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的随笔

(2022-10-27 21:53:56)
标签:

齐家堡

教育

研究生

分类: 学术沙龙

关于《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的随笔

齐佳音

安全行为学是关于生产经营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与安全生产以及人员安全健康有关的人的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安全行为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栗继祖主编的高等教育安全工程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就有《安全行为学》教材。在这个教材更早的时间,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叶龙、李森主编的《安全行为学》,这个估计是国内较早的安全行为学教材了。

十多年过去,安全行为学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传统安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矿山、化工、建筑、运输、能源、环境等物理安全范畴。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重要性和基础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2018年教育部更新学科目录 ,将“网络空间安全”增设为一级学科。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学科代码为“083900”,授予“工学”学位。经过5年建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以信息科学基础类课程、信息安全基础类课程、密码学类课程、系统安全类课程、网络安全类课程、内容安全类、人文社科类课程等组成的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

网络空间安全离不开网络中用户的行为安全,但是从目前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本科课程建设来看,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空间中的网络、系统、设备、数据、法规等的知识教学,还未对网络空间中的“人”予以充分的关注。网络空间安全和物理空间安全一样,人是其中的重要变量,也是权变变量,人的因素解决好了,其他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应该将网络空间中的“人”置于与网络、系统、设备、数据、法规等同等重要的层面来予以研究和教学。《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应该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正如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宋守信教授在给叶龙、李森主编的《安全行为学》教材的序中所言,安全行为学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方法研究上目前都处于发展阶段,在我国更是属于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不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安全行为学》在国内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而言,我还可以更保守一下,即从全球来看,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网络空间中人的安全行为现象和安全行为规律的科学。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传播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包含多层次的研究内容,可以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从个体行为层面,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涉及网络空间个体安全行为心理、个体网络安全行为决策、个体网络安全异常行为发现以及个体网络安全行为干预。从研究上来看,个体层面的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研究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以及实践都是比较多的,比如2014年,王泰出版了《网络行为安全的信息化辅助预警》,对青少年的三类典型网络安全行为问题(浏览色情网页、沉迷网络游戏、发表消极内容),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网络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青少年网络安全行为的分析、异常识别和早期干预。从新进的发展来看,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助推”(Nudging)理论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个体安全行为的干预中。我们2020年出版的《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与治理研究》一书中,介绍了我们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从群体行为层面,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涉及网络安全群体行为心理、网络安全群体行为决策、网络安全异常群体发现以及网络安全群体行为干预。从研究上来看,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群体动力学、意见领袖影响力、群体舆情极化、群体舆情失控、极端群体发现、群体偏差行为干预等等。相对于传统的安全行为学中的群体层面研究,网络空间群体行为学的研究还是显得比较单薄,网络空间群体行为学还需要从深邃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借鉴更加扎实的理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如社会燃烧理论、社会心理效应、魔弹效应理论等等。如果网络空间群体安全行为学能够将多学科深厚的理论根基与网络大数据带来的新计算工具结合起来,必将为网络空间群体行为学建构起理论和方法体系。

从组织行为层面,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包括组织网络安全文化氛围建设、组织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建设、组织网络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以及组织网络安全投入决策等1980 年,祖哈在对以色列制造业的安全调查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安全氛围理念并将之定义为“组织内员工共享的对于具有风险的工作环境的认知”。安全文化首次由 IAEA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国际原子能组织于 1986 年在有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的事故报告中提出。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已经在传统安全行为学被广泛研究和实践。除此之外,安全管理学与安全经济学也是传统安全行为学在组织层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实践重点。但是对于网络空间安全而言,在这个崭新的学术领域中,目前在组织层面的研究还是少而又少。值得关注的,网络安全保险是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组织安全投入决策方面的研究热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领域还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方向,在有些层面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在有些层面上还非常缺乏。这样是否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还不具备开课条件呢?个人认为,根据我们目前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培养改革的方向,即要培养复合型、学科交叉的创新性的人才,要求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鼓励探究性的开放式教学,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学可以对本科生开设。

目前,影响对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国内外还没有一本已经出版的教材可以使用。希望未来的五年,我和团队老师一起,可以将这本教材编写出来,并不断完善,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注:以上内容非专业学术论文,仅为个人的一点零散想法,未作充分论证,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有指正,十分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