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 |
数学思想主要有哪些?
数学思想,我认为有三个:抽象、推理和模型。
数学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来,而数学内部的发展则完全依赖假设和推理,然后再借助模型把数学的结果应用到外部世界。
抽象只是针对两种情况,一是数量和数量关系;二是图形和图形关系。
抽象之后的东西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就是哲学问题,我称之为“抽象的存在”。
我用这个道理来解析形而上和形而下。其中的“形”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抽象的存在。
什么是抽象的存在呢?
就是当你看到了足球,看到了乒乓球,就会想到圆。但是,如果没有足球,没有乒乓球,你脑子里仍然有个圆,而且你能画出这个圆来。这个圆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因为现实的圆是三维空间的,而在纸上画的圆是二维空间,所依赖的头脑中圆的存在就是抽象的存在。
我认为,古代先哲所说的形而上的“形”就是这种抽象的存在。为什么要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构建一个“形”呢?因为形而上的“道”太遥远而不可及,形而的“器”太具体而不可信。
推理有两种,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研究演绎推理时,我非常想知道中国古代先哲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思考的逻辑是什么。
我苦思冥想老子的“道”是什么意思,孔子的“仁”到底指什么。后来,突然想到老子说的“道”,孔子说的“仁”,也许只是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即“道”就是好的,凡事需从“道”出发,与西方哲学一样,出发点本身是不用讨论的。
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真正含义。而对于具体的事物,就可以用这个出发点“道”来进行判断。
相比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演绎推理,是一种更实用的哲学。演绎推理是从大命题走向小命题的推理,因此不能用于发现只能用于验证。
那么,中国古代没有演绎推理,许多事情是怎么推理出来的呢?
我认为是分类,借助的思维方法是归纳推理。《系辞》中说物以类聚。孔子说“仁”,把“仁”分为许多类。大概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层次的是“道”,其次是“仁”或“德”,再往下是“礼”,“礼”都不在了,整个社会就崩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