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3)

(2011-03-03 09:25:12)
标签:

杂谈

200.【治】

 

(一)旧读平声(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为处理,进行某种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则~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又:“恶能~国家?”又:“门人~任将归。”又梁惠王上:“奚暇~礼义哉?”庄子马蹄:“伯乐善~马,而陶匠善~埴木。”(陶:烧窑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粘土。)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戎。”按:“治”字的引申义应用甚广,凡加于名词的前面,就表示对此事物进行应有的处理。

 

(二)去声。形容词。治理好了的。特指国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乱”相对。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战国策齐策:“齐国大~。”

 

[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以叫做“理”。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治”,少说“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于是常常把“治”说成“理”。如韩愈原毁:“其国家可几而理与!”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而知其大也。”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

 

201.【树】

 

(一)动词。种植,栽种。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与?抑亦盗跖之所~与?”成语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词。树木。左传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之下。”

 

按:旧时于动词的“树”读上声,名词的“树”读去声。今无别。

 

[辨]树,木。“树”和“木”的显著区别有两点:(1)“树”可以是动词,“木”不可以用作动词。(2)“木”可以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先秦的“树”字,一般只用作动词。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疏:“无损折我所树之杞木。”这是正确的解释。“树”作为动词时,也不限于种木,还可以种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萱草),言树之背(背:北堂。)”动词“种”字,战国时代才出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202.【艺】

 

(一)种植。诗经唐风鸨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五谷。”

 

(二)才能,技能,本领。尚书金縢:“能多材多~。”(縢téng:1.封笺。2.缠束。3.绳。4.绑腿布。5.口袋。)

 

203.【事】

 

(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可得闻乎?”又公孙丑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带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如指“军事”、“战争”、“急事”等。论语季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左传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动词。侍奉,指为君主或父母服务。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臣请~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对夫也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始妾~其父。”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有所谓“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小……惟智者为能以小~大。”

 

(三)动词。从事于。汉书张骞传:“汉方欲~灭胡。”杜甫新婚别诗:“努力~戎行。”

 

204.【畜】

 

(一)读xù。养。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又:“俯不足以~妻子。”(彘zhì:猪。)

 

(二)读xù。积聚,储藏。孟子离娄上:“苟为不~,终身不得。”荀子天论:“~积收藏于秋冬。”这个意义又写作“蓄”。礼记王制:“无三年之蓄。”

 

(三)读chù。家养的禽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

 

205.【保】

 

抚养。尚书康诰:“若~赤子。”引申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意:这种“保”字还不是“保护”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为守住。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里以待之。”

 

206.【爱】

 

(一)爱。左传隐公元年:“~其母。”引申为怜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头发的人。)

 

(二)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费。”注意:上古“爱”字很多是当“舍不得”讲的,不要误会为“亲爱”的“爱”。

 

207.【伤】

 

(一)受伤,特指战斗时遭受创伤。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于矢。”(郤xì:1.空隙,缝隙。2.感情上的裂痕,怨隙。3.古地名。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4.姓.)引申为损害。论语子张:“其何~于日月乎?”“何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乎”字),原意是“损害了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有什么关系?”论语先进:“何~乎?”“无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也”字)原意是“没有损害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关系”。

 

(二)悲伤。诗经周南卷耳:“维以不永~。”

 

208.【害】

 

(一)损害,伤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亦无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仁,有杀身以成仁。”引申为嫉妒。史记贾生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又为妨碍。孟子滕文公上:“~于耕。”

 

(二)名词。祸害,害处。跟“利”相对。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又:“姜氏欲之,焉辟~?”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

 

(三)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丧。’”

 

209.【比】

 

(一)摆在一起。文心雕龙情采:“五音~而成韶夏。”“比”又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当作同类看待。孟子滕王公上:“子~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数。”又:“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次:也是“摆在一起”。)引申为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絜xié:量度物体周围的长度。又同“洁jié”。)

 

(二)读bì,去声。偏袒,偏心自己人。左传襄公三年:“立其子,不为~。”今成语有“朋~为奸”。

 

(三)读bì,去声。及。表示等到了〔那个时候〕。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馁něi:1.饥饿。2.失掉勇气。3.〔鱼〕腐烂。4.空虚。)有时“比及”连用。论语先进:“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诗六义之一。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比”是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关于美刺~兴者。”(美:颂扬。刺:讽刺。)黄遵宪入境庐诗草序:“复古人~兴之体。”

 

210.【喻】

 

(一)晓得,了解。战国策魏策四:“寡人~矣。”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喻,亦作“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汉书司马相如传作“諭”。

 

(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

 

注意:“喻”、“谕”古代无分别,直到汉代还互相混用,后来渐渐有了分工。于“比喻”的意义用“喻”不用“谕”;在“晓得”或“使人知道”的意义上,用“谕”不用“喻”。

 

211.【诚】

 

(一)真心,不诡诈,不虚伪。跟“诈”相对,又跟“伪”相对。周易乾卦:“修辞立其~。”礼记乐记:“著~去伪。”

 

(二)副词。实在,的确。孟子公孙丑上:“子~齐人也。”引申为假设之词。战国策赵策三:“赵~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12.【伪】

 

人为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也。”引申为诡诈,不诚实。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者也。”又为假的,非真的。楚辞哀郢:“被以不慈之~名。”(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先秦说“伪”不说“假”。

 

213.【善】

 

(一)好,指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也。”(泠líng:1.轻妙的样子。2.清。3.通“零”。落。4.姓。)

 

(二)好,指有道德。跟“恶”相对。论语子路:“不如乡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恶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领。擅长。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弈者也。”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为不~变矣。”

 

(四)好,指做得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满意的。论语子罕:“求~贾而沽诸?”(贾:同“价”。)

 

214.【淫】

 

(一)过分而不得当,过度。战国策楚策四:“专~逸侈靡。”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淫邪。左传宣公四年:“~于郧子之女。”(郧yún:春秋时国名,在今湖北安陆县。)楚辞离骚:“谣诼谓余以善~。”(诼zhuó:造谣毁谤。)引申为贪色,纵欲。左传成公二年:“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

 

215.【凶】

 

(一)不吉利。跟“吉”相对。楚辞卜居:“此孰吉孰~?”

 

(二)饥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又:“~年免于死亡。”

 

216.【疏】

 

(一)稀疏。跟“密”相对,又跟“数”相对。(“数”就是“密”。)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而不失。”汉书霍光传:“~眉目,美须髯。”引申为关系远,不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逾戚。”又引申为同样的行为重复的时间相隔得久。也跟“数”相对。孟子公孙丑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于此时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现代变为双音词“~通”。

 

(三)读shù,去声。分条登记或分条陈说。汉书匈奴传:“~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又李广苏建传:“数~光过失。”(光:霍光。)引申为上给皇帝的奏议。如汉晁错有“论贵粟~”。杜甫秋兴诗(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四)读shù,去声。注解的一种。一般是疏通经义并对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说明。如左传是杜预注,孔颖达疏。

 

217.【戚】

 

(一)兵器之一种,像大斧。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扬。”陶潜读山海经诗(其十):“刑天舞干~。”

 

(二)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这种意义也写作“慼”。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诒yí:1.通“贻”。遗留或致送、送给。2.通“绐dài”。欺骗。)

 

(三)亲,亲属。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疏逾~。”注意:上古所谓“戚”,包括父母兄弟等。后代才专指族外的亲属。

 

218.【饑】

 

五谷不成熟,荒年。论语先进:“因之以~馑。”又颜渊:“年~,用不足。”

 

[辨]饥,饑。“饥”与“饑”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饑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饥”用于“饥饿”,“饑”用于“饑荒”,分别是显著的。左传“饑”“饥”绝不相混,孟子“饑”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饑荒”讲。中古“饥”“饑”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

 

219.【孰】

 

(一)熟,煮熟了的。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蹯fán:野兽的足掌。)引申为深透,深入。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今成语有“深思~虑”。“~视”连用,指看了又看。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视之。”今成语有“~视无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熟”。

 

(二)五谷丰年。跟“饑”相对。又写作“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三)谁,那个。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为好学。”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胜?”按:“孰”字多用于选择问,跟“谁”不尽相同。又可指事物。论语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这种意义不能写作“熟”。

 

[辨]谁,孰。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谁” 专指人,“孰”则兼指物。“孰”用于选择问,“谁”不用于选择问。“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但是“孰”也用于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

 

220.【滋】

 

(一)增益,增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蔓。”现代有双音词“~长”。

 

(二)副词。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以窦太后~不悦魏其等。”

 

221.【烈】

 

(一)火猛。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引申为强烈,猛烈。[~士](1)视死如归的勇士。庄子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士之勇也。”(2)有操节、有作为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事业。孟子公孙丑上:“功~,如彼之卑也。”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

 

222.【赡】

 

读shàn。足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引申为充足,丰富。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英华乃~。”引申为供给别人财物(后起义)。晋书羊祜传:“禄俸所资,皆以~给九族,赏赐军士。”

 

223.【共】

 

(一)读gǒng,上声。通“拱”。拱手。论语乡党:“子路~之。”引申为环绕。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二)读gōng,平声。通“供”。供给,供应。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三)读gōng,平声。通“恭”。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子孝。”

 

(四)副词。共同。论语子罕:“可与~学。”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占有。论语公冶长:“与朋友~,敝之而无憾。”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况。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之。”

 

224.【同】

 

同,一样。跟“异”相对。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则贾相若。”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与民~乐也。”又:“与百姓~之。”又表示同属。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作“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

 

225.【殊】

 

(一)死。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死以下。”(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军皆~死战,不可败。”

 

(二)不同,有分别。文心雕龙镕裁:“善敷者辞~而意显。”范缜神灭论:“名~而体一也。”[~方](1)不同的方面。汉书艺文志:“时世主,好恶~方。”(2)不同的区域。班固西都赋:“~方异类,至于三万里。”引申为特别的,卓越超群的,特别好的。诸葛亮出师表:“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古诗陌上桑:“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略似现代汉语的“很”。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异】

 

(一)不同。跟“同”相对。论语微子:“我则~于是。”又先进:“~乎三子者之撰。”引申为奇特。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不匝旬而得~地者二。”[~日][~时](1)往日,往时。汉书高帝纪下有“~日”秦民公大夫(第七级爵位)以上的,能和县令抗礼(平等对待)的记载。又食货志下载“~时”有小车的商人分等纳税。(2)将来。战国策齐策六:“愿王之察之~日。”白居易与元九书:“~时相见。”胡铨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时金人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物]不同之物。庄子大宗师:“假于~物,讬于同礼。”引申为(1)指别的行业。国语齐语:“不见~物而迁焉。”今成语有“见~思迁”。(2)指死亡的人。贾谊鵩鸟赋:“化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诗:“残害为~物。”(3)指珍奇的物品。后汉书班昭传:“每有贡献~物。”

 

(二)奇怪,觉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之。”

 

227.【斤】

 

(一)斧子一类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时入山林。”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成风。”(石:人名。)

 

(二)称物的单位。墨子号令:“赐黄金二十~。”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

 

(三)[~~]明察的样子。诗经周颂执竞:“~~其明。”今成语有“~~计较”。

 

228.【钧】

 

(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

 

(二)陶匠做陶器时,模子下面面旋转的工具叫钧。淮南子原道:“~旋谷转。”用于比喻,“大钧”或“洪钧”指天。贾谊鵩鸟赋:“大~播物兮。”张华答何劭:“洪~陶万类。”

 

(三)通“均”。同样。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229.【鍾】

 

(一)量名。六斛四斗。孟子滕文公下:“兄戴,盖禄万~。”

 

(二)积聚。国语周语下:“泽,水之~也。”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正在我辈。”成语有“一见~情”。

 

[辨]鐘,鍾。“鐘”是“鐘鼓”的“鐘”,“鍾”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的。有时候,“鍾”也被假借为“鐘”。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鐘”,或本作“鍾”。但是“千鍾”“万鍾”的“鍾”和“鍾情”的“鍾”却不能写作“鐘”。“姓鍾”的“鍾”也不能写作“鐘”。

 

230.【倍】

 

(一)背向,背着。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将~殡柩。”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山陵。”引申为违背。孟子滕文公上:“师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龙镕裁:“虽玩其采,不~领袖。”

 

231.【政】

 

统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国家的统治管理。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32.【教】

 

(一)动词。教导。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又名词。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庠xiáng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又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则近于禽兽。”

 

(二)名词。文体的一种。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萧统文选序:“又诏诰~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引申为官府的文告。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及诗赋杂文。”又为书信中的敬词,指对方的

 

话或要求。苏轼答谢民师书:“未能如~。”

 

(三)读jiāo。动词。使。一般多用于诗词。杜甫奉酬严公诗:“草茅无径欲~锄。”白居易琵琶行:“曲罢常~善才服。”(善才:唐代乐师之称。)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枝上啼。”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盗贼多有。”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

 

(二)制度。贾谊过秦论:“内文~度,务耕织。”

 

(三)动词。效法,学习好的榜样。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与?”

 

(四)方法,办法,法子。墨子备城门:“子墨子曰:‘守城之~,必数城中之木,十人之所举为十挈,五人之所为五挈。’”又旗帜:“守城之~,木为苍旗,火为赤旗。”

 

234.【术】

 

(一)道路,街巷。礼记月令:“皆修封疆,审端径~。”(端正其径路。)汉书刑法志:“园囿~路。”(囿yòu:1.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有围墙的园地。2.菜园,果园。3.事物聚集的地方。4.拘泥,局限,指见识不广。)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书谏吴王:“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多异故也。”[方~]技艺。古代把怀有特种技能者如医药、卜筮等归为一类,叫“方~”。(筮shì:古代用蓍shī草占卦。)后汉书有方术列传。北史周澹传:“多方~,尤善医药。”

 

235.【势】

 

(一)力量,权力。荀子正论:“天子者~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战国策齐策四:“斗趋见王为好~,王见斗为好士。”

 

(二)形势,某种情况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则然也。”(颡sǎng:额,脑门子。)“势”又用作状语,表示具体情况所决定。孟子离娄上:“公孙丑问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语有“~不两立”。[其~]用作状语表示“势必”。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粮食必在其后。”又:“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引申为机会。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庄子秋水:“时~适然。”

 

236.【数】

 

(一)数目,数量。庄子秋水:“号物之~谓之万。”

 

(二)技艺,特指搏弈之类的技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小~也。”

 

(三)占卜。楚辞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为命运。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奇。”又旧日迷信有“天~”、“大~”、“气~”、“劫~”等说法。

 

(四)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读shǔ,上声。计算。庄子秋水:“杂而下者不可胜~也。”

 

(六)读shuò。时间相隔得短。跟“疏”相对。论语里仁:“朋友~,斯疏矣。”礼记祭义:“祭不欲~,~则烦。”

 

(七)读cù。密。跟“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罟gǔ:1.网。2.指法网。3.用网捕捉。4.揽,把持。洿wū:1.低洼积水的地方。2.挖掘成水坑。3.污秽。4.涂染。5.声音虚浮、散漫。)

 

237.【朝】

 

(一)读zhāo。早晨。跟“暮”、“夕”相对。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逍遥游:“~菌不知晦朔。”[崇~][终~]从天明至食时(将近日中的时间)为终朝(崇朝)。诗经鄘风蝃蝀:“崇~其雨。”(鄘yōng:周代诸侯国名。蝃dì蝀dōng:虹的别称。)老子二十三章:“飘风不终~。”

 

(二)读cháo。动词。朝见,臣在早晨拜见君主。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战国策赵策三:“率天下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见。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抚四夷也。”

 

(三)读cháo。名词。朝廷,朝见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战国策齐策一:“于是入~见威王。”引申为朝代。杜牧赤壁诗:“自将磨洗认前~。”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于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使~无所掠。”又形容词。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养的。庄子天地:“民如~鹿。”引申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

 

239.【塗】

 

(一)路。论语阳货:“遇诸~。”孟子梁惠王上:“~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意义又写作“涂”。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于邹。”后代又写作“途”。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成语有“道听~说”,“半~而废”。

 

(二)泥。孟子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炭。”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中乎?”引申为塗饰。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为塗抹,塗改(后起义)。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改清庙生民诗。”

 

240.【江】

 

专有名词。长江,扬子江。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又:“~汉以濯之。”引申为一般的河流(后起义)。注意:“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杜甫秋兴诗:“~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长江中间。

 

[辨]江,河。“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意的影响。

 

241.【关】

 

(一)门闩。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以出。”又动词。关门(门上了闩)。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

 

(二)出入国境的关口。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则为之告。”(敂kòu:到。宾客:指来朝聘的诸侯,卿大夫等。)引申为国防上的关。贾谊过秦论上:“秦人开~而延敌。”又为为关卡,税关。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征。”

 

(三)通过,经历。韩非子问田:“不试于屯伯,不~乎州郡,故有失政亡国之患。”汉书霍光传:“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尚书。”

 

(四)关连,关涉。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

 

242.【宫】

 

(一)房屋,住宅。论语子张:“譬之~墙。”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中而用之?”后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秦汉以后的意义)。贾谊过秦论中:“作阿房~。”杜甫咏怀古迹诗(其四):“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声之一。古代音乐,宫商角徵羽为五声。礼记乐记:“~乱则荒,其君骄。”

 

(三)古代五刑之一,阉割之刑。尚书吕刑:“~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锾huán:古代重量单位,一锾等于六两。)

 

[辨]宫,室。先秦时代,“宫”与“室”是同义词。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

 

243.【府】

 

(一)藏财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廪~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库,而待将军。”成语有“天~之国”。“天府”原意是天的仓库。

 

(二)官府。诸葛亮出师表:“宫中~中,俱为一体。”引申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为对人家庭的尊称。如“~上”。

 

244.【衣】

 

(一)衣服,有时候特指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兮~兮,绿兮黄裳。”(裳cháng:下衣。)又豳风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战国策齐策四:“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二)读yì,去声。动词。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许子~褐。”又指给人穿衣。诗经小雅斯干:“载~之裳。”

 

245.【冠】

 

(一)古代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又为动词。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乎?”

 

(二)读guàn,去声。古代的一种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开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论语先进:“~者五六人。”[弱~]指刚成年。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

 

(三)读guàn,去声。超出众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顶的。汉书丙吉传:“萧曹为~。”(萧:萧何。曹:曹参。)白居易与元九书:“~于卷首。”今双音词有“~军”。

 

246.【履】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织席以为食。”注意:上古没有“鞋”字,“履”就是“鞋”。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弦高将市于周。”孟子梁惠王上:“~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二)五声之一。礼记乐记:“~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诗十九首:“清~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

 

(四)朝代名。成汤取代夏之后建立的王朝。盘庚时迁于殷,所以又称为“殷”或“殷~”。

 

(五)估量,计算。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军进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讨论。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引申为现代的“商量”。

 

248.【贾】

 

(一)读gǔ。卖。诗经邶风谷风:“~用不售。”(用:因此。售:卖出去。)又为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马。”引申为招惹。左传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读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于王之市。”

 

(三)读jià。价格。论语子罕:“求善~而沽诸?”(沽:卖。)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相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辨]商,贾。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所以说“行商坐贾”。后世不再区别。

 

249.【旅】

 

(一)军队五百人为旅。左传哀公元年:“人田一成,有众一~。”引申为一般的军队。论语先进:“加之以师~。”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为众。成语有“~进~退”(随众进退)。

 

(二)行。“行旅”二字连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于王之塗。”引申为寄居。史记陈杞世家:“羁~之臣。”

 

250.【徒】

 

(一)步行。周易贲卦:“舍车而~。”论语先进:“不可~进也。”按:不凭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陆行不用车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为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以往。”

 

(二)徒党。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僖公二年:“倒戟以御公~。”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与而谁与?”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论语先进:“非吾~也。”又微子:“是鲁孔丘之~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无道桓文之事者。”引申为徒弟,门徒。吕氏春秋诬徒:“人之情,恶异于已者,此师~相与造怨尤也。”又:“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已,若此则师~同体。”

 

(三)空。形容词。孟子离娄上:“~善不足以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词。徒然,没有效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师~归。”今成语有“~劳无功”。

 

(四)副词。只,但,仅仅。战国策魏策四:“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孙丑上:“非~无益,而又害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以吾两人在也。”

 

251.【年】

 

(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诗经周颂丰年:“丰~多黍多稌。”(稌tú:稻子。)郑笺:“丰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三)年龄。战国策赵策四:“~几何矣?”孟子万章上:“~已七十矣。”引申为寿命。庄子逍遥游:“小~不及大~。”又养生主:“可以尽~。”

 

252.【岁】

 

(一)木星。古人分黄道为十二个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宫相当。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十二年为一周。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本”。大致依次相当于西洋的“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十二宫。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星纪。”

 

(二)年。庄子秋水:“死已三千~矣。”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引申为时间,光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不我与。”这种意义后代常以“岁月”连用。陶潜杂诗八首:“~月不待人。”又:“荏苒~月颓。”

 

(三)年龄。庄子渔父:“六十九~矣。”

 

(四)年成,年景,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焉。”战国策齐策四:“~亦无恙耶?”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则曰:‘非我也,~也。’”又:“王无罪~。”

 

[辨]年,岁。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习惯上“望岁”(盼望丰收)不说“望年”,“忘年交”(不拘年龄辈份的朋友)不说“忘岁交”等等。

 

253.【说】

 

(一)说明,解释。论语八佾:“成事不~。”(已经做了的,不要再解释了。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又名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楯:同“盾”。盾牌。)

 

(三)读shuì。说服。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è。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

 

(一)读tīng,又读tìng。听。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为理会。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旧又读tìng。治理,判断。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簾~政”。[~事](1)治理政事。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2)名词。中堂叫“~事”。世语新说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晋书陶侃传作“厅事”。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任从,由着,放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

 

(一)损坏,伤害。论语季氏:“龟玉~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跟“誉”相对。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

 

称赞。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引申为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于身。”现代变为双音词“名~”。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篋:“虽有轩冕之赏弗能~。”(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为鼓励,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左传僖公五年:“陈辕宜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故~之城其赐邑。”史记高祖本纪:“亚父是时~项羽遂下荥阳。”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进]封建时代臣子劝说其所事之主正式即皇帝位。晋书温峤传:“乃以为左长史,檄告华夷,奉表~进。”宋书武帝纪中:“于是陈留王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并上表~进。”

 

258.【居】

 

(一)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于上。”又名词。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又为当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于“有顷”、“久之”、“倾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

 

(一)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

 

(一)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诗经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慄。”今成语有“居高~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诗经大雅大明:“上帝~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后代双音词有“莅~”,“光~”。又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陴pí:城上的短墙。)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汉书霍光传:“朝暮~。”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

 

(一)走过,经过。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引申为超过,胜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又为过分。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ò),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

 

(一)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胠篋:“为之权衡以~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

 

(二)举。诗经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兕sì:古书上指雌的犀牛。觥gōng:古代的一种饮酒器皿。)引申为举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国语周语中:“君子不自~也。”礼记檀弓下:“其仁不足~也。”引申为称述,述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èn。相称,合适,配得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双音词有“~职”,“相~”。

 

263.【量】

 

(一)读liáng。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胠篋:“为之斗斛以~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引申为量长短。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名词。斗斛之类的量器。论语尧曰:“谨权~。”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引申为容积,分量。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又为度量衡的规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三)读liàng。才具,才华抱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以亮有殊~,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又吴志周瑜传注:“瑜雅~高致。”又特指宽容人的限度,度量。晋书武帝纪:“帝宇~弘厚,容纳讜正。”(讜dǎng:直言。)南史宋高帝纪:“上少有大~。”

 

(四)读liàng。审察,揣度。孟子公孙丑上:“~敌而后进。”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某不~敌寡众。”今成语有“~力而行”。

 

264.【鬻】

 

读yù。卖。庄子逍遥游:“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

 

265.【市】

 

(一)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贾不贰。”韩非子五蠹:“奸财货贾得用于~。则商人不少矣。”按:“城市”、“市镇”由此意义发展而来。

 

(二)买。战国策齐策四:“责毕收,以何~而反?”又:“窃以为君~义。”

 

266.【假】

 

(一)借。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引申为凭藉的意思。荀子劝学:“~与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又:“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又“假寐”二字连用,指不脱衣冠睡觉。左传宣公二年:“坐而~寐。”

 

(二)不是真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注意:在“真假”这个意义上,先秦一般只用“伪”,两汉以后才用“假”。

 

(三)如果。史记淮阴侯列传:“~令韩信学道谦让。”

 

[辨]假,借。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假道于虞”一般不能说“借道于虞”。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

 

267.【离】

 

(一)分散,分离。跟“合”相对,又跟“即”相对。论语季氏:“邦分崩~析而不能守也。”楚辞九章哀郢:“民~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今成语有“若即若~”,“悲欢~合”。

 

(二)遭受,触犯。楚辞离骚:“进不入以~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韩非子五蠹:“夫~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罹”。

 

268.【合】

 

(一)闭,合拢。跟“开”相对。战国策燕策二:“蚌~而拑其喙。”汉乐府上邪:“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乃敢与君绝!”引申为对合,符合。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又为会合。论语宪问:“桓公九~诸侯。”

 

(二)两军接触(交战)。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余手及肘。”史记萧相国世家:“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近代双音词“回~”由此发展而来。

 

(三)应该(后起义)。杜甫岁晏行:“好恶不~长相蒙。”白居易与元九书:“始知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四)全(后起义)。旧唐书陆德明传:“~朝赏叹。”

 

169.【因】

 

(一)动词。依靠,凭藉。左传僖公三十年:“~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楚辞卜居:“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引申为顺着。庄子养生主:“~其固然。”又为接着。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又为因袭。论语为政:“殷~于夏礼。”[~而]趁此,就此。史记陈涉世家:“不如~而立之。”

 

(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绝国:辽远的国家。骞:指张骞。)注意:这是介词,后面跟着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和现代汉语连词“因为”不同。但连词“因为”由此发展而来。

 

(四)名词。缘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无~而至前。”

 

(五)副词。于是。战国策齐策四:“以责赐诸民,~烧其券。”史记陈涉世家:“婴后闻陈王已立,~杀襄彊。”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得观所谓石钟者。”

 

270.【改】

 

变更,更换。论语雍也:“回也不~其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

 

[辨]更,改。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

 

271.【作】

 

(一)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又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兴起”孟子公孙丑上:“贤圣之君六七~。”今成语有“精神振~”,“掌声大~”。

 

(二)创造,制作。论语述而:“述而不~。”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无后乎!”

 

272.【为】

 

(一)做,造作。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冠。”按:“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为”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意比较具体。论语先进:“~国以礼。”又阳货:“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杀鸡~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诗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之所。”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尝~晋君赐矣。”我们可以随文译为“治”,“学”,“煮”,“解”,“给”……但是不能认为“为”字本身有这些意义。引申为当作,作为。庄子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事。”(洴píng澼pì:漂洗。絖kuàng:同“纩”,丝絮。)又为变成,成为。庄子逍遥游:“化而~鸟。”又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鲲。”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芷。”

 

又为算做,算是。论语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孟子梁惠王上:“不~不多矣。”“以为”连用相当于现代说:“把……当作……”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东道主。”

 

(二)略等于“是”。孟子公孙丑上:“尔~尔,我~我。”

 

(三)介词。被。韩非子五蠹:“必~鲧禹笑矣。”(鲧gǔn:古人名,夏禹的父亲。)

 

(四)读wèi。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论语述而:“夫子~卫君乎?”

 

(五)读wèi。介词。替,给。庄子养生主:“庖丁~文惠君解牛。”又因为。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象人而用之也。”庄子养生主:“~之四顾。”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庄子养生主:“怵然~戒,视~止,行~迟。”

 

(六)语气词,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又季氏:“何以伐~?”

 

[辨]作,为。“作”的本义是站起来,因此,当“作”用于“做”的意义的时候,也常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的意思。至于“为”字,一般只表示“做”,有时也表示“治理”等,所以跟“作”是有区别的。

 

273.【取】

 

(一)拿,拿来占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之?”引申为采取。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又为从中取出。荀子劝学:“青~之于蓝,而青于蓝。”注意:“取”的反面是“舍”,所以“取舍”对举(取:要;舍:不要);又和“予”相对,故又有所谓“取予”(取:拿人家的东西;予:拿东西给人家);又是“去”的反面,故还有所谓“去取”(去:抛弃;取:要)。

 

(二)攻取,攻下,占领。左传文公八年:“秦人伐晋,~武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破之,~阳晋。”

 

(三)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妻如之何?”论语述而:“君~于吴为同姓。”(鲁和吴都是姬姓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274.【求】

 

(一)找,寻找。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鱼也。”又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之。”求的结果是“得”(找到),所以常常和“得”字相应。战国策楚策一:“虎~百兽而食之,得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引申为要求,责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饱,居无~安。”又微子:“无~备于一人。”今成语有“~全责备”。

 

(二)向别人求得利益。战国策齐策一:“四境之内莫不有~于王。”又赵策三:“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于平原君也。”引申为请求。战国策赵策四:“赵氏~救于齐。”

 

[辨]请,求。在古汉语中,“请”和“求”不是同义词。在“请求”的意义上,二者也有细微差别。“请”多表示请对方让我做某事,“求”则多表示请对方做某事。“求救于齐”一般不说“请救于齐”。

 

275.【奉】

 

(一)两手恭敬地捧着。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觞加璧以进。”引申为恭敬地接受下来(抽象意义)。如说“~命”。

 

(二)陪从〔在上位者〕。左传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公子纠来奔。”

 

(三)供养。老子七十七章:“损不足以~有余。”又为侍奉。孟子告子上:“妻妾之~。”

 

(四)通“俸”。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276.【致】

 

(一)给予,送给,献出。左传文公六年:“尽具其帑,予其器用财贿,……送~诸竟。”(帑tǎng:古时指收藏钱财的府库和府库里的钱财。竟:通“境”。)论语子张:“士见危~命。”双音词有“~敬”,“~意”。

 

(二)使至,导致。荀子劝学:“假与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韩非子五蠹:“而~尊过耕战之士。”又:“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今成语有“学以~用”。

 

[辨]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来”。“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字是及物动词。“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不写作“致”。孟子万章上:“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

 

277.【得】

 

(一)获得,得到。跟“失”相对。左传襄公十五年:“楚人或~玉。”孟子梁惠王上:“虽不~鱼,无后灾。”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得到某种好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养生焉。”孟子公孙丑下:“~道多助,失道寡助。”引申为事情做对了,得当。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也。”(枹fú:鼓槌。)汉书叙传:“历古今之~失。”

 

(二)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做到”的意思。论语颜渊:“虽有粟,吾~而食诸?”孟子滕文公上:“虽欲耕,~乎?”战国策燕策二:“渔者~而并禽之。”

 

278.【益】

 

(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荆人弗知。”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都写作“溢”,但在先秦许多古藉中都作“益”。引申为多或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

 

(二)增加。跟“损”相对。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孟子告子下:“曾~其所不能。”(曾:增。)

 

(三)副词。更加。孟子梁惠王下:“如水~深,如火~热。”

 

(四)利益,好处。跟“损”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谟mó:计谋,计划。)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不如学也。”又形容词。有益的。论语季氏:“~者三友,损者三友。”

 

279.【竭】

 

枯竭。跟“盈”相对。左传庄公十年:“彼~我盈,故克之。”引申为尽,把所有的都用上。左传成公三年:“其~力致死,无有二心。”楚辞卜居:“~智尽忠。”

 

280.【坚】

 

硬,结实。跟“脆”相对。庄子逍遥游:“以盛水浆,其~不能自举也。”注意:古代没有“硬”字,“坚”就是“硬”。用作状语时,表示紧紧地。如“~守”,“~持”。用作动词时,表示使牢固。史记淮阴侯列传:“~营勿与战。”今成语有“~壁清野”。又用如名词。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执锐。”后汉书光武帝纪:“冲其中~。”

 

281.【利】

 

(一)锐利,快。一般指兵器或工具的锐利。跟“钝”相对。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也。”注意:古代对于刀刃锋利这个意义只用“利”,不用“快”。引申为言语锋利,会说话。论语阳货:“恶~口之覆邦家者。”今成语有“谈锋犀~”。

 

(二)利益。跟“害”相对。论语宪问:“见~思义。”又动词。墨子非攻上:“以亏人自~也。”又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辨]锐,利。“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泛指则没有分别。

 

282.【完】

 

(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荀子劝学:“巢非不~也。”杜甫石壕吏诗:“出入无~裙。”现代变成双音词“完整,“完全”,“完善”,“完美”等。用如动词时表示使之完整。

 

(二)修缮,修葺。左传隐公元年:“大叔~聚,缮甲兵。”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廪。”(廪lǐn:仓房。)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义。“完了”,“完毕”这种引申义是后起的。

 

283.【备】

 

(一)完备,齐备。论语微子:“无求~于一人。”荀子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战国策齐策四:“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矣。”(騄lù耳:古代骏马名。)现代变为双音词“完~”,“具~”。

 

(二)防备。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之。”庄子胠篋:“将为胠篋、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

 

[辨]完,备。两者都含“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责备”不能改作“求全责完”。“完”着重在完整,所以“完卵”,“完裙”都不能说成“备”。

 

284.【陈】

 

(一)陈列。左传隐公五年:“~鱼而观之。”论语季氏:“~力就列。”[下~]宾主相见陈列礼品之处,位在堂下,故称“下陈”。古代统治者将财物、婢妾填充内庭,叫做“充下陈”。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

 

(二)陈述,陈说。孟子公孙丑下:“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于王前。”楚辞离骚:“跪敷衽以~词兮。”(衽rèn:1.衣襟。2.整理衣襟。3.衣袖。4.床席。5.以……为席,睡在……上。6.古时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其形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敷衽:平展衣襟。)古诗十九首:“欢乐难具~。”

 

(三)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于孔子。”史记淮阴侯列传:“出,背水~。”注意:古代文献中,“阵”多作“陈”。

 

(四)旧。跟“新”相对。诗经小雅甫田:“我取其~。”

 

285.【故】

 

(一)原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墨子非攻上:“此何~也。”又用作连词,表示“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进之;由也兼人,~退之。”孟子公孙丑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二)事变,事故。国语郑语:“王室多~。”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现代双音词“事~”。

 

(三)旧的,历史悠久的。论语为政:“温~而知新。”战国策齐策四:“以~相为上将军。”孟子梁惠王下:“所谓~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旧]平日有接触的人,朋友。论语泰伯:“~旧不遗,则民不偷。”(偷:薄。)[~人]旧友。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今成语有“非亲非~”。

 

(四)故意。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刑~无小。”(谟mó:计谋,计划。故意犯罪的人,就是情节轻也要惩处。)今成语有“明知~犯”。

 

286.【穷】

 

(一)阻塞不通。跟“通”或“达”相对。楚辞天问:“阻~西征,巖何越焉?”(巖yán:山崖。传说禹的父亲鲧gǔn被舜流放于羽山,西行度越险阻,坠崖而死。)庄子列御寇:“夫处~闾厄巷。”王勃滕王阁序:“岂效~途之哭?”引申为到尽头。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焉。”(氾fàn:古水名。赤水:水名。穷焉:源头到此为止。)陶潜桃花源记:“欲~其源。”又为走投无路。史记史记项羽本纪:“~来从我,不忍杀之。”三国志魏志邴bǐng原传:“~鸟入怀。”

 

(二)极,尽。礼记乐记:“~高极远而测深厚。”王勃滕王阁序:“~睇眄于中天。”韩愈柳子厚墓誌铭:“故卒死于~裔。”今熟语有“无~无尽”。

 

(三)生活困难,无依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民而无告者。”战国策齐策四:“振困~,补不足。”

 

(四)不得仕进,不能显贵。跟“通”、“达”相对。这是由第一义发展而来。孟子尽心上:“~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庄子德充符:“~达贫富。”又让王:“古之得道者,~亦乐,通亦乐。”王勃滕王阁序:“~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辨]贫,穷。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从它们的反义词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或“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困穷”连用时,包括有“贫困”的意思,后来“穷”单用也渐渐能表示“贫”了。不过这是很晚的事情了。

 

287.【难】

 

(一)不容易,困难。跟“易”相对。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易相成。”又十二章:“~得之货,令人行妨。”论语宪问:“贫而无怨~,富而无骄易。”

 

(二)读nàn。责备。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焉?”又为诘问,反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奢不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之人。)今有双音词“责~”、“非~”。又为名词。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又公孙贺等传赞:“〔桓宽〕极其论~,著数万言。”

 

(三)读nàn。禍乱,乱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利吾有狄~。”庄子逍遥游:“越有~,吴王使之将。”起事叫“发~”。汉书项籍传:“天下初发~。”又为灾难,患难。左传庄公三十年:“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纾:解除。)杜甫登楼诗:“万方多~此登临。”

 

288.【夷】

 

(一)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而民好径。”韩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也。”(牂záng:母羊。)用如动词,表示铲平,挖平。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灶,陈于军中。”国语周语下:“是以人~其宗庙。”

 

(二)铲除。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蕴崇,绝其根本,勿使能殖。”(芟shān:割除。蕴崇:堆积。)引申为灭族。史记秦本纪:“诛三父等而~三族。”(三父:人名。)汉书李广传:“大臣无罪~灭者数十家。”

 

(三)我国古代东部地区的种族名。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都是我国东部古地名)。又泛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和“夏”相对。论语八佾:“~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狄:古代北部的种族名。)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者,未闻变于~者也。”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夏之交。”

 

289.【平】

 

(一)平坦。汉书李陵传:“尚四五十里,得~地。”引申为公正,公平。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谓何?”

 

(二)平定。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

 

290.【庸】

 

(一)用。一般只见于“无~”这种固定形式。左传隐公元年:“无~,将自及。”后代成语有“无~讳言”。[登~]指举荐贤才。尚书尧典:“若时登~。”

 

(二)平庸,平凡,一般,中等。战国策魏策四:“此~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贾谊过秦论上:“材能不及中~。”今成语有“~~碌碌”。

 

(三)副词。岂,难道。左传庄公十四年:“~非贰乎?”韩愈师说:“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讵jù]岂,难道。庄子齐物论:“~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291.【已】

 

(一)动词。停止。论语泰伯:“死而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今成语有“称赞不~”,“精进不~”。[不得~]表示情势所迫,不能不这样作(不能停止)。论语颜渊:“必不得~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辨哉?予不得~也?”引申为止于,限于。动词。庄子马蹄:“马知~此矣。”[而~][而~矣]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罢了”。孟子梁惠王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矣!”也可以说成“也~矣”。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矣。”

 

(二)副词。已经。论语微子:“道之不行,~知之矣!”

 

(三)语气词。通“矣”。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

 

292.【必】

 

副词,一定。墨子非攻上:“~有一死罪矣。”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注意:有时跟“矣”连用,放在句末。史记项羽本纪:“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矣。”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必行”。韩非子五蠹:“故明主~其诛也。”又:“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使民畏之。”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倍赏~罚。”又表示坚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且汉王不可~。”又:“故臣以为足下~汉王之不危已,亦误矣。”

 

293.【一】

 

(一)基数。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之?”韩非子五蠹:“法莫如~而固,使民知之。”

 

(二)专一。荀子劝学:“用心~也。”

 

(三)相同,一样。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也。”(揆kuí:1.度量,揣测。2.尺度,准则。3.掌管,管理。4.指宰相的职位。)荀子天论:“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也。”

 

(四)全。礼记杂记下:“~国之人皆若狂。”左传宣公十四年:“~国谋之,何以不亡?”用作状语,表示一概,全都。诗经邶风北风:“政事~埤益我。”(埤pí益我:堆在我身上。)

 

(五)副词。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国君之于寡人,~至于此乎!”[~何]副词。多么。战国策燕策一:“此~何庆吊相随之速也!”杜甫石壕吏诗:“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辨]一,壹。“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用心一也。”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

 

294.【参】

 

(一)读sān。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国之一。”

 

(二)读shēn。星宿名。诗经召南小星:“暳彼小星,维~与昴。”(暳huì:微小的样子。昴mǎo:星宿名。)

 

(三)[~差](cēn cī),不整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差荇菜,左右流之。”(荇xìng菜:一种水生植物。白茎,叶呈圆形,浮在水上,嫩叶可吃。)

 

(四)读cān,通“骖”。[~乘]即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乘。”按:“~加”,“~与”是后起义。

 

[辨]三,参。“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于“三分”,或配合成三。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决不能用“参”。“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表极数,如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在这种情况下“三”读去声。“参”无此用法。

 

295.【什】

 

(一)作为一个单位的十。军队中十人为“什”。逸周书大聚:“十夫为~。”礼记祭器:“军旅~伍。”(伍:作为一个单位的五。)史记匈奴列传:“亦各置千长,百长,~长。”古时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为“什伍”。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伍。”诗经的雅和颂每十篇为一“什”。如小雅有“鹿鸣之~”,大雅有“文王之~”,周颂有“清庙之~”。[~物]家庭日用之物。后汉书祭彤传:“下至居室~物,大小无不悉备。”

 

(二)诗篇。这是由于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所以后代泛称诗篇为“~篇”,后来又省称“什”。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篇,为情而造文。”萧统文选序:“故与夫篇~,杂而集之。”白居易与元九书:“‘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丽则丽矣。”

 

(三)十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百,或相千万。”老子八十章:“使有~伯之器而不用。”

 

(四)十分,表示分数。孟子滕文公上:“其实皆~一也。”注意:“十”与“什”同音,在口语中没有分别;在书面上,作为分母的时候,写作“什”是为了便于区别。

 

[辨]十,什。二者同音,意义也同源,但用法不一样。“十”用于基数和序数,而“什”不用于基数和序数。“什”表示作为单位的十,“十”无此用法。因此“什伍”不能作“十伍”,“什长”也不能作“十长”。至于“什”表示十倍或十分,这种地方可以换成“十”。庄子达生“而失者十一”,指十分之一。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十八九矣”,指十分之八九。

 

296.【伯】

 

(一)长(zhǎng),大的。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兄一岁,则谁敬?”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姊。”注意:上古不用数字排行,只用“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和“季”都指较小的,不一定是老三,老四。说“伯兄”,“伯姊”就是指“大哥”,“大姐”,说“伯父”是指比父亲年长的父辈。上古单称“伯”、“叔”不是指后世的“伯父”、“叔父”。“伯”、“叔”指“伯父”、“叔父”是较后的意义。

 

(二)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围郑。”

 

(三)通“霸”。尊长。所谓“称霸”就是“称尊”,“称长”,“霸诸侯”就是作诸侯的首脑。司马迁报任安书:“绛侯诛诸吕,权倾五~。”

 

(四)通“佰”。作为一个单位的百。又表示百倍。例皆见“什”字条。

 

297.【晦】

 

(一)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朔。”

 

(二)天色昏暗。跟“明”相对。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引申为一般的黑暗,不清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比喻不显达或隐逸。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途,显~之谓也。”

 

298.【朔】

 

(一)阴历每月的初一。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之餼羊。”(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餼xì:活的牲口。)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

 

(二)北方。曹植朔风诗:“仰彼~风,用怀魏都。”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漠。”

 

299.【时】

 

(一)季节(指春,夏,秋,冬)。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行焉,百物生焉!”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二)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引申为时机,机会。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用如副词,表示按时。庄子秋水:“秋水~至。”论语学而:“学而~习之。”注意:上古“时”字用如副词时,一般都当“以时”(按时)讲,不当“时常”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