。”

 

407.【虑】

 

思量,打算,考虑。论语卫灵公:“人无远~,必有近忧。”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必有一失;愚者千~,必有一得。”又:“愿足下孰~之。”引申为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而后作。”楚辞卜居:“心烦~乱,不知所从。”注意:古代的“虑”不当“忧愁”“担心”讲,跟“忧”区别很严。

 

[辨]计,虑,图,谋。这四个字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订计划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图”是考虑后有所决定,有时表示打算对付别人;“谋”的意义比较接近“图”,但它又另有咨询的意思。四个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虑”可以说成“熟计”,“宏图”可以说成“宏谋”;有时常常对文,如“深谋远虑”,“诈谋奇计”等。

 

408.【怨】

 

(一)心怀不满,埋怨,抱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不闻作威以防~。”论语宪问:“不~天,不尤人。”楚辞离骚:“~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二)恨。左传成公三年:“子其~我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于是大~灌夫魏其。”用作名词,表示仇恨。左传成公三年:“无~无德,不知所报。”孟子梁惠王上:“构~于诸侯。”今成语有“恩~分明”。

 

409.【忍】

 

(一)忍耐。左传成公二年:“吾子~之。”论语卫灵公:“小不~则乱大谋。”

 

(二)狠心。史记项羽本纪:“君王为人不~。”又为凶残,如说“殘~”。

 

(三)忍心。孟子梁惠王上:“臣固知王之不~也。”又:“见其生,不~见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

 

410.【快】

 

(一)高兴。孟子梁惠王上:“然后~于心与?”又:“吾何~于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行数里,心不~。”现代有成语“亲痛仇~”“拍手称~”和双音词“愉~”“~乐”“痛~”等。

 

(二)迅疾,速。晋书王湛传:“此马虽~,然力薄不堪苦行。”乐府折杨柳歌辞:“健儿须~马,~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号字为足字旁加必字。)

 

411.【兴】

 

(一)起,起来。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乃自~,案行军营。”引申为举,发。孟子梁惠王上:“抑王~甲兵,危士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孙坚~义兵,讨董卓,”

 

(二)发达,昌盛。跟“废”相对。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司马迁报任安书:“稽其成败~坏之纪。”

 

(三)读xìng,去声,兴致,兴趣(后起义)。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而行,~尽而返。”

 

412.【废】

 

(一)舍弃,停止,废弃。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则~衅钟与?”

 

(二)衰败。跟“兴”相对。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兴存亡者亦然。”引申为无用的。如说“~物”“作~”。

 

(三)除去职位。有时指皇帝被废。汉书霍光传:“古者~放之人,屏于远方。”(屏bǐng:弃。)人时指官吏被废(革职)。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校理而~。”

 

(四)残废。庄子让王:“右手攫之,则左手~。”特指瘫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指吓得像瘫痪一样。)后汉书郑玄传:“起~疾。”(能使手足瘫痪者站起来。)

 

(五)疲极不能行动。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吾弗能已矣。”

 

413.【变】

 

(一)改变,变动,变化。战国策楚策四:“襄王闻之,颜色~作。”孟子公孙丑上:“久则难~也。”

 

(二)事变。特指天象的某些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天象变化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汉书张禹传:“上惧~异数见。”又:“亲问禹以天~。”又指自然灾异或人事方面的祸患(如叛乱等)。史记淮阴侯列传:“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414.【曲】

 

(一)弯曲。跟“直”相对。荀子劝学:“其~中规。”[河~]黄河弯曲处,指今山西永济一带。列子汤问:“河~智叟笑而止之。”[心~]内心深处。诗经秦风小戎:“乱我心~。”引申为理屈。也跟“直”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楚直。”又为邪曲,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以~合于赵王。”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兮。”(这里“曲”字双关:既指曲折,又指邪曲。)

 

(二)偏僻的乡村,乡里。都是对通都大邑而言。庄子秋水:“~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乡~](1)指远离通都大邑的僻乡。史记游侠列传序:“诚使乡~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予:与。季次、原宪:皆孔子弟子。)司马迁报任安书:“长无乡~之誉。”(2)家庭久居的地方,本乡本土。战国策秦策一:“出妇嫁乡~者,良妇也。”

 

(三)局部,一部分。跟“全”相对。老子二十二章:“~则全,枉则直。”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而闇于大理。”(闇àn:不明。)

 

(四)读qǔ。歌曲,乐曲。宋玉对楚王问:“是其~弥高,其和弥寡。”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时人谣曰:‘~有误,周郎顾。’”按:歌曲的“曲”古与曲直的“曲”同音(都读入声),今普通话有别。

 

415.【直】

 

(一)不弯曲。跟“曲”相对,又跟“枉”相对。荀子劝学:“木~中绳。”引申为正直。论语卫灵公:“~哉史鱼!”(史鱼:人名。)又颜渊:“能使枉者~。”(枉:不正直。)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兮。”引申为有理。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师~为壮。”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有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自魏其时,不~武安。”

 

(二)当,对着。仪礼士冠礼:“~东序西面。”(序:厢房。)史记匈奴列传:“请左方王将居东方,~上谷。”(上谷:郡名。)汉书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锐士。”引申为轮值,轮班。晋书羊祜传:“悉统宿卫,入~殿中。”这个意义又写作“值”。

 

(三)物与价相当,价值。战国策齐策三:“象床之~千金。”(象床:象牙做的床。)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弊,~四十万。”(缋huì:成匹布帛的头尾。绘画。)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一钱。”洛阳伽蓝记白马寺:“白马甜榴,一实~牛。”又为报酬。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

 

(四)副词。意义略同“特”,表示“只”“只是”“但”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国策魏策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五)副词。简直。韩非子三守:“然则群臣~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此时瞻白兔,~欲数秋毫!”林升题临安邸诗:“暖风薰得游人醉,~把杭州作汴州!”

 

416.【长】

 

(一)长。跟“短”相对。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引申为时间久。老子七章:“天~地久。”又用为副词,表示永远地,长远地。庄子秋水:“吾~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擅长。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也。”

 

(三)读zhǎng,上声。滋生,滋长,生长。孟子公孙丑上:“勿助~也。”又:“予助苗~矣。”引申为人的成长。论语宪问:“幼而不孙弟,~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孙:逊。弟:“悌”的本字。)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壮有姿貌。”

 

(四)也读zhǎng。年纪大的。跟“幼”相对。论语微子:“~幼之节不可废也。”[~者](1)老者。孟子梁惠王上:“为~者折枝。”(2)有道德的人,忠厚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知公~者。”汉书龚遂传:“吾安得~者之言而称之?”

 

(五)也读zhǎng。官名,小于县令。大县的长官叫“令”,小县的长官叫“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观术终无所成,求为居巢~。”又:“后领春谷~。”又秦时县以下设亭,亭有亭长。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檥船待。”(檥yì:同“舣”,使船靠岸。)

 

417.【小】

 

小。跟“大”相对。战国策楚策四:“夫黄雀其~者也。”孟子梁惠王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也。’”又特指邪恶的人,坏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愠yùn:怒。怨恨。)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渐渍邪恶。”[~人](1)小民,庶人。跟“大人”“君子”相对。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学道则易使也。”封建统治者轻视劳动人民,称之为“小人”,而且加以污蔑。“小人”又用来谦称自己。左传隐公元年:“~人有母,皆尝~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品德不好的人。跟“君子”相对。礼记大学:“~我闲居为不善。”[~子](1)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礼记檀弓下:“~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论语阳货:“~子何莫学夫诗?”又先进:“~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对神或尊长谦称自己。尚书汤誓:“悉听朕言,非台~子,敢行称乱。”(台:代词,我。)又金縢:“予~子新命于三王。”(縢téng:1.封笺。2.缠束。3.绳。4.绑腿布。5.口袋。)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俯首流涕曰:‘~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418.【贪】

 

不择手段地取得财物。跟“廉”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货弃命。”引申为对各种东西不知满足地追求。左传文公十八年:“~于饮食。”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419.【廉】

 

(一)堂的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东上。”[~隅]廉是边,隅是角。比喻操守,气节。礼记儒行:“砥砺~隅。”成语有“~隅自守”。

 

(二)在财物的取与上要求自己严格,不贪。跟“贪”相对。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又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士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楚辞卜居:“宁~洁正直以自清乎?”又:“谁知吾之~贞?”[孝~]汉代选举制度中由郡国推荐的合格者的称号(意思指既孝且廉的人)。汉书武帝纪:“初令郡国举孝~。”

 

(三)价格低(后起义)。王禹偁chēn黄冈竹楼记:“以其价~而工省也。”

 

420.【轻】

 

分量小,跟“重”相对。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重。”楚辞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引申为容易,轻易。孟子梁惠王上:“故民从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此令臣~背主而民易去其乡。”又为轻视。战国策魏策四:“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汉书龚遂传:“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焉。”

 

421.【重】

 

(一)读zhòng。分量大。跟“轻”相对。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同,则贾相若。”引申为重要。孟子告子下:“色与礼孰~?”又为看重,重视。庄子刻意:“众人~利,廉士~名。”又引申为庄重,厚重,不轻率。论语学而:“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为隆重。左传成公三年:“~为之礼而归之。”又为贵重。战国策赵策四:“而挟~器多也。”[辎~]军用的粮草、器械等物品。史记淮阴侯列传:“从间道绝其辎~。”

 

(二)读chóng,形容词。重叠的,重复的。周易系辞下:“~门击柝,以待暴客。”(击柝tuò:打更。)荀子赋篇:“~楼疏堂。”又名词,表示“层”。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之渊。”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又为再,加上,增加。动词(在这个意义上又读zhòng)。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之以修能。”后汉书范滂传:“今子相随,是~吾祸也。”

 

422.【狂】

 

(一)狗发疯。晋书五行志:“早岁,犬多~死。”引申为人疯癫。吴越春秋卷三:“子胥之吴,乃被发佯~,跣足涂面,行乞于市。”(跣xiǎn足:光着脚。)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不听,已详~为巫。”又为一般的失却常态,狂乱。老子十二章:“驰骋田猎,令人心发~。”又引申为放荡,不受拘束。论语阳货:“古之~也肆,今之~也荡。”汉书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五柳前。”(五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又为浮夸,虚妄。如说“~妄”。

 

(二)声势大的。韩愈进学解:“回~澜于既倒。”今成语有“~风暴雨”。

 

423.【殆】

 

(一)危险。庄子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

 

(二)副词。表示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也许。孟子梁惠王上:“~有甚焉。”文心雕龙情采:“言隐荣华,~谓此也。”

 

424.【危】

 

(一)高。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冠,解其长剑。”列子黄帝篇:“履~石,临百仞之渊。”李白蜀道难诗:“噫吁戏,~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论语季氏:“~而不持。”又泰伯:“~邦不入。”成语有“居安思~”“高而不~”。引申为危险,危急。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矣。”论语子张:“士见~致命。”又使动用法,表示使危险,使受到危害。孟子梁惠王上:“~士臣,构怨于诸侯。”

 

(二)二十八宿之一。

 

[辨]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险”的意思,但“危”的应用范围较广,“殆”的应用范围较狭。“危”可以用作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并且有使动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副词。

 

425.【面】

 

(一)脸。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目。”汉书张禹传:“卜者爱之,又奇其~貌。”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面”不说“脸”。

 

(二)动词。面向,面对着。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古代君主和临民的官面向南而坐,这是说仲弓的道德足可以做官了。)又卫灵公:“恭己正南~而已矣。”庄子秋水:“东~而视,不见水端。”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南面”“东面”……不等于“南方”“东方”。

 

(三)当面。汉书龚遂传:“~刺王过。”成语有“耳提~命”“~授机宜”。

 

[辨]脸,面。“脸”,是晚出的字(说文没有“脸”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脸”最初指颊,并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施脂粉的部分,例如白居易王昭君诗:“眉销残黛脸销红。”后来渐与“面”同义。

 

426.【口】

 

(一)嘴。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与?”庄子胠箧:“钳杨墨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人说“口”不说“嘴”。引申为孔穴。墨子备穴:“勿令离灶~。”陶潜桃花源记:“山有小~,仿佛若有光。”

 

(二)一人叫“一口”。孟子梁惠王上:“数~之家,可以无饥矣。”又:“八~之家,可以无饥矣。”汉书龚遂传:“令~种一树榆。”[生~]活捉来的敌人,即俘虏。后汉书班超传:“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又:“阴缓所得生~。”

 

427.【齿】

 

(一)排列于唇前的牙。左传僖公五年:“唇亡~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引申为泛指牙齿。白居易与元九书:“未老而~发早衰白。”人的牙齿的生长与脱落,标志着年龄的增长,所以“齿”又引申为岁数,年龄。孟子公孙丑下:“乡党莫如~。”庾信哀江南赋序:“藐是流离,至于暮~。”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之~少于予。”(子美:苏舜钦的字。)

 

(二)排列,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薛国为任姓。“诸任”指薛的同姓国。)引申为同类,类别。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为人所不~”,意即“不为人视为同类”。

 

[辨]牙,齿。“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齿”的各种引申义“牙”都没有。

 

428.【耳】

 

(一)耳朵。荀子劝学:“~不能两听而聪。”[~食]用耳朵吃东西,比喻对传闻的话不加分析而就相信。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食无异。”

 

(二)语气词。有“而已”、“罢了”的意思。(“耳”是“而已”的合音字。)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尔”。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跣xiǎn足:光着脚。)

 

(三)语气词。表示肯定。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矣。”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又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

 

429.【目】

 

(一)眼。荀子劝学:“~不能两视而明。”礼记大学:“十~所视,十手所指。”用如动词时表示注视或以目示意。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jué:有缺口的玉环。)

 

(二)条目。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

 

[辨]眼,目。二者为同义词。“目”字产生得早,大约在文字的初创时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两汉以后的作品,用“眼”的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口语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这一意义。“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 所没有的。

 

430.【指】

 

(一)手指。名词。庄子骈拇:“骈拇枝~,出乎性哉。”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由侈于性。”引申为用手指。动词。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

 

(二)名词。意之所指,旨趣。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这个意义也写作“旨”。周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431.【饭】

 

(一)动词。吃〔饭〕。论语述而:“~疏食,饮水。”又使动用法,给饭吃。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宁戚~牛车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漂母见信饥,~信。”又游侠列传:“夷吾桎梏,百里~牛。”注意:上古“饭”字一般用作动词。

 

(二)名词。米饭,食物。礼记曲礼上:“共~不泽手。”(泽手:手沾上脏物。)又:“毋摶之。”(摶tuán: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不把饭弄成团,一次取很多。)

 

动词的“饭”旧读上声,名词的“饭”读去声。今无别。

 

432.【食】

 

(一)吃。左传隐公元年:“~舍肉。”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无鱼!”

 

(二)读shí。名词。吃的东西。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矣。”又庄公十年:“衣~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三)读sì。给吃。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以草具。”又:“~之比门下之客。”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项王使者。”又淮阴侯列传:“解衣衣我,推食~我。”

 

(四)读sì。名词。饭。论语述而:“饭疏~,饮水。”又雍也:“一箪~,一瓢饮。”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橐tuó:1.盛世物的袋子。2.用袋子装。3.一种袋形鼓风吹火器,犹今之风箱。4.形容鞋底敲击路面的声音。)

 

注意:旧时名词的“食”泛指一切食物时,读shí;专指饭时,读sì。动词作主动用法时读shí;作使动用法时读sì。

 

433.【服】

 

(一)事,特指政务。诗经大雅荡:“曾是在~。”伪古文尚书旅獒:“无替厥~。”(獒áo:一种凶猛的狗,比平常的狗大,善斗,能帮助人打猎。替:废。)用作动词,表示从事。礼记曲礼上:“~官政。”今有双音词“~役”“~务”。

 

(二)驾车的马在中央夹辕者。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齐首,两骖如手。”(骖cān:在服马两侧者。)用作动词,表示以牛马驾车。周易系辞下:“~牛乘马。”贾谊吊屈原赋:“骥垂两耳,~盐车兮。”

 

(三)信服,服从。尚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论语季氏:“远人不~而不能来也。”又为使信服,使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人者,非心服也。”

 

(四)衣服。论语先进:“春~既成。”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用作动词,表示穿或戴。诗经周南葛覃:“~之无斁。”(斁yì:厌。)论语卫灵公:“乘殷之辂,~周之冕。”(辂lù:车。冕miǎn:大夫以上的礼冠。)又特指丧服。按照封建的宗法制,规定居丧有五种不同质地的衣服。即: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用这五种不同的衣服,来表示死者和自己的亲属关系的远近。引申为居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有~。”又:“夫安敢以~为解?”

 

(五)吃〔药〕。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其药。”[~食]为求长生吃药。古诗十九首:“~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六)传说上古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一区),共有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yāo服,荒服。(畿jī:京都及其近郊。)尚书禹贡:“五百里甸~,……五百里侯~,……五百里要~……。”史记五帝本纪:“方五千里,至于荒~。”

 

(七)盛箭的器具。诗经小雅采薇:“象弭鱼~。”(弭mǐ:弓两端受弦的地方。象弭:象牙做的弭。鱼服:鱼皮做的服。)史记周本纪:“檿弧箕~。”(檿yàn:山桑。檿弧:山桑木弓。箕:木名。)这个意义又写作“箙”。

 

434.【饰】

 

(一)打扮,装饰。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紺緅~。”(紺gàn:天青色。緅zōu:铁色。饰:指衣服上镶边。)文心雕龙情采:“夫铅黛所以~容。”引申为文辞方面的加工。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之。”文心雕龙情采:“文采所以~言。”又:“藻~以辩雕。”引申为掩饰。庄子盗跖:“辩足以~非。”后汉书范滂传:“不得隐~。”今成语有“文过~非”,双音词有“粉~”。

 

(二)名词。服装,服饰,修饰品。左传昭公元年:“子晳盛~入,布币而出。”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兮。”双音词有“首~”。

 

[辨]装,饰。在用作名词时,“装”着重表示衣服,“饰”则着重表示服装之外的一些装饰品;在用作动词时,“装”只表示装束,“饰”则表示装扮之后再增添些颜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饰”这种意义上,“装”只用于具体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饰”则两方面都可以用。

 

435.【布】

 

(一)麻布。古代“布帛”并称,丝织品称“帛”,麻织品称“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而后衣乎?”又:“~帛长短同,则贾相若。”[~衣]上古时代庶民只能穿布衣,不能穿丝织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衣之怒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衣时,贫无行。”后来又成为一般士人的专称。杜甫咏怀五百字:“杜陵有~衣,老大意转拙。”

 

(二)先秦的一种货币。由第一意义发展而来。(在未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以物易物,逐渐以布作为交换的媒介。诗经卫风氓:“抱~贸丝。”)荀子荣辱:“余刀~,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刀、布:都是钱。囷qūn:谷仓。窌jiào:同“窖”。)

 

(三)陈列,展开。左传昭公元年:“~币而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在方策。”文心雕龙镕裁:“然后舒华~实。“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又写作“佈”。现代双音词“分~”“宣~”“公~”都由此发展而来。

 

436.【斗】

 

(一)有柄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酌:以斗取酒注入饮器中。)史记项羽本纪:“玉~一双,欲与亚夫。”又:“玉~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二)量粮食的用具,十升为斗。庄子胠箧:“为之~斛以量之,则并与~斛而窃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斛hú: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又:“掊~折衡,而民不争。”(掊pǒu击:抨击。)引申为容器单位。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米折腰。”[刁~]古代行军用的器皿,容量一斗,昼间用来煮饭,夜间用来敲击打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以自卫。”

 

(三)二十八宿之一。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不可以挹酒浆。”(斗:指南斗,共六星,因在箕星之北,所以说“维北有~”。挹yì:舀。)王勃滕王阁序:“龙光射牛~之墟。”[北~]星宿名,属大熊星座,共七星。楚辞九歌东君:“援北~兮酌桂浆。”注意:如“斗牛”连用,都是指南斗,不是北斗。

 

437.【式】

 

(一)法式,楷模。伪古文尚书微子之命:“万邦作~。”萧统文选序:“孝敬之准~。”用如动词,效法,“以……为楷模”。后汉书崔寔(通“实”。)传:“使人主师五帝而~三王。”

 

(二)通“轼”。用如动词,古人乘(立乘)车时,伏身凭扶车前的横木(轼)以表示恭敬。伪古文尚书武成:“封比干墓,~商容闾。”(商容:商代的贤人。)礼记檀弓下:“夫子~而听之。”

 

438.【检】

 

(一)法则,法度,方式。曹丕典论论文:“曲度虽均,节奏同~。”文心雕龙物色:“然物有恒姿,思无定~。”

 

(二)收敛,检点。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彘zhì:猪。)引申为查看,查验。现代有双音词“~查”“~验”。

 

439.【英】

 

(一)花。诗经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舜:植物名,即木槿。)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陶潜桃花源记:“落~缤纷。”引申为文采,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必术既形,~华乃瞻。”

 

(二)人物之美的,杰出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丘未之逮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才而教育之。”陶潜咏荆轲:“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

 

440.【灵】

 

(一)事神的女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偃蹇兮姣服。”(偃蹇yǎnjiǎn:形容舞蹈的姿态。)又云中君:“~连踡兮既留。”(连踡:形容女巫迎神导引的样子。)引申为神,神灵。楚辞九歌云中君:“~皇皇兮既降。”又湘夫人:“~之来兮如云。”又为鬼神的精神意志。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怒。”又为鬼神的反应(后起义)。如“~验”“心诚则~”。

 

(二)对死者之称。韩愈祭十二郎文:“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建中:人名。时羞:应时的珍馐。)又如“~柩”,“~床”等。

 

(三)人的精神(对肉体而言)。楚辞九章哀郢:“羌~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文心雕龙情采:“若乃综述性~,敷写器象。”引申为机敏,不呆滞。今成语有“心~手巧”。

 

441.【豪】

 

(一)长而尖锐的毛。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之末。”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写作“毫”。孟子刀光剑影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二)卓越的人物,豪杰。贾谊过秦论上:“山东~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史记游侠列传:“此岂非人之所谓贤~闲者邪?”引申为魁首,居首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富于咸阳。”洛阳伽蓝记卷四:“而河间献王琛最为~首。”又为行为突出常格,豪迈。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举耳,不求士也。”又为横暴,强横。史记游侠列传:“~暴侵凌孤弱。”陶潜咏荆轲诗:“~主正怔营。”又如说“~吏”“~强”。

 

[辨]英,豪,俊,杰。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题说,四者是同义词。古人于四者曾有许多强生分别的解释,众说纷纭,都不可靠。如说才能过十人为“豪”,过百人为“杰”,过千人为“俊”,过万人为“英”等等。“英”“俊”“杰”一直用于褒义,“豪”在后来有时用于贬义。如说“土豪劣绅”。但在古代,所谓“土豪”也只不过是“地方上的首脑”的意思。

 

442.【然】

 

(一)烧,引火点着。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贾谊治安策序:“火未及~,因谓之安。”这个意义后来都写作“燃”。

 

(二)代词。这样,那样。论语宪问:“古之人皆~。”孟子梁惠王上:“河东凶亦~。”又:“物皆~。”又公孙丑上:“惟此时为~。”今熟语有“所以~”,“想当~”。[~则]这样……那么,那么。孟子滕文公上:“~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后]这样……才。论语子罕:“岁寒~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滕文公上:“~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而]但是。韩愈燕喜亭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而无与燕喜者比。”这个意义又可单说“然”。史记高祖本纪:“周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必勃也。”

 

(三)是的,对,用来表示同意别人的话。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又:“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 :‘~。’”(爨cuàn:烧火做饭。灶。)加否定词“不”,表示不同意。史记项羽本纪:“宋义曰 :‘不~。’”“然之”连用,表示“以之为然”,即“认为……是对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之。”[~诺]诺言。按:“然”和“诺”都是答应别人的话,连起来成为名词,表示“诺言”。史记游侠列传:“而布衣之徒,设取予~诺。”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好任侠,已~诺。”

 

(四)词尾,表示“……的样子”。论语微子:“夫子怃~曰。”孟子梁惠王上:“填~鼓之。”

 

443.【且】

 

(一)连词。而且。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告之悔。”又用来表示推进一层。论语季氏:“~尔言过矣。”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且夫]表示再说一层道理。贾谊过秦论:“~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连词。又。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多。”又:“多~旨。”(旨:美。)[且……且……]表示“又……又……”,或“一方面这样,一方面那样”。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喜。”又:“~喜~怜之。”

 

(三)副词。将要,快要。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又魏公子列传:“赵寇至,~入界。”又:“吾攻赵,旦暮~下。”

 

(四)副词。尚且,还。孟子公孙丑下:“管仲~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五)副词。暂且。诗经郑风溱洧:“~往观乎?”(溱zhēn: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洧wěi:水名,即河南双洎jì河。)又为姑且。诗经唐风山有枢:“~以喜乐。”

 

[辨]且,将。在“将要”的意义上,“且”和“将”是同义词。但“将”表示一般的“将来”,“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

 

444.【或】

 

(一)无定代词。表示“有人”,但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孟子公孙丑上:“~问乎曾晳曰。”又“人或”连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人~说信曰。”“或”字放在名词后面,表示只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略等于现代的“有的”。汉书张禹传:“篇第~异。”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呼应着用,等于说“有的这样,有的那样”。孟子刀光剑影惠王上:“~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又滕文公上:“~相倍蓰,~相什百,~相千万。”(蓰xǐ:五倍。)注意:后来连词“或”虽然由此发展而来,但上古的“或”还不是连词。

 

(二)副词。也许,或许。范缜神灭论:“刃之与利,~如来说。”

 

445.【曾】

 

(一)读zēng。祖之父为“曾祖”,孙之子为“曾孙”又孙以下都可以叫“曾孙”。诗经小雅信南山:“~孙田之。”

 

(二)读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略等于“竟”“竟然”“乃”。诗经卫风河广:“谁为河广?~不容刀!谁为宋远?~不崇朝!”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孟子公孙丑态百出:“尔何~比予于管仲!”

 

(三)读céng。副词。曾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夜食。”

 

446.【更】

 

(一)读gēng,平声。改变。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也,人皆仰之。”现代变为双音词“~改”。引申为换。庄子养生主:“良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现代有双音词“变~”“~动”“~换”“~迭”。

 

(二)读gèng,去声。副词。重新,另外。左传僖公五年:“晋不~举矣。”汉书艺文志:“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索。”后汉书班超传:“何故不遣而~选乎?”又:“~立元孟为焉耆王。”(耆qí:1.年老,古代年高六十称耆。2.强横。3.憎恶。)

 

447.【渐】

 

(一)流入。尚书禹贡:“东~于海。”引申为浸泡。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渍邪恶。”

 

(二)进。尚书顾命:“〔周成王〕疾大~。”(大渐:特别加重。)引申为徐进。周易渐卦:“鸿~于干。……鸿~于陆。”(鸿从一处渐进到另一处。干:水边。)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周易坤卦文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矣。”引申为副词。慢慢地,逐渐地。白居易与元九书:“年齿~长。”

 

448.【俱】

 

(一)动词。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又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过灌夫,欲与~。”陶潜读山海经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

 

(二)副词。皆,都。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与人~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醢hǎi:1.肉酱。2.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惊,辟易数里。”

 

[辨]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举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惧。在先秦时代,“具”偶然当“俱”讲,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但后来二字大有区别。“俱”表示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也”;“具”表示行为的范围,如史记项羽本纪:“具告以事”、“具告沛公”。

 

449.【并】

 

(一)动词。平行,平列。庄子马蹄:“族与万物~。”(族:丛聚。)贾谊过秦论中:“~殷周之迹。”

 

(二)副词。一起,一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耕而食。”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与权衡而窃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斛hú: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450.【而】

 

(一)连词。连接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又泰伯:“任重~道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二)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弓矢至焉;林木茂~斧斤至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必释赵~自救。”表示结果的,义近“则”;表示目的的,义近“以”。

 

(三)连词。表示假设。诗经鄘风相鼠:“人~无仪,不死何为?”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四)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庄子养生主:“提刀~立。”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五)代词。你,你的。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又:“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451.【若】

 

(一)动词。像。论语宪问:“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庄子逍遥游:“其翼~垂天之云。”又养生主:“而刀刃~新发于硎。”(硎xíng:磨刀石。)引申为相同,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又引申为及,比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论语学而:“未~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微子:“岂~从辟世之士哉?”

 

(二)代词。你,你的。庄子齐物论:“~胜我,我不~胜。”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属]尔等,你们这些人。史记项羽本纪:“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三)连词。表示假设,等于“如果”。左传僖公三十年:“~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孟子梁惠王上:“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四)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略等于现代的“至于”“至如”。孟子梁惠王上:“~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又说成“若夫”。孟子梁惠王下:“~夫成功则天也。”又说成“若其”(较晚的说法)。萧统文选序:“~其讚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

 

(五)连词。表示选择,等于现代的“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将军头,以报父之仇。”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注意:古代的“或”字不是真正的连词,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连词。

 

(六)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与“然”略同。诗经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452.【尔】

 

(一)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论语八佾:“~爱其羊,我爱其礼。”(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又先进:“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诗经卫风氓:“以~车来,以我贿迁。”论辣公冶长:“盍各言~志。”

 

(二)指示代词。这,这样。陶潜饮酒诗:“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

 

(三)形容词性或副词性词尾。论语先进:“铿~,舍瑟而作。”又:“子路率~而对曰。”又阳货:“夫子莞~而笑曰。”

 

(四)语气词。通“耳”。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颜氏家训名实:“势如葵叶~。”

 

453.【建】

 

(一)竖立。老子五十四章:“善~者不拔。”(善于竖立的,人家拔不掉。)引申为竖起,特指竖起旗鼓、旌节。左传哀公十三年:“~鼓整列。”(整列:摆开阵势。)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大将之旗鼓。”丘迟与陈伯之书:“乘軺~节。”(軺yáo车:古代使者或被征召者所乘的一种轻便车。)

 

(二)设立,建立。左传襄公三年:“~一官而三物成。”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万世之业。”

 

(三)向在上者提出意见。汉书霍光传:“何不~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又东平思王宇传:“~欲使我辅佐天子。”

 

(四)建筑。水经注庐江水:“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也。”(精舍:这里指寺院。沙门:和尚。)

 

454.【置】

 

(一)安放,放,安置。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受璧,~之坐上。”又淮阴侯列传:“~之亡地而后存。”又:“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引申为摆设。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乃~酒。”汉书霍光传:“乃谋令长公主~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又为安置在某一职位上。史记项羽本纪:“因~以为上将军。”韩愈进学解:“投闲~散。”(置散:安置在不重要的位子上。)

 

(二)建立,设立。多指机关或官职。汉书张禹传:“~从事史五人。”汉书霍光传:“~园邑三百家。”引申为购置,特指购买产业。宋史食货志:“女适人以奁钱~产,以夫为户。”(奁lián钱:陪嫁的钱。)

 

(三)放下来,搁下,放开,放弃。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若嬲之不~。”(嬲niǎo:戏相扰。)鲍照拟行路难:“弃~罢官去。”引申为赦免。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之。’乃释通之罪。”

 

(四)驿车,驿马。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邮而传命。”苏轼荔枝叹诗:“十里一~飞尘灰。”按,“置”字的意义随时代而不同:大约在先秦时代,“置”指驿车;汉代以后,“置”指驿马。

 

[辨]寘,置。二字在上古不同音(“寘”在锡部照母,“置”在职部知母),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寘”字一般只用于“安放”的意义,如诗经周南卷耳:“寘彼周行。”左传宣公二年:“寘诸畚。”其余的意义都只写作“置”,不写作“寘”。

 

455.【罢】

 

(一)停止。论语子罕:“欲~不能。”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朝,出止东门。”王勃滕王阁诗:“佩玉鸣銮~歌舞。”

 

(二)罢免,撤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绾wǎn:1.系。2.把长条物盘绕成结。3.发髻。4.控制。5.挽。6.卷起。7.挟。)欧阳修泷冈阡表:“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

 

(三)读pí,通“疲”。疲劳。史记淮阴侯列传:“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贾谊过秦论上:“率~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456.【学】

 

(一)学习。论语述而:“~而不厌。”又子张:“~而优则仕。”又子路:“樊迟请~稼。”又名词。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成语有“求~”,“治~”。注意:“学”字用作不及物动词时,泛指学习。古人所谓“学”,一般指书本知识,但也有师傅口授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关于政治的,有的是关于生产的,有的是关于修养的,等等。“学”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则专指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如“~稼”,“~诗”等。

 

(二)学校。礼记学记:“比年入~。”(比年:每年。)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有序,国有~。”(术就是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太~]古学校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机关。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

 

457.【养】

 

养活,使能生活下去。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战国策齐策四:“是助王~其民也。”又特指奉养〔父母或其他尊亲〕。战国策齐策四:“至老不嫁,以~父母。”李密陈情表:“臣以供~无主,辞不赴命。”欧阳修泷冈阡表:“祭而丰不如~之薄也。”旧时于奉养的意义读去声(yàng)。

 

[辨]养,畜。养指养人,畜(xù)指养禽兽,虽然也有通用的时候,如孟子梁惠王的“仰不认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倡优畜之”,但那是就“低贱”的人而言,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458.【干】

 

(一)盾牌。礼记檀弓下:“能执~戈,以卫社稷。”“干戈”二字连用,往往表示兵事。论语季氏:“而谋动~戈于邦内。”

 

(二)岸。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兮。”杜甫有客诗:“谩劳车马驻江~。”

 

(三)犯,冒犯,触犯,冲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国之纪。”孔稚珪北山移文:“~青云而直上。”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鼻息~虹蜺,行人皆怵惕。”(蜺〔霓〕ní:虹的一种,亦称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颜色比虹淡。)杜甫兵车行:“哭声直上~云霄。”

 

(四)追求。论语为政:“子张学~禄。”引申为向统治者献策以追求禄位。史记淮阴侯列传:“数以策~项羽。”列子说符:“好学者以术~齐侯。”“干谒”二字连用,表示为了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诗:“独耻事~谒。”

 

(五)[~支]指天干和地支。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配,凡六十组而循环。即甲子、乙丑等直到癸亥。东汉以前用来纪日,建武(公元56年)以后,也用来纪年。

 

(六)[若~][如~]指不定的数目。礼记曲礼下:“闻之始服衣若~尺矣。”任昉王文宪集序:“是用缀缉遗文,永贻世范,为如~袟,如~卷。”〔袟(帙)zhì:书套。〕

 

(七)关,发生关系(晚起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非~病酒,不是悲秋。”

 

459.【谒】

 

告,禀告。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焉。”汉书霍光传:“~于高庙。”引申为谒见。古代的谒见是把姓名籍贯官爵写在名片上,并写明因何事求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欲~上,恐见禽。”汉书霍光传:“使苍头奴上朝~。”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诗:“独耻事干~。”

 

460.【徇】

 

(一)巡行,特指巡行以示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杀颠颉jié以~于师。”(颉:读jié。仓颉,上古人名。又颉颃xiéháng:1.鸟向上向下飞。2.不相上下。)引申为巡行并劫掠。史记淮阴侯列传:“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赵,胁燕,定齐。”又项羽本纪:“籍为裨将,~下县。”

 

(二)从。以身从人(从葬),以身从物,都叫“徇”。左传文公六年:“奄息、中行、鍼虎为~。”(鍼:即“针”字。)汉书贾谊传:“贪夫~财,烈士~名。”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殉”。

 

(三)营谋,为……打算。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恤士卒而~其私。”按:这个意义一般只用于“徇私”这个成语。

 

461.【矫】

 

(一)揉曲使直。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然后直。”(枸木:曲木。櫽栝yǐnguā:矫正曲木的工具。烝zhēng:1.众多。2.同“蒸”。)“矫”又用于比喻(抽象意义)。庄子胠箧:“为之仁义以~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文心雕龙镕裁:“櫽栝情理,~揉文采也。”现代有双音词“~正”。

 

(二)强的样子。礼记中庸:“至死不变,强哉~!”今双音词有“~健”。[~~]勇武的样子。诗经鲁颂泮水:“~~虎臣。”(泮pàn:1.散,解。2.泮池,旧时学宫前的水池。)

 

(三)假传〔命令〕。战国策魏策四:“~命以责赐诸民。”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令代晋鄙。”又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劾击魏其~先帝诏,罪当弃市。”

 

(四)举。扬雄解嘲:“~翼厉翮,恣意所存。”(翮hé:1.鸟翎的茎,翎管。2.翅膀。)陶潜归去来辞:“时~首而遐观。”

 

462.【效】

 

(一)致,呈献。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首虏。”引申为交出,授与。左传文公八年:“~符于府人。”(把符节交出给主管符节的人。)用于抽象意义,表示贡献,献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愿~愚忠。”又:“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愚计。”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信。”又:“诚欲~其款款之愚。”今成语有“~劳”,“~忠”等。

 

(二)结果,后果。淮南子修务:“哭者,悲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可见于此矣。”引申为有效(动词)或效果(名词)。汉书艺文志:“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者也。”后汉书班超传:“固大喜,具上超功~。”(固:窦固。)苏洵六国论:“斯用兵之~也。”现代有双音词“~果”,“~用”,“~验”,“功~”等。

 

(三)模仿,仿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辕下驹。”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穷途之哭?”

 

463.【留】

 

停留,不走,不离开原地点。跟“去”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陶潜归去来辞:“曷不委心任去~。”文心雕龙镕裁:“字去而意~。”“留”又用于使动意义,表示不让走,不让离开。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沛公与饮。”引申为拘留,扣留。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令骑~灌夫,灌夫欲出不得。”

 

464.【遣】

 

(一)派遣,差使,打发。史记项羽本纪:“乃~其子宋襄相齐。”引申为放逐,迁谪。韩愈柳子厚墓誌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中。”又为排遣,使离开(后起义)。杜甫白水崔翁高斋诗:“赠此~岑寂。”

 

(二)释放,放走。后汉书班超传:“欲示以威信,释而~之。”又:“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之。”

 

465.【逢】

 

(一)遭遇。诗经邶风柏舟:“~彼之怒。”又王风兔爰:“~此百忧。”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莫能~之。”(罔两:即魍魉。)引申为遇见。论衡非韩:“使韩子~人不拜,见君父不谒,未必有贼于身体也。”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

 

(二)迎。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迎楚军。”“逢”又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迎合。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君之恶。”今成语有“~迎”,表示感谢在言语或行为上讨好别人。

 

[辨]逢,遇,遭。在遭遇的意义上,“逢”“遇”“遭”都是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于不幸的事,如邹阳狱中上梁五书“恐遭此患也”,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466.【候】

 

(一)守望,放哨。战国策秦策四:“韩必为关中之~,……而魏亦关内~矣。”又指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这种意义又写作“堠”。苏轼荔枝叹诗:“五里一~兵火催。”引申为伺候,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伺。”汉书霍光传:“~司光出沐日奏之。”[斥~](1)侦察或侦察兵。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未尝遇害。”(2)瞭望敌情的土堡。尹耕紫荆关诗:“斥~直通沙碛外。”(碛qì:1.水中的沙石。2.沙漠。)

 

(二)问候。汉书霍光传:“禹故长史任宣~问。”

 

(三)气候。按: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气和候都和寒暖有关。后来连称为“气候”,也简称为“候”,指时令的寒暖变化。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衾枕昧节~。”杜甫雨诗:“白谷变气~。”又秋行诗:“荆扬风土暖,肃肃~微霜。”[时~]时令和气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鴈晨飞,想凉燠得宜,时~无爽。”(鴈:即"鹅"字。燠yù,又读ào:1.暖热。2.住进室内取暖。)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

 

(四)症候。陶弘景肘后方序:“其论诸病证~。”(证:通“症”。)

 

467.【延】

 

(一)引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迁怒及人,命亦不~。”

 

(二)引进,迎接。战国策齐策四:“宣王使谒者~入。”(谒者:通报的人。)引申为罗致,延请。汉书公孙弘传:“以~贤人。”今有双音词“~聘”。[~见]接见。汉书霍光传:“~见姊夫昌邑关内侯。”

 

468.【胜】

 

(一)读shēng,阴平声。动词,用于名词的前面。禁得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杯杓。”(杓biāo:1.北斗星的斗柄。2.拉开。3.打击。)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现代有双音词“~任”。

 

(二)也读shēng。副词,用于动词的前面。尽。孟子梁惠王上:“谷与鱼鳖不可~食,材木不可~用。”史记淮阴侯列传:“所杀亡不可~计。”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记。”

 

(三)打胜仗。跟“败”相对。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胜”不说“赢”。引申为胜过。论语雍也:“质~文则野,文~质则史。”杜甫北征诗:“颜色白~雪。”

 

(四)优美的,雅的,可喜可乐的(后起义)。文心雕龙隐秀:“文集~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王勃滕王阁序:“~友如云。”又:“躬逢~饯。”又:“~地不常,盛筵难再。”“胜”又用作名词,表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苏辙快哉亭记:“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又:“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挹yì:1.舀。2.拉。)现代有双音词“名~”。

 

469.【败】

 

(一)毁坏。左传僖公十五年:“涉河,侯车~。”(〔秦伯的兵〕渡河,〔看见〕晋侯的车坏了。)“败”又用于抽象的意义。左传成公二年:“若之何其以病~君之大事也?”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世说新语德行:“~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又为成功的反面,跟“成”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引申为〔食物〕腐败或味道变坏。论语乡党:“鱼馁而肉~,不食。”(馁něi:1.饥饿。2.古称鱼腐烂为馁。)仲长统昌言理乱:“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而不可饮。”(酎zhòu:醇酒。)现代有双音词“~坏”,“腐~”。

 

(二)打败仗。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彭城,汉兵~散而还。”又项羽本纪:“宋义论武安君之军必~。”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败”不说“输”。

 

[辨]败,负。“败”和“负”是同义词,都表示打败仗。但是“负”字一般只用于胜负对举的时候;否则只说“败”,不说“负”。例如“武安君必败”不说成“武安君必负”;“兵未战而先见败征”不说成“兵未战而先见负征”。

 

470.【守】

 

(一)防守,保卫。跟“攻”相对。孟子梁惠王下:“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之。”引申为保守,保持。战国策魏策四:“受地于先王,愿终~之。”扬雄解嘲:“故默然~吾太玄。”

 

(二)名词。官职,职守。孟子公孙丑下:“有官~者,不得其职则去。”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

 

(三)一郡的首长。史记项羽本纪:“于是籍遂拔剑斩~头。”(籍:项羽的名。)又万石君列传:“庆自沛~为太子傅。”(庆:指石庆。)郡守又称为“太守”。汉书龚遂传:“上以为勃海太~。”欧阳修醉翁亭记:“太~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71.【破】

 

(一)打破。及物动词。史记项羽本纪:“皆沈船,~釜甑。”射中箭靶叫做“破的”。曹植白马篇:“控弦~左的。”引申为残破。不及物动词。杜甫春望诗:“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打败(敌军),攻破(城池)。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汉兵夹击,大~虏赵军。”苏洵六国论:“六国~灭。”苏轼赤壁赋:“方其~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现代有双音词“击~”。

 

472.【骑】

 

(一)骑〔马〕。史记项羽本纪:“骏马名骓,常~之。”

 

(二)读jì,去声。骑兵。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驰入吴军。”高适燕歌行:“胡~凭陵杂风雨。”

 

473.【伏】

 

(一)趴〔在地上、床上等〕。礼记曲礼上:“寝毋~。”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轼掉三寸之舌。”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士有~死堀穴岩薮之中耳。”(薮sǒu:1.水少草多的湖泽。2.人或物聚集的地方。3.草野,乡野。)又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汉书霍光传:“召昌邑王~前听诏。”又:“王离席~。”“伏罪”或“伏法”二字连用,表示因罪受到制裁或刑罚。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伏惟”二字连用,表示伏在地上想,是敬词,常用于涉及君主的时候。杨恽报孙会宗书:“~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引申为埋伏。左传庄公十年:“惧有~焉。”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罂:盛酒器,小口大腹,比缶大。缶fǒu:1.古代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2.打水用的瓦器。3.瓦质的打击乐器。4.泛指瓦罐。)

 

(二)夏祭名。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时~腊,烹羊炰羔。”(炰páo:烹煮。)杜甫咏怀古迹诗:“岁时~腊走村翁。”按:伏祭之名由三伏而来。三伏是: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未伏。

 

474.【围】

 

(一)环绕。庄子则阳:“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引申为以军队包围。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方急~汉王于荥阳。”高适燕歌行:“力尽关出未解~。”

 

(二)名词。猎时的包围圈。汉书霍光传:“张~猎黄山苑中。”又量词,表示打猎的次数(后起义)。李商隐北齐诗:“更请君王猎一~。”

 

(三)量词。合抱为一围(或云直径一尺为一围,又云周围八尺为一围,等等)。枚乘说吴王书:“夫十~之木,始生如蘖。”

 

475.【突】

 

(一)很急速地向前冲或向外冲。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盗贼奔~。”又成语有“~围”。[~如]副词。突然。周易离卦:“~如其来如。”

 

(二)灶上的烟囱。汉书霍光传:“曲~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汉书叙传:“孔席不煗,墨~不黔。”(孔子的席没有坐暖,墨子的灶突没有薰黑,又踏上征途,周游列国了。煗:同“暖”。黔:黑。)

 

476.【禽】

 

(一)鸟兽的总名。周易屯卦:“即鹿无虞,以从~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之未至,敢膳诸从者。’”汉书蒯通传:“野~殚,走犬亨。”引申为一般的鸟兽。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周礼天官庖人“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羔:小羊。豚tún:小猪。犊dú:小牛。麋mí:小鹿。雉zhì:野鸡。鴈:即”鹅”字。)三国时华佗创“五禽戏”。五禽指虎鹿熊猿鸟五种鸟兽。又为鸟类。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园柳变鸣~。”

 

(二)捉,逮住。史记淮阴侯列传:“~赵王歇。”又:“欲谒上,恐见~。”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477.【纵】

 

(一)释放。跟“禽”相对。庄子胠箧:“掊击圣人,~舍盗贼。”(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掊pǒu击:抨击。)后汉书班超传:“超~遣之。”引申为放纵,不拘束。楚辞离骚:“夏康娱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齐巳听郦生,即留~酒。”苏轼前赤壁赋:“~一苇之所如。”陆游鹊桥仙词:“华灯~博。”现代有双音词“放~”,“~容”。又引申为放〔火〕。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火。”

 

(二)连词。即使。史记项羽本纪:“~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三)读zōng,阴平声。竖的,直的,南北的方向。跟“横”相对。荀子王制:“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横之事。”庐照邻长安古意诗:“玉辇~横过主地。”(辇niǎn:1.人推挽的车。2.秦汉以后特指帝王后妃所乘的车。3.乘车。4.用车载运。)这个意义在上古一般写作“從”。汉书艺文志:“從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贾谊过秦论:“尊贤重士,约從离衡。”(衡:同“横”。)

 

478.【购】

 

悬赏征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又淮阴侯列传:“有能生得者~千金。”

 

[辨]购,买,市。“购”和“买”不是同义词,“买”和“市”是同义词。“购”字在上古只是悬重赏以征求的意思,所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卖的性质大不相同。直到宋代,“购”字也只表示重价收买,跟一般的买还是有细微的分别的。

 

479.【抑】

 

(一)用手压,摁。跟“扬”相对。老子七十七章:“高者~之,下者举之。”“抑”常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按下来。汉书霍光传:“朕以大将军故,~而不扬。”又表示控制。汉书霍光传:“宜以时~制,无使至亡。”史记魏公子列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秦兵,秦兵不敢出。”又表示克制自己,不骄傲。陆云赠顾尚书诗:“谦光自~,厥辉弥扬。”又表示不使太显露。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欲其奥。”

 

(二)[~郁]双声连绵字。苦闷的样子。白居易与元九书:“彷徨~郁。”也作“悒郁”。(悒yì:愁闷,不安。)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独悒郁而谁与语?”

 

(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孟子梁惠王上:“~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字又用来表示选择的问。论语学而:“求之与?~与之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取乎?~其无取乎?”有时候,两个“抑”字前后呼应,也是表示选择的问。韩愈送孟东野序:“~不知天将合其身,而使鸣国家之盛邪?~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四)副词。“抑亦”二字连用,表示委婉语气。文心雕龙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亦江山之助乎?”

 

480.【按】

 

(一)用手向下压,摁。汉书霍光传:“田延年前离席~剑。”字又写作“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引申为按下不用,抑止。史记淮阴侯列传:“莫如案甲休兵。”今成语有“~兵不动”。

 

(二)勒住,拉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天子乃~辔徐行。”(绛jiàng:赤色,大红。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文心雕龙情采:“~辔于邪正之路。”

 

(三)巡行,巡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西定河南地,~榆溪旧塞。”[~行]巡视。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复引诸王~行府库。”后世官职有“巡~”。

 

(四)按照,依照。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功而赏。”(缘:依据。)汉书扬雄传:“各~行伍。”

 

(五)查考,考察。贾谊治安策:“~之当今之务。”字又作“案”。论衡问孔:“案圣人之言,上下多相违。”

 

按:在古代“按”字往往写作“案”。

 

[辨]抑,按。“抑”比“按”重,所以“抑”引申为压抑、抑制,“按”引申为按照、依照。

 

481.【拔】

 

(一)拔起来,拔出来。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帜,立汉赤帜。”又项羽本纪:“城是籍遂~剑斩守头。”引申为提拔。李密陈情表:“过蒙~擢。”

 

(二)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乎其萃。”(萃:聚。这里是“群”或“类”的意思。)成语有“出类~萃”。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三)攻取,攻占,占领。史记项羽本纪:“襄城坚守不下,已~,皆坑之。”又魏公子列传:“使蒙骜攻魏,~二十城。”

 

482.【擢】

 

(一)拔。枚乘说吴王书:“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而拔。”(这里“擢”指拔的动作,“拔”指拔的结果,即被拔了起来。)

 

(二)提拔,提升。汉书霍地光传:“~郎为九江太守。”李密陈情表:“过蒙拔~。”

 

[辨]拔,擢。“拔”和“擢”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区别。“擢”可以专指拔的动作而不涉及拔的结果,所以“擢而拔之”不能说成“拔而擢之”,“擢”也不能表示“攻取”或“占领”。在提拔的意义上,“拔”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官职。

 

483.【挟】

 

夹在腋下。孟子梁惠王上:“~太山以超北海。”庐照邻长安古意诗:“~弹飞鹰杜陵北。”苏轼前赤壁赋:“~飞仙以遨游。”“挟”又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有或怀抱着。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孤独之交。”又:“~伊管之辩。”引申为胁持,用强力逼别人执行某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子以令诸侯。”现代有双音词“要挟”。

 

484.【将】

 

(一)奉,承。诗经周颂我将:“我~我享,维羊维牛。”又商颂烈祖:“汤孙之~。”伪古文尚书泰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天威。”“将事”表示奉行其事。左传成公十七年:“晋侯使郤锜来乞师,~事不敬。”“将命”表示传命,转达命令。论语阳货:“~命者出户。”引申为奉养。诗经小雅四牡:“不遑~父。”又:“不遑~母。”(不遑huáng:不暇,来不及。)引申为休养,休息,调养(后起义)。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息。”

 

(二)扶。诗经小雅无将大车:“无~大车。”史记田叔列传:“少孤贫,为人~车。”(将车:扶着车子前进。)乐府诗孤儿行:“~是瓜~来到还家。”乐府诗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抚~。”引申为携带,牵拉。汉书霍光传:“乃~光西至长安。”水经注庐江水:“吴猛~子弟登山。”又为用手拿。李白侠客行:“~灸啖朱亥,持觞劝侯赢。”引申为拿来。古诗上山采蘼蕪:“~缣来比素。”(蘼蕪míwú:一种香草。缣jiān:细绢。)按:“将”的意义非常广泛。凡手的动作,近似于扶、提、携、持……等等,都叫“将”。

 

(三)读jiàng。领,率领〔军队〕。史记项羽本纪:“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卒二万渡河。”又淮阴侯列传:“陛下不能~兵,而善~将。”[~jiāng军]原是一军的统帅,后来成为武职的名称,有“大~军”,“上~军”等。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军宋义。”

 

(四)读jiàng,去声。将领,将帅。战国策赵策三:“秦~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为赵~。”作动词时,表示使为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孙膑。”又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赵不~赵括则巳。”按:“将军”和“将领”的“将”,都是从率领的意义上引申出来的,而一个读平声,一个读去声。这是后代才产生的读音上的差别。

 

(五)副词。将要,快要。尚书盘庚中:“予~试以汝迁。”论语季氏:“季氏~伐颛臾。”又阳货:“吾~仕矣。”又雍也:“~入门,策其马。”“将”又用于条件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将出现某种情况。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奚先?”又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又子张:“我之不贤与?人~拒我。”由“将要”的意义引申为“将近”。常指数目的接近。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五十里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历载~百。”(载:年。)

 

(六)连词。表示选择问,与“抑”略同。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送往劳来斯无穷乎?”(悃kǔn:诚实,诚心。)又为“与”或“共”(后起义)。常见于骈文、词赋、诗歌。庾信春赋:“眉~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李白月下独酌诗:“暂伴月~影,行乐须及春。”

 

485.【烝】

 

(一)火气上升。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櫽栝~矫然后直。”(櫽栝yǐnguā:矫正曲木的工具。这里的“烝”实际上就是“烘”。)引申为热气盛。常常写作“蒸”。杜甫早秋苦热诗:“七月六日苦炎~。”又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峡内多云雨,秋来尚郁~。”引申为用热水气蒸东西。杜甫壮游诗:“~鱼闻匕首。”

 

(二)众。诗经大雅烝民:“天生~民。”杜甫无家别诗:“人生无家别,何以为~黎?”(烝黎:即烝民。)这个意义也写作“蒸”。汉书霍光传:“天下蒸庶,咸以安宁。”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

 

(三)下淫上为烝。左传桓公十六年:“~于夷姜。”

 

[辨]烝,蒸。二字同音,常常通用。“蒸”的本义是麻之秸杆。后来本义罕用,就借“蒸”为“烝”。只有下淫上的意义不能写作“蒸”。

 

486.【亨】

 

(一)读hēng。通。周易坤卦:“品物咸~。”左传昭公四年:“以~神人。”今成语有“万事~通”。

 

(二)读pēng,后来写作“烹”。煮。诗经豳风七月:“~葵及菽。”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怒曰:‘~之。’”又:“通曰:‘嗟乎!冤哉,~也!’”

 

(三)读xiǎng。献。周易大有卦:“公用~于天子。”(亨:指朝献,即入朝时并进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享”。指献食于神。诗经小雅楚茨:“以享以祀。”

 

487.【顾】

 

(一)回头看。楚辞九章哀郢:“过夏口而西浮兮,~龙门而不见。”(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贾谊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

 

(二)关心,照看,照顾。诗经魏风硕鼠:“莫我肯~。”司马迁报任安书:“念父母,~妻子。”

 

(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略等于现代的“不过”。史记淮阴侯列传:“~恐臣计未必足用。”又:“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力不能耳。”司马迁报任安书:“~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

 

488.【察】

 

(一)观察,审察。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吕氏春秋察传:“夫得言不可以不~。”引申为了解,仔细了解。楚辞离骚:“荃不~余之中情兮。”汉书霍地光传:“于是上始闻而未~。”

 

(二)昭著,明显。礼记中庸:“言其上下~也。”引申为看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秋毫之末。”又为审察清楚。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1.明察的样子。老子二十章:“俗人~~。”引申为苛细的样子。晋书顾和传:“~~为政。”成语有“~~为明”。2.洁白的样子。楚辞渔父:“安能以身之~~,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ménmén:昏暗不明的样子。引申为蒙受污垢或耻辱。与“察察”相对。)

 

489.【裁】

 

(一)裁〔衣〕。杜甫白丝行:“~缝灭尽针线迹。”引申为剪裁,删减。文心雕龙镕裁:“剪截浮词谓之~。”今成语有“~员”。

 

(二)判决,裁断。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其罪。”[自~]表示自杀。汉书霍光传:“卒有物故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不能引决自~。”

 

(三)体制,风格。沈约谢灵运传论:“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明密。”(摽biāo:1.挥。2.挥手示意。3.抛。4.通“标”。称扬。)

 

(四)副词。仅。汉书功臣表:“~什二三。”这个意义又写作“财”、“才”、“纔”。

 

490.【断】

 

(一)及物动词。砍断,截断,剪断,锯断。周易系辞下:“~木为杵。”庄子骈拇:“鹤胫虽长,~之则悲。”又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发文身,无所用之。”枚乘上书谏吴王:“殚极之紘~干。”注意:现代汉语“断”字作补语,加于“砍”“截”“剪”等字的后面,古代汉语只一个“断”字就表示“砍断”,“截断”,“剪断”等动作。又为不及物动词。被弄断,或自然折断。这等于现代的“断”。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诗:“霜严衣带~。”“断”又用于抽象的意义。杜甫将适吴楚留别诗:“中原消息~。”又月夜忆舍弟诗:“戍鼓~人行。”

 

(二)决断,断定。汉书霍光传:“当~不~,反受其乱。”

 

旧时“断”字有三个读音:1.砍断、截断等义的“断”读浊音上声(徒管切);2.折断的“断”(不及物动词)读浊音去声(徒玩切);决断的“断”读清音去声(丁贯切)。今普通话无别。

 

491.【奏】

 

(一)进。庄子养生主:“~刀騞然。”(騞huō:象声词,这里是形容进刀解牛的声音。)汉书丙吉传:“数~甘毳食物。”(毳:通“脆”。)又韩延寿传:“争~酒灸。”论衡逢遇篇:“以夏进炉,以冬~扇。”司马迁报任安书:“使得~薄伎。”

 

(二)进言或上书〔给君王〕。汉书霍光传:“候司光出沐日~之。”又:“光遂复与丞相敝等上~曰。”又:“上令吏民得~封事。”又名词。所上的书。萧统文选序:“表~笺记之列。”

 

(三)奏〔乐〕。汉书霍光传:“鼓吹歌舞,悉~众乐。”王勃滕王阁序:“钟期既遇,~流水以何惭?”

 

492.【敕】(勅,勑)

 

告诫,嘱咐。史记乐书:“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汉书霍光传:“光~左右谨宿卫。”世说新语贤媛:“不从母~,以至今日。”引申为特指皇帝告谕臣下的文书(后起义)。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番诗:“~书怜赞普。”(赞普:西番主的名字。)杜甫巴西闻收京诗:“剑外春天远,巴西~使稀。”

 

493.【委】

 

(一)堆积〔在地〕。庄子养生主:“如土~地。”引申为连结,聚积。沈约谢灵运传论:“波属云~。”“~积”连用指财物的聚积。孙子军争:“无粮食则亡,无~积则亡。”

 

(二)舍弃,放弃。孟子公孙丑下:“~而去之。”又为抛弃。扬雄解嘲:“失路者~沟渠。”又:“~辂脱輓。”(辂lù:1.车辕上用来备人牵挽的横木。2.古代的一种大车。輓wǎn:哀悼死者。)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地无人收。”(钿:①diàn1.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2.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②tián钱,硬币。)

 

(三)任,讬付。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缪公~之以政。”汉书霍光传:“遂~任光。”引申为任凭,听任。陶潜自祭文:“乐天~分。”又归去来辞:“曷不~心任去留。”文心雕龙镕裁:“若术不素定,而~心逐辞。”

 

494.【捐】

 

(一)除去,撤去。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阶。”(廪lǐn:仓房。阶:梯子。)

 

(二)舍弃,抛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之,无所恨。”古诗十九首:“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注意:近代的“捐款”、“捐税”的“捐”都是从“放弃”的意义引申出来的,但是古代的“捐”只当“放弃”讲,不当“捐款”“捐税”讲。

 

[辨]弃,委,捐。这三个字是同义词,所以产生双音词“委弃”“弃捐”。“弃”字比较常用,它表示把自己的东西抛弃了,有“扔掉”的意思。“委”有“抛弃”的意思,故引申为“委托”。在放弃的意义上,“捐”跟“弃”没有什么分别。

 

495.【详】

 

(一)详细,详尽。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说之。”又万章下:“其~不可得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愿足下~察之。”引申为详细地知道。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也。”“未详”二字连用,表示不知道底细。水经注庐江水:“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也。”

 

(二)读yáng,假装。史记项羽本纪:“见使者,~惊愕。”又淮阴侯列传:“于是信张耳~弃旗鼓走水上军。”又:“蒯通说不听,已~狂为巫。”这个意义又写作“佯”。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箕子佯狂,接与避世。”又写作“阳”。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儋dān:1.“担”的古体字。肩挑。2.儋县,在广东省。3.姓。)

 

496.【诈】

 

不诚实,虚伪。论语子罕:“久矣哉,由之行也。”注意:“诈”常被认为仁义的反面。贾谊过秦论中:“先~力而后仁义。”史记淮阴侯列传:“常称义兵不用~谋奇计。”曾巩战国策目录序:“谋~用而仁义之路塞。”又:“故论~之便而讳其败。”引申为说谎,骗。史记淮阴侯列传:“追信,~也。”又:“项王~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又:“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后汉书班超传:“乃召侍胡~之曰。”注意:古代没有“骗”字,凡“骗”的意义都说成“诈”。

 

[辨]诈,伪。在不诚实的意义上,“诈”与“伪”是同义词。但是“诈”常被当作仁义的反面来提,可见“诈”的意义较重。在“说谎”的意义上,只能用“诈”,不能用“伪”。

 

497.【与】

 

(一)给。跟“取”相对,又跟“夺”相对。左传隐公元年:“欲~大叔,臣请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则~斗卮酒。”(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又:“则~一生彘肩。”(彘zhì:猪。)司马迁报任安书:“临财廉,取~义。”世说新语雅量:“因嫁女~焉。”这个意义又写作“予”。史记淮阴侯列传:“忍不能予。”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施与”二字连用,表示周济别人。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

 

(二)偕同,结交,亲附。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不知。”[~国]互相亲善的国家。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国,战必克。”

 

(三)读yù,去声。参加,参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且灌夫何~也?”这个意义又写作“预”。杜甫诸将诗:“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四)连词。和。尚书金縢:“我其以璧~珪,归俟尔命。”(縢téng:1.封笺。2.缠束。3.绳。4.绑腿布。5.口袋。珪:即“圭”,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俟sì:等待。)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又介词。跟,同。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屈完乘而观之。”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百工交易?”[~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礼~其奢也,宁俭。”(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

 

(五)读yú,阳平声。语气词。表示疑问。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歟”。陶潜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帝王的名号。)

 

498.【夺】

 

夺去。史记淮阴侯列传:“即其卧内,上~其印符。”“夺”常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其时。”李密陈情表:“舅~母志。”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不~乎众多之口。”又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江淹别赋:“使人意~神骇,心折骨惊。”

 

499.【至】

 

(一)到。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于薛,未~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至”又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到某时。老子八十章:“民~老死不相往来。”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今日。”[~若][~如]至于。江淹别赋:“~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又:“~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讵jù:岂,怎。)

 

(二)达到极点的,最完善的,最大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德要道。”庄子逍遥游:“此亦飞之~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理,君岂弃此物?”苏轼贾谊论:“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也。”引申为副词。极,最。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纤~悉也。”李密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微~陋。”现代有成语“至少”。

 

[辨]至,到。在“到”在意义上,“至”和“到”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义近“来”;“到”往往带宾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