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打扫卫生,电话响了,是大学读本科那会儿的室友老三的电话,她想在郑州找个熟悉的女孩合租,原来她所在的公司被合伙人撤资,老板跑路了,还欠着他们三个月的工资,以前和公司的一个女孩子合租着,如今房子也已到期,室友收拾东西回家去了,一个月2000块钱的房租无法承担,无奈之下,她暂时找了西四环外的一个城中村租房子,打算重新找工作。言语之间都是孤独和凄凉。
莫名的有些心疼。2012年我们大学毕业,她去读了研究生,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到了郑州,毕竟这是我们的省会,机会要比其他地级市多一些。当时很多人住到了城中村刘庄、庙李、陈寨。这些城中村是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最经济的落脚点,一个几平米的房间,一张床,一张小桌子,夏天,一个小小的坐地扇没日没夜的开着,依然是闷热难耐,冬天,一个小太阳贴着床边,也不过是盆口那么大的地方暖和些,其余的空间仍然如冰窖一般,水管里永远是冰凉的自来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班,一个人掏出冰冷的钥匙开门,关起门还是一个人;如果有三五朋友日常联络着,倒还过得去,如果朋友离的都很远,又没有亲人在这座城市,万家灯火下的孤身背影,冰冷的房间,这份寂寞不是人人都熬得住的。无奈,这就是大多数人梦想的起点。
如今,很多同学都离开了这座城市,大部分回了家乡所在的城市,扛得住的,寥寥无几。比较佩服的是那个在宋河酒业工作的同学。她从来到这座城市,就是一个人住城中村,先是西韩砦,再是陈寨。她在西韩砦的住所我去过,一间房子,一个小小的卫生间,住在顶层,房门外是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间房东为他的鸽子盖的小棚子,每每去看她,首先看到的就是那群鸽子。每天夜里陪着她入睡的除了洒下月光的顶层空地,就是鸽子的咕咕声了……好在当时我为了上班方便,和另一个同学租住在离她不远的小区里,时常喊她一起吃吃饭逛逛街什么的,日子倒也不难挨。
我跟她们相比,是幸福的。我姐姐早我几年来到这座城市,跟姐夫一起奋斗,已买房买车,算是扎了根的郑漂一族,我来到这座城市,就是有吃有喝有人照顾着,没有住过城中村,没有尝过那种一个人奋斗的孤独。但我依然理解她们。男友不在身边,收入也不高,一边承受着工作的压力,一边熬着一个人的日子,年龄越来越大,还要考虑着以后……
随着城市的发展,郑州正在致力于消失城中村,那些人头攒动的狭小街道,那些街道上的夜市摊,都在逐渐消失,这些场景以后只存在那些从格子间里走出来的人的记忆里,连同那份漂泊的孤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