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2015-08-27 15:42:47)
分类: 历史:经济、生活、政治

哲学上的实在论和观念论。实在论,物理世界独立于人的思维和感知而存在;观念论,物理世界以某种方式依赖于人的意识活动。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为世界提供一种正确描述;反实在论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对世界的“可观察”的部分提供一种正确描述。

“如果气压保持不变,加热标本气体就会导致气体膨胀,这一点可以通过实验证实”——按照反实在论者的观点,在气体动力学理论中假定不可观察实体的唯一目的就是推出这类结论。气体是否的确包含了运动的分子,这一点并不重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反实在论有时被称为“工具论”——因为它认为科学理论是有助于我们预测观察数据的工具,而不是描述实在之潜在本质的努力。

根据反实在论的信念,科学知识的界限就是由我们的观察能力设定的。19世纪后期的许多重要科学家都怀疑原子的存在。

反实在论者认为科学家提出关于不可观察的实体的理论,都是顺手虚构的,是为了预测事物在可观察世界中的表现而提出的。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最好的科学理论都在探讨不可观察的实体,仅仅因为原子不可观察,还没有理由不将原子论解释成一种对实在的尝试性描述——多半是一种成功的描述。

区分两种反实在论。第一种,认为科学家宣称的所谓“电子”那种实体的存在,只是一种比喻性。第二种,认为对待科学家关于不可观察的实在所提出的主张,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种彻底的不可知论。现代的大多数反实在论都属于第二种形式。

假设不可观察实体存在的那些理论在经验上的成功,是支持科学实在论的一种最有利的论点,被称为“无奇迹说”。

(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区分)

(不充分论证说)

(摘自〈〈科学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管理笔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