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告别了
佳音
2022年是怎样的一年呢?感觉这一年一半的时间都坐在自家的卧室里,好像一直都在工作,又好像一直都在休息。说是在工作,但环顾四周,又确实是在卧室;说是在休息,但确实又在处理着工作,从早上到临睡。工作与生活分不出界限,坚持与麻木渐渐模糊。年底之前,全家都“阳”了,这一折腾,靴子终于落地了。
回顾2022年,有几件重要的事情,在稀里糊涂、办办停停中曲折推进,考验着耐心,也忍受着无可奈何。
2022年年初,牵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战略报告,从2022年1月就开始组织,原计划3月底在上海外滩召开,结果上半年上海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直接封控了两个多月,最终历经波折和调整,8月中旬合并入在杭州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将上海报告变成了杭州报告,算是将此事交代了。
2022年年中,牵头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的换届大会组织工作。历经种种不易,到了2022年8月底,
终于具备了开换届大会的条件,结果九月又收紧了,再到10月中后,疫情又起来了。多次启动,终因疫情波动,无法举办。直到个人因为工作调动原因要离开上海,也未能换届,只好将这一重要工作交给了接着主持工作的同事了。
2022年第三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调动。要离开工作了七年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加入到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上半年一场疫情,无法开始调动手续。下半年,逮住10月前的小平静期,赶忙到广州指定的医院做了入职体检。谁知,体检还需要复查。再去复查,疫情又起来了。等搞定广东的手续,上海的手续又受到影响。感谢上海的同事们,克服了困难,让手续在年末终于结束了。
在2022年这极不容易和极不平凡的一年,
寥寥可数的几件终于如愿的事情,让2022年还算没有白干。
第一件事当属教学成果奖申报。从2017年开始,就开始为此积累,推动各类教学创新实践,组织各类教学研究,把精力优先分配给教学,向同事同行学习和请教,和本科生们一起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思考和总结提高。教学成果是干出来的,没有扎实的做,就无法总结出系统的教学成果。除了真干,冲进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最后,就是从学校出线冲击市级教学成果奖的材料准备。连续数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材料,是对意志和信念的极大挑战。感谢几位私交至深的朋友,陪伴在侧,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协助修改。这段材料修订工作是个人所经历的最绞尽脑汁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之一,每天都在否定和完善中向前摸索。2022年9月,所半年的等待,结果终于揭晓,我们的教学成果奖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虽然未能再进一步,获得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机会,但已经满意了。
第二件事应该就要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了。2022年终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重大项目——“医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数据保护与医源性风险决策”(72293583)的资助。这也是一件历时三年的工作了。2020年提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指南,2021年参与组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双清论坛,2021年7月组织了第一次申报,但是很遗憾,2021年没有获得资助。到了2022年8月,再次申报,事情已经变得毫无退路,要么这次拿下,要么彻底失去机会。感谢大项目团队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个课题团队的精诚合作,感谢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永不放弃,大家团结一致,到10月底等到了答辩的通知。答辩的准备也因为疫情,几次生变,最终所有的答辩队伍都以在线方式参加答辩。我们的队伍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天,为答辩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在2022年如愿以偿,获得资助。
第三件事情是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创新大赛的教授组一等奖。个人对于这个参赛实际上毫无经验,准备过程充满了遗憾。首先是教学视频的准备十分不充分,没有将授课的本科生邀请到制作视频的课堂上,临时安排来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有限,互动效果大打折扣;视频制作公司也未为学生提供扩音器,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听感不好。教学视频在评分中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准备得很仓促。其次,我的课程也不讨巧,全英文课且是选修课,参加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少,受益面较窄。但是,我也有两点占优的地方,一是教学创新报告应该得分较高,因为这方面得益于过去六年来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创新实践,确实是用心地做了;二是教学创新报告的PPT答辩,这个环节个人下了很大功夫,正好当时封控,就做足了准备,答辩那天感觉也很好。最终,获得一等奖,也算没有白费一番努力了。
2022年,做事情常常是但尽人该做的,其他的交给老天。2022年有三件很尽心的事情,不知何因最终无果而终。可能也是天意,本就不该发生吧。忘记吧,无须再提起。人生哪能事事如意呢?能有一半遂心就运气及格了。人已尽心,其他由不得己,不去纠结,抬头继续向前走吧。
2022年,本计划11月要回老家一趟,看看亲人,结果疫情紧张,回家的道路关闭,也算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期待2023年春天再回家。
2022年,对个人而言,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特殊性,也是个人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的最后时间。从2016年来到上海,在这里整整工作了七年,结识了一批好朋友,不少都会成为终生的挚友。
2022年指定将成为当下的每一个人记忆中最浓重的一笔,生活不仅仅需要竭尽所能,生活还需要接受竭尽所能之后的失落。人如此之渺小,在时代和社会中如此之脆弱,扛着艰难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习惯了,也强壮了。
告别了,20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