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2014-09-11 13:43:02)| 分类: 经济学思考 |
1、货币供给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供给的环节:(1)、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帐货币。
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方法:(1)公开市场活动,向公众买卖政府债券;(2)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根据其存款所应持有的最低量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影响银行体系用每一美元准备金创造出的货币量;(3)贴现率,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货币的增加并不是央行主动发货币的结果,主要是银行贷款创造存款,存款数字的积累构成了广义货币M2。目前我国经济体中广义货币M2为92.50万亿元,其根本是由所有个人、家庭、企业、机构和政府等在所有银行存款数字所构成。近几年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交易量的快速攀升,正是中国广义货币快速增加的一个主要贡献因素。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购房贷款的快速增加,实际上导致了更多的广义货币被创生出来,由此我产生出一个新的观点——房地产是中国广义货币的创生机器。具体说来,前些年房价疯狂上涨,购房者需要通过昼夜排队贷款购房,旺盛的需求推动着房价的不断上涨,进而激励地产商持续不断地开建新楼盘。在此过程中,多数购房者需要通过银行贷款预交首付,而随着房价的上涨,其首付会越来越高,为房产商带来更大的利润。房产商将这部分贷款转存银行,进入银行的存款账户中,在央行的统计数据库中就转变成了广义货币。另一方面,地产商在获得土地之前,需要向银行贷款。据统计,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6%。通过银行贷款,地产商获取资金,转给政府进而获得土地,政府将这部分贷款存入银行,又转而投入其他更大的开发项目,成为一些开发商的银行的存款,最后政府的投资,成了一些开放商和建筑商的存款,最终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中汇集成“广义货币”存量。这样一来,在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极度的繁荣中,在房价快速上涨的热潮中,银行对购房者的巨额贷款变成了开发商的存款,银行对开发商的贷款又变成政府的存款,政府开发投资和从银行的贷款的投资进而变成其他开发商的银行存款,最后汇集到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数字中,被央行统计下来,就成为了广义货币,即M2,其实质上仅仅记录了市场交易的结果。
2、货币需求(Demand for liquidity,即流动性需求)即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经典的货币需求动机说指的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三动机说,分别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和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 ,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随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增加。
在中国,钱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温州,据说温州的存款余额就高达8000多亿元。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放高利贷?这是决策层的极其扭曲的货币政策结果。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利息率调控货币需求,即利息率提高,其需求就会降低;而准备金,则调节着货币供给,准备金提高,货币供给就会减少。前段时间,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准备金率则为21.5%。而实际贷款利率,应为社会的通货膨胀率加企业的边际利润率,或言“自然利率”,这样才能构成正常有效的实际贷款利率。假如通货膨胀率为3%,平均资本收益率为5%,此时贷款利率应制定在8%才较为合理。而去年通货膨胀率为5%上下,企业边际利率在5%——6%,其贷款利率应超过10%才为合理。而前一段时间,央行所定的贷款基准利率才为6.5%。这就导致货币供给和需求严重的不均衡。货币供给奇紧,货币需求特旺,那还不导致全国普放高利贷?正是给予这一推理,去年我曾指出,温州、鄂尔多斯乃至全国普放高利贷,一些企业家“跑路”甚至“跳楼”,是决策层的这种极其扭曲的货币政策的必然恶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