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款计息方式和贷款三大还款方式

(2013-05-13 10:41:15)
分类: 金融

 

一、存款计息方式

 


单利和复利都是计息的方式,单利与复利的区别在于利息是否参与计息。

 


 本金为10万,如果月利率5%,期限是12个月(一年)

 


1)单利计算:本息=本金100000

利息100000*月利率5%*12个月=160000

 


2)复利计算:本息=本金100000*1

月利率5%12个月次方


=100000*1.79585632602213=179585.70

 银行存款都是单利计息。

 

 


二、三大贷款还款方式

 


1、净息还款

 


它指贷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只付利息不用还本,本金可以在贷款到期后一次性偿还。

 


净息还款法主要针对经商创业者等预期收入较高的高端客户,它可以减小还贷对创业融资的压力。

 


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一般采取净息还款方式。

 

 


2、等额本金

 



它是是在还款期内把贷款数总额等分,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本金和剩余贷款在该月所产生的利息。

 



这样由于每月的还款本金额固定,而利息越来越少,贷款人起初还款压力较大,但是随时间的推移每月还款数也越来越少。

 




等额本金贷款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

= (贷款本金 / 还款月数) (本金


-


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

例如,张某从银行贷款20万,还款期限15年,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每月需要偿还银行本金1111元左右。

例如,刘某从银行贷款20万,还款期限12个月,贷款利率6%,选择等额本金还款,第一月利息为1000,第二月利息916.67,第三月利息833.3……

等额本金还款法,适合那些前期能够承受较大还款压力的做生意的人群。

等额本金总利息低于等额本息还款法的总利息。

 

 


3、等额本息(年金)。

 



前者每期还款金额相同,即每月本金加利息总额相同,客户还贷压力均衡,但利息负担相对较多。

 



适合工薪阶层的房屋按揭贷款。

 


例如,假设需要向银行贷款20万元,还款年限为15年,按照目前大部分银行的利率,选择等额本息贷款,每个月大约还1707元,初始的两三年,1707元中大约80%是归还银行的利息部分。由于利息不会随本金数额归还而减少,银行资金占用时间长,还款总利息比等额本金还款法高。

 


它是在还款期内,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为:[贷款本金×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例如,你以9%的年利率借入10万美元的房屋抵押贷款,并将在今后3年内连本带息分期偿还。首先,计算现值为10万美元、贴现率为9%、三年期的年付款额;其次,39505美元的年偿付额中(用以上公式计算得到),多少是利息,多少是偿还本金。

 


大多数按揭客户都有提前还款,缩短借款期限的记录或计划,在此前提下,借款人通过提前还款、缩短借款期限,可以取得与等额本金还款法大致相同,甚至比等额本金还款法还要少付利息的效果。 本金还款法和本息还款法还款总额的差别,与还贷时间、借贷数额密切相关。

不管存款或贷款,银行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资金额×利率×占用时间。

利息的多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决定因素只能是资金的实际占用时间和占用金额的大小,而不是采用哪种还款方式。

不同的还款方式,只是为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消费观念人们的不同需要或消费偏好而设定。其实质,无非是贷款本金因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式的先还后还,造成贷款本金事实上的长用短用、多用少用,进而影响利息随资金实际占用数量及期限长短的变化而增减。

等额本息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按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其中每月贷款利息按月初剩余贷款本金计算并逐月结清。

由于每月的还款额相等,因此,在贷款初期每月的还款中,剔除按月结清的利息后,所还的贷款本金就较少;而在贷款后期因贷款本金不断减少、每月的还款额中贷款利息也不断减少,故每月所还的贷款本金就较多。

三、客户一次交三年,共9万(一年3万),其中第一年的3万属正常应交故无利息,第二年的3万属提前一年缴纳故给予其一年利息,第三年的3万属提前两年缴纳故给予其两年利息,全部利息皆在第一年一次性交9万时一次返还(对客户利好)。3*5%+3*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